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5536)      PDF (1246KB)(6087)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不婚、不育和少育的状况、影响因素与政策应对——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杨凡, 郭品锐, 刘甲楠
    人口研究    2024, 48 (2): 30-43.  
    摘要2203)      PDF (1236KB)(2237)    收藏
    人们婚育意愿和行为的变化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基于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数据,对不婚晚婚、不育晚育和少育3类特定育龄群体在当前生育政策背景下的婚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3类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是愿意结婚、愿意生育的,导致他们意愿和行为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婚育成本的升高,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此外,文化舆论的影响也值得重视;对于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超两成已婚受访者认为其对自身的生育计划有正向影响;降低孩子教育费用、发放育儿津贴和提供带薪育儿假是3类群体普遍的政策诉求。鉴于此,要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政策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制定全生命周期的婚育支持政策,通过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婚育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吕利丹, 梅自颖, 李睿, 李姝, 阎芳, 王旭,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1): 103-117.  
    摘要3508)      PDF (1278KB)(2181)    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
    张现苓, 盛亦男
    人口研究    2023, 47 (5): 88-101.  
    摘要1446)      PDF (1695KB)(2050)    收藏
    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农村,2010~2020年农村初婚推迟加快,导致城乡差距先拉大后缩小;受教育程度提高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其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在推迟男女两性初婚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男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曲线的峰值向右向下移动,城市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推迟更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提高,2000~2010年生育推迟速度快于2010~2020年;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均不断推迟,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中的“母职惩罚”
    杨凡, 何雨辰
    人口研究    2022, 46 (5): 63-77.  
    摘要1568)      PDF (1268KB)(1993)    收藏
    利用 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事件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女性生育前后劳动供给状况的动态变化轨迹。 研究发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都在其生育一孩当年明显下降,持续至孩子 4 岁才逐渐回升。 分阶段来看,生育一孩后 0~3 年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均显著下降;而生育一孩 4 年后和生育前无显著区别。 相比之下,生育对男性的劳动供给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孩次边际递减。 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劳动供给损失更小。 研究结论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程度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为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家庭实现生育意愿的政策设计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宋健,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2, 46 (5): 3-18.  
    摘要1061)      PDF (1217KB)(1526)    收藏
    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行为存在偏离,但少有研究关注生育性别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意愿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21 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从数量、性别和时间 3 个维度分析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育龄夫妇想生但未满足生育数量意愿,四成未满足生育性别意愿,八成未满足生育时间意愿且主要表现为实际初育时间晚于意愿初育时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能力对育龄夫妇生育数量意愿的满足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生育文化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偏好未满足的育龄夫妇有多生以实现生育性别意愿的倾向。 建议针对不同类型育龄夫妇精准施策以助其实现生育意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的低生育率及省际差异:基于生育指数的观察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3, 47 (5): 74-87.  
    摘要1170)      PDF (1379KB)(1489)    收藏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58-71.  
    摘要4575)      PDF (12724KB)(1406)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靳永爱, 胡文波, 冯阳
    人口研究    2024, 48 (1): 40-55.  
    摘要3308)      PDF (1279KB)(1152)    收藏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年到2022年,50~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婚育文化的变迁及其人口学影响
    石人炳, 王俊
    人口研究    2023, 47 (6): 78-90.  
    摘要858)      PDF (1237KB)(1111)    收藏
    以往有关中国婚育文化变迁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婚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次社会经济背景讨论不足。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考察,研究发现,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的婚育行为受到家族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以“传宗接代”“早生多生”“多子多福”为核心思想的家族主义婚育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当下中国社会蔓延,物质主义逐渐取代家族主义,成为婚育文化的新的主导力量。物质主义婚育文化本质上是低生育文化,它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作用于个体的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导致民众“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适度提高生育水平,需要弱化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形塑一个既有个人自主性又有社群向心力的健康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社交软件使用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谢立黎, 杨璐, 胡波, 王飞
    人口研究    2022, 46 (5): 91-103.  
