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杜鹏,翟振武,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6): 92-95.  
    摘要4303)      PDF (77KB)(12221)    收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本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否会一直增长下去?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百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人口未来100年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数据。1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人口和分年龄的人口结构为基础,并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分年龄性别的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出五普的0~9岁调增了2984万,其中男性1369万,女性1615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8)
    2.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17.  
    摘要7953)      PDF (723KB)(11558)    收藏
    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1)
    3.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
    陈卫
    人口研究    2006, 30 (4): 93-95.  
    摘要6388)      PDF (244KB)(8686)    收藏
    人口数据几乎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数据往往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发展政策、实施社会项目。获得及时、准确的人口数据需要依赖于对人口变化的监测,而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发展目标需要依赖于对未来人口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预测。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口机构都定期地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多数预测结果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近期的预测结果在总人口数上往往低于前期的预测结果,二是近年的总人口预测结果往往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这些特点说明,经常的、定期的人口预测是必要的,以考虑和反映不断变化的人口态势。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后我们将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定期的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3)
    4.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06, 30 (1): 93-96.  
    摘要2891)      PDF (92KB)(8025)    收藏
    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图1 1990~2004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5.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陈卫,宋健
    人口研究    2006, 30 (2): 84-88.  
    摘要3732)      PDF (312KB)(8016)    收藏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这些转变还将持续,一些特征将继续保留或增强,一些特征将得到改变或减弱。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其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中国的年龄结构极其不规则,相邻年龄组的队列规模往往差别很大图12004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段成荣,周福林
    人口研究    2005, 29 (1): 29-36.  
    摘要3225)      PDF (242KB)(6878)    收藏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但是 ,有关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却一直模糊不清。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本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段成荣,杨舸
    人口研究    2008, 32 (3): 15-25.  
    摘要2850)      PDF (1368KB)(6468)    收藏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各项基础信息却十分缺乏。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填补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的空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良好、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老体弱等结论将改变人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
    杜鹏
    人口研究    2003, 27 (6): 37-43.  
    摘要1642)      PDF (118KB)(5978)    收藏
    1引言 养老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 3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882 7万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对老年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被视为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而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与以子女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家庭在养老的经济负担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是认识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
    杨菊华,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6-51.  
    摘要1796)      PDF (807KB)(5696)    收藏
    家庭变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现象。在过去30 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共同作用于家庭结构、关系、功能和价值取向。家庭规模变小、代数变少,主要家庭模式趋于稳定,但家庭形式更为多样,家庭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部分家庭功能社会化,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基于深厚传统的中国家庭仍有很强的抗逆力,加上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形式对亲代和子代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养、教化功能仍多由家庭承担。不过,子女数量的持续偏少,子代社会和地域流动的久盛不衰,婚姻观念的不断变迁,都会进一步改变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并给政府和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
    人口研究    2004, 28 (1): 8-15.  
    摘要2917)      PDF (165KB)(5529)    收藏
    基于基本国情 ,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 ,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 ,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7)
    11.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
    宋健
    人口研究    2005, 29 (2): 16-24.  
    摘要2039)      PDF (140KB)(5442)    收藏
    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成为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的一代特殊人口与一类特别家庭。对二者界定的不同标准造成了对其规模估计的分歧和深入研究的困难。根据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估算出我国现有独生子女数量约为 90 0 0万 ,其中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之间彼此婚配 ,有可能会形成广受关注的“四二一”家庭。研究显示 ,大城市中独生子女间的婚配概率似乎更高一些 ,但对于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对“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户”的关注 ,主要来源于对“独生子女”养老能力的质疑和对“独生子女户”养老需求获取满足的前景的担忧。国家目前正在通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措施帮助“独生子女户”逐步消除后顾之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3)
    12.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顾宝昌
    人口研究    2011, 35 (2): 43-59.  
    摘要5545)      PDF (1125KB)(52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8)
    13.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刘鸿雁
    人口研究    1998, 22 (2): 63-67.  
    摘要1734)      PDF (2323KB)(4975)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学、人口学学者们将更多的笔触伸展到家庭的领域。随着离婚率的增加,人们对单亲家庭的关注也逐渐增大,在此,笔者愿对单亲家庭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使大家对国内外的单亲家庭状况有所了解.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单亲家庭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出现,同时由于“性解放”思想的蔓延,大批未婚母亲出现,单亲家庭引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亲家庭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单亲家庭概念逐渐引入。从字面上看,单亲家庭的概念十分明确,是指在一个家庭只有单一的父亲或母亲。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员还包含有一位──子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5)
    14.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任远,邬民乐
    人口研究    2006, 30 (3): 87-94.  
    摘要3055)      PDF (1217KB)(4689)    收藏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39)
    15.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
    洪国栋
    人口研究    1997, 21 (4): 44-48.  
    摘要1830)      PDF (2465KB)(4654)    收藏
    根据建国以来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并通过与国际比较,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以便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对策。文章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宏观对策,包括如何利用“低抚养”的时期发展经济问题,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老年人供养体系和照料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1)
    16.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与胡鞍钢博士商榷
    王谦,郭震威
    人口研究    2001, 25 (1): 20-23.  
    摘要1227)      PDF (108KB)(4629)    收藏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 ,现有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现有的实证研究往往因为数据质量不佳、定性分析失当、定量分析欠妥等原因 ,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 37 (2): 17-24.  
    摘要4749)      PDF (441KB)(4546)    收藏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冯立天
    人口研究    2000, 24 (4): 23-34.  
    摘要2335)      PDF (872KB)(438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19. 从杭州看我国大城市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转变及对策
    尹文耀,叶宁
    人口研究    2008, 32 (2): 36-44.  
    摘要2206)      PDF (468KB)(4244)    收藏
    我们通过对杭州市人口变动态势研究发现,杭州市人口发展的机制、发展的方式、发展的内容、发展所涉及的范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更长远的视野看,杭州市人口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生育率处于超低水平,人口内在自然增长转变已经完成,人口发展方式由自然增长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和结构转变为主,从过程到结果表现为一种全方位转型,可简称为“人口发展转型”。相应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与人口相关领域的工作和政策,也需要进行“全方位转型”。2007年杭州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按国家公布的2007年平均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可超过8000美元(人民网,20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0.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一个需要正视和化解的难题
    姜向群
    人口研究    2007, 31 (3): 41-49.  
    摘要1138)      PDF (1189KB)(4226)    收藏
    背景2007届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在即。年复一年,我们在不断感受女生在寻找就业机会中遭受的歧视。可以说,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难是中国女性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折射,它进而反映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女性的社会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女性走出家门,“男女同工同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之一,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女性就业问题,为推动和保证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法律上确定了女性就业的平等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如《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中都作了规定。但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由于一系列用工制度的改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21.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段成荣, 孙玉晶
    人口研究    2006, 30 (4): 70-76.  
    摘要3736)      PDF (1241KB)(4203)    收藏
    1问题的提出据国家统计局(2006)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47亿人。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统计数据各不相同,相去甚远。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迄今尚缺乏对流动人口的统一界定口径。本文认为,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人口流动调查和统计方面不断尝试、不断摸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目前已经到了可以对流动人口进行比较准确、合理界定的时候。为此,本文在梳理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变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流动人口定义的思路和方法。要界定流动人口的口径,首先需要对流动人口进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张耀军,任正委
    人口研究    2012, 36 (4): 53-63.  
    摘要4256)      PDF (1032KB)(4192)    收藏
    山区人口分布受多种经济、社会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以乡镇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方法,兼与全局普通二乘法(OLS)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拔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如坡度的影响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反相关,而医疗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聚集,加强生态移民工作、保护资源环境"是未来毕节地区相关政策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广义线性模型在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
    张连增;段白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89-103.  