    摘要1076)      PDF (1198KB)(1094)    收藏
    使用 2021 年中老年人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社群参与广度、关系类型和活跃度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类型越广,中老年人与家人朋友联系越频繁、关系越亲近;强关系和次强关系群分别对中老年人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有促进作用,次弱关系和弱关系群对两种网络均有促进作用;中老年人在网络社群中的活跃度越高对其朋友网络的促进作用越大。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传统社会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变迁,网络社群中的社会关系突破了“差序格局”中的物理距离,在横向上强化家庭网络,加强和拓展朋友关系;在纵向上有助于恢复中断的朋友关系,使得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广度、深度都得到拓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延迟退休是否会抑制生育数量?
    陈友华, 崔晓东, 赵彤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9-32.  
    摘要919)      PDF (1228KB)(1030)    收藏
    中国有较强的隔代抚养文化,有关延迟退休是否会因挤出隔代抚养时间而抑制生育数量的讨论尚未取得共识。 通过构建内生生育数量跨期迭代模型,引入与延迟退休相关的隔代抚养和养老负担两个维度,分析和模拟个体效用最大化目标下退休年龄和生育数量的序贯博弈过程。 研究发现,现收现付制下,退休年龄和生育数量呈倒 U 形关系;基金积累制下,两者呈单调递增关系。 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扩展延迟退休和鼓励生育两项政策目标并行一致的空间并提高个体效用最大时的生育数量,但不会改变两者的曲线关系。 鉴于此,当前是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较佳时期,不仅对生育数量产生的负面冲击较小,而且能提高个体效用,但应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方式,并谨慎关注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6): 91-106.  
    摘要1028)      PDF (1325KB)(955)    收藏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 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0~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地区差异
    张文娟, 陈露
    人口研究    2023, 47 (6): 21-34.  
    摘要640)      PDF (1231KB)(925)    收藏
    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水平持续下降,工作预期寿命稳步缩短,非工作预期寿命延长;这些变化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男性和农业发达、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面对工作预期寿命更长而晚年闲暇时长更短的双重劣势;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工作余寿在余寿中的拓展模式可以分为“安逸型”“劳逸结合型”“高负担型”“低负担型”“限制型”5种类型,所属类型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紧密相关。政府和社会在为农村老年劳动者赋能的同时,应该为其提供设计合理、保障有力的经济安全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特征、趋势与展望
    麻国庆
    人口研究    2023, 47 (1): 43-57.  
    摘要5941)      PDF (14124KB)(872)    收藏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他比她更健康?生育-就业生命历程对中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赵梦晗, 高伟杰
    人口研究    2023, 47 (5): 18-31.  
    摘要600)      PDF (2725KB)(785)    收藏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从个体经历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的角度理解中老年人的健康差异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序列分析方法,分性别构建个体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类型,识别出两性共有的7种轨迹类型以及男性独有的"未婚未育、工作型"和女性独有的"1次生育、不工作型"轨迹。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生育1次或2次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提高,生育3次及以上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下降,同时,更晚出生的女性中提早不工作的轨迹类型占比更高。分析不同类型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对中老年时期健康的影响发现,生育次数的增加仅对女性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提早不工作则对两性健康都不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1960年以来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迁趋势
    段成荣, 闵欣伟
    人口研究    2023, 47 (5): 102-114.  
    摘要547)      PDF (1277KB)(772)    收藏
    利用世界银行全球双边迁移数据库和联合国全球移民存量数据库,对1960~2020年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关注邻国国际移民的来华情况,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发现,60年间,中国邻国国际移民存量与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均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逐渐向欧美与海湾地区转移,不同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分布存在差异。在此期间,尽管邻国来华移民在全部在华国际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邻国国际移民并未将中国大陆视为其主要目的地。结合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安排,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迎接更大规模的邻国国际移民。当前,需要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气候要素影响下老年人死亡风险表现及适应水平差异分析
    范西莹, 李晶晶
    人口研究    2023, 47 (5): 115-128.  
    摘要636)      PDF (1263KB)(759)    收藏
    老年人在气候变化中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风险。采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和2002~2019年《中国气象年鉴》数据,借助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以及导致老年群体气候适应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缘由。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气候要素的变动均会导致老年人死亡风险变化,极端气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最显著,极端气温与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更恶劣的消极影响;男性、高龄、农村以及不在婚的老年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更低,而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在面临不良气候威胁时表现出更高的气候适应水平;社会保障在不同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中发挥着干扰型或增强型交互作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气候适应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后人口转变期中国家庭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CFPS数据的研究发现
    牛建林
    人口研究    2023, 47 (5): 3-17.  
    摘要657)      PDF (1286KB)(759)    收藏
    以往不少研究发现,父母生育年龄过晚不利于子代健康发育。在后人口转变期,日益普遍的晚育行为如何影响子代健康还有待考证。利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检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出生时健康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多维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过晚生育会显著增加子代出生体重偏低的风险,对子代成长过程中的体格发育和综合自评健康均具有不利影响;相应影响机制既包括先天因素导致的初始健康劣势及其长期不利健康效应,也包括后天家庭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多维作用。在人口负增长形势下,重视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对于强化年轻人婚育决策的健康理性意识和提高全社会健康资本积累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机器换人”时代 低技能劳动力何去何从?——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检验
    綦建红, 付晶晶
    人口研究    2022, 46 (4): 114-128.  
    摘要1592)      PDF (16422KB)(743)    收藏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与海关进口机器人数据等,考察了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低技能劳动力的行业和区位流向。结果表明,机器人减少了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数,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了替代效应,显著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概率;行业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45岁及以下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服务业和45岁以上低技能劳动力流入农林牧渔业的概率;城市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本市服务业和跨市流入一线城市服务业的概率;区域转移层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低技能劳动力在东部流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技能劳动力出现了流入西部的趋势。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把握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机器人产业政策及人口流动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居民住房状况的新变化
    孙青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17-128.  
    摘要1202)      PDF (1159KB)(708)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居民住房状况也有了新变化。 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家庭居住模式从原有的二代户为主转变为一代户和多代户二分天下的新模式,城市住房来源结构中购买商品房和租赁其他住房的比重明显增加。 同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均有大幅度提高,居民住房设施条件的地区差距趋于缩小。 然而,居民住房状况的城乡差距发生着不同方向的变化,一方面,居民住房配套设施的城乡差距缩小;另一方面,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城乡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虽然不同群体住房来源结构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城市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住房性质差异趋于缩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意蕴、支撑要素与实践路径
    王晓峰, 刘华伟
    人口研究    2023, 47 (5): 46-58.  
    摘要1146)      PDF (1254KB)(661)    收藏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迫切要求中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导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中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物质财富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教育体系完备叠加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优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的要素集聚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以人为本和孝亲敬老价值观的文化优势。为了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优势,中国应当构建涵盖科教文卫、生育支持、劳动力就业、老龄化、人口安全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和经济产出的影响
    曲玥, 程杰, 李冰冰
    人口研究    2022, 46 (5): 33-47.  
    摘要763)      PDF (1181KB)(653)    收藏
    幼儿照料会阻碍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和职业发展,从而造成潜在经济损失,托育服务社会化或许是释放女性劳动力的可行途径。 利用 2019 年中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托育负担、托育行为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关系,探讨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和收入的影响,估算托育服务体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女性劳动参与,进而带来收入改善和经济增长。 研究表明,幼儿照料负担明显降低了女性劳动参与比例和收入,托育服务社会化能够使女性劳动参与比例提高 2 ~ 3个百分点,释放的劳动供给和经济产出在当前女性总经济产出中占 4. 27% ~ 7. 23%。 建设 0 ~ 3 岁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是促进性别平等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劳动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担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张震, 李强
    人口研究    2024, 48 (3): 20-34.  