    摘要4042)      PDF (746KB)(4176)    收藏
    基于GLM在我国国民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利用年鉴中全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人口状况数据,将年龄和年份作为因子变量,研究死亡率与年龄和年份两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GLM中的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0~89岁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将年龄和年份两因子选为数值型变量,对数据进行光滑处理,在负二项回归模型下应用B-样条函数进行修匀。在我国人口死亡率修匀的应用研究中,基于GLM的动态死亡率修匀方法可发现近20年来我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由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90岁及以上的死亡率进行修匀,随着人口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4.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
    人口研究    2003, 27 (5): 1-10.  
    摘要2685)      PDF (231KB)(4166)    收藏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13~1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13~2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实行“1 5孩”生育政策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本文可以得出结论,在鼓励“少生”的总原则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全国各地的生育政策呈现出相当多样化的情况,把中国的生育政策笼统地归结为是一个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律的“一孩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0)
    25.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周皓
    人口研究    2012, 36 (3): 27-37.  
    摘要3807)      PDF (375KB)(4102)    收藏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8)
    26.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14-26.  
    摘要4345)      PDF (173KB)(4086)    收藏
    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再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构造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收集和使用中国199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实证研究还表明:(1)初始的人均GDP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条件收敛的情形;(2)人力资本投资、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对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探析
    李荣时
    人口研究    1985, 9 (1): 28-32.  
    摘要1405)      PDF (2493KB)(4075)    收藏
    <正>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8. 中国妇女人工流产状况分析
    乔晓春
    人口研究    2002, 26 (3): 16-25.  
    摘要1062)      PDF (250KB)(4007)    收藏
    利用卫生部和 1 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妇女人工流产比和人工流产率进行了估计 ,并利用 1 997年数据对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妇女 ;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人工流产率低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怀孕的妇女。由于避孕失败造成意外怀孕是中国妇女实行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 ;但是在农村 ,由于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实行人工流产则成为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29.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盛亦男,杨文庄
    人口研究    2012, 36 (4): 45-52.  
    摘要3721)      PDF (122KB)(3945)    收藏
     西方国家早期的家庭政策是通过普适性的福利性手段减少家庭贫困,全面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完成人口转变之后,家庭的发展进入后现代化时期,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为达到国家的人口战略目标,西方国家的家庭政策从覆盖全民的福利性保障,逐渐转为在保证福利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生育。当前西方国家在家庭政策的实施中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家庭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产假、生育补贴和工作保护,以及儿童看护和教育政策。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政策的已有经验,我国家庭政策体系可以采取"保基本、广覆盖、福利与调控人口并重"的政策路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30.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刘传江
    人口研究    2010, 34 (2): 34-56.  
    摘要2240)      PDF (1074KB)(3915)    收藏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1.1界定及背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研究领域的焦点。作为一个社会学而非人口学的概念或群体,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80后农民工”备受关注的两个基本背景是:(1)当今我国农民工已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而是已经在内部结构产生了分化和变化,“80后”、“90后”农民工群体人数已经过亿,占农民工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因为年龄的原因逐渐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90后农民工陆续加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大;(2)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5)
    31.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童玉芬
    人口研究    2014, 38 (2): 52-60.  
    摘要2053)      PDF (644KB)(3831)    收藏
    我国正在经历老龄化逐步加速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和比重的增大,而且意味着其它年龄组人口的相应变化,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比重都将会随着老龄化发展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从而对社会经济发生更为深刻和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联合国人口基金最新预测结果,结合其他相应的数据,分析了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可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老龄化虽然将会引起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下降,但在2030 年之前下降比较缓慢,而年轻劳动力下降则非常迅速,另外,劳动力本身的老化以及农村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程度都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需要在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提前做好必要准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32.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
    王跃生
    人口研究    2008, 32 (4): 13-21.  
    摘要1384)      PDF (1390KB)(3822)    收藏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只有抚养—赡养一种关系形式。抚养行为发生在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赡养行为存在于壮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在成年子女和壮年父母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交换关系。但抚养-赡养关系不能用交换关系去解释,因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完整的代际关系既有抚养—赡养关系,又有交换关系,两者具有并存特征。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代际关系的层次和类型也有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2)
    33. 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
    于学军
    人口研究    2002, 26 (3): 9-15.  
    摘要1073)      PDF (198KB)(3803)    收藏
    本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后发现 ,官方公布的人口总数与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未成年人口数量过低 ,由此估计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 ,令人难以置信。文章在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后 ,对目前中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
    杜鹏,武超
    人口研究    2006, 30 (1): 50-56.  
    摘要2539)      PDF (176KB)(3704)    收藏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3)
    35.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杨菊华
    人口研究    2009, 33 (1): 17-29.  
    摘要2790)      PDF (228KB)(3673)    收藏
    文章以成年乡-城流动人口为切入点,界定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概念,构建了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五种融入类型。文章认为,概念"融入"比"融合"更适于形容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及结果;社会融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隔离是新移民难以避免的遭遇。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因次人群而异,但经济整合通常发生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从隔离、选择性融入到融合是多方面、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4)
    36. 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
    王广州
    人口研究    2009, 33 (1): 10-16.  
    摘要2298)      PDF (113KB)(3635)    收藏
    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总量规模持续迅速增加。本文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独生子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认为,目前我国0~18岁独生子女总量在1.1亿人左右,且2020年前保持在1.1~1.2亿人之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1.3亿人左右,预计2020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达到1.5人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37.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杜鹏,孙鹃娟,张文娟,王雪辉
    人口研究    2016, 40 (6): 49-61.  
    摘要689)      PDF (204KB)(3610)    收藏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
    人口研究    2008, 32 (6): 30-43.  
    摘要2531)      PDF (884KB)(3592)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总体来讲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研究更是罕见。本文通过深入挖掘1982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总结得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流动人口的普遍化、流动原因的经济化、流动时间的长期化、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年龄结构的成年化、性别构成的均衡化、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流动方式的家庭化和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2)
    39. 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鲍常勇
    人口研究    2007, 31 (6): 67-75.  
    摘要1824)      PDF (246KB)(3577)    收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439万人。另根据最新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2005年的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73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96万人。在全部流动人口中,县和市内的跨乡镇街道的流动占45.5%,省内跨县市的流动占25.2%,省际间的流动占29.4%(乔晓春,2003)。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上,即对流动人口的区际和省际、或者在一个城市内部分布的分析上,而且多使用的是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
    40. 新中国人口60年
    原新,邬沧萍,李建民,王桂新,桂世勋
    人口研究    2009, 33 (5): 42-67.  
    摘要3892)      PDF (862KB)(3566)    收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1/ 3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基本完成了人口转变,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一,总人口经历了自发快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代初) 、严格控制增长(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 、稳定低生育水平(19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5年)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2006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相应的人口规模从1954年的6亿增至1964年的7亿,1974年超过9亿,1994年达到12亿,2004年为13亿,平均净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从10年缩短至5年,再延长至7年,最终又轮回到10年。人口快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首次下降到20%以下,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和生育率指标几乎与发达国家一致(PRB,2008) 。
    第二,人口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处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最大的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了年轻型经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跨越,按照老龄化水平达到10%(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标准推算,中国人口在1999年就已经实现了老年型,把中国推入老龄社会行列,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 60亿,老龄化水平为12. 04%,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劳动力资源规模庞大,达到9. 16亿(15~59岁) ,占总人口69. 01%,是劳动力资源供给最为丰富的人口红利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在男孩偏好、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在120(女=100)的高位上徘徊数年。
    第三,人口流动自由化、规模化、定向化,虽然二元户籍制度的篱笆并没有被拆除,但是人口的自由流动已经普遍,每年大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往返,既调剂了城乡劳动力的余缺,又改变着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
    总体上,人口数量庞大仍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远看,人口素质、结构、分布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