    摘要3194)      PDF (2148KB)(611)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将迎来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人口死亡高峰。数理人口分析显示,人口死亡高峰的演化取决于3个相互交织的人口因素:(1)历史出生数变动对死亡数变化起着主导性作用;(2)存活率提高会扩大老年人口基数进而增加老年死亡数;(3)死亡率下降有削减人口死亡高峰的作用。由于这3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出生队列和年龄的死亡数的影响不尽相同,因而年龄别死亡数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而年龄合计下各年龄死亡数的波动互有抵消,最终使得总死亡数的变化相对平滑。尽管老年死亡数增长是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但是中国人口死亡高峰来势迅猛、规模庞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构成严峻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尽早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时代中国生命历程早期发展与社会流动研究:回顾与展望
    柳皑然, 李汪洋, 谢宇
    人口研究    2022, 46 (5): 78-90.  
    摘要626)      PDF (1192KB)(610)    收藏
    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人口学的重要研究主题,而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关键在于认清生命历程早期阶段(0 ~ 18 岁)的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生命历程早期阶段尤其是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视角下考察早期发展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其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 鉴于此,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提出一个“双层次多因素”分析框架,并探讨该框架在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双层次”指“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多因素”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所囊括的诸多因素。 研究内容能够为中国今后有关生命历程早期发展的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角度考察早期发展的人口研究提供方向、思路与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替代还是补充?居家养老服务对中国老年人代际支持的影响效应
    孙鹃娟, 田佳音, 陈雨欣
    人口研究    2023, 47 (6): 35-50.  
    摘要596)      PDF (1240KB)(592)    收藏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和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发挥都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功能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尚需深入研究。在反事实因果的框架下,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两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显著减少了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获得,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子女对老年人的工具支持,这种替代作用在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居家养老服务并未显著削弱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说明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整体发挥依然得以维系。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作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别平等视角下的27国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与生育率反弹
    张洋, 李灵春
    人口研究    2023, 47 (4): 3-19.  
    摘要1583)      PDF (13910KB)(579)    收藏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人口研究    2023, 47 (3): 78-93.  
    摘要1803)      PDF (13276KB)(573)    收藏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 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从长寿大国迈向长寿强国:基于百岁老人的中国长寿水平分析
    杜鹏, 吴赐霖
    人口研究    2024, 48 (3): 3-19.  
    摘要944)      PDF (1388KB)(540)    收藏
    在探讨长寿水平时,百岁老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常被忽略。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百岁老人比例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大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向长寿强国迈进。中国东部地区的百岁老人数量最多且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生活在城镇的百岁老人数量超过农村,70.4%的百岁老人都是女性,绝大多数民族百岁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提升但各民族间仍存在差异。中国要实现从长寿大国到长寿强国的跨越,必须依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综合施策,推动中国的长寿时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人口流动格局及其解释——基于流向别的考察
    张耀军, 陈芸, 巫锡炜, 齐婧含
    人口研究    2024, 48 (2): 118-132.  
    摘要729)      PDF (6859KB)(526)    收藏
    研究人口流动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省际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乡-城、城-乡和城-城4类,并基于空间自回归负二项模型,考察4类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乡-城、城-城人口流动在省际人口流动中的比例上升,乡-乡人口流动的比例下降;4类人口流动网络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乡-乡、乡-城人口流动呈自西向东趋势,城-乡、城-城人口流动更加多元且出现双向流动趋势;中国人口中心正由单一城市(省份)转向城市群;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乡-乡、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城-乡、城-城人口流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且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
    高琛卓, 杨雪燕, 李华
    人口研究    2022, 46 (5): 48-62.  
    摘要560)      PDF (1217KB)(514)    收藏
    精准把握育龄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对于细化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明晰托育服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从南京、武汉和西安收集的育龄母亲数据,利用优劣尺度法探究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 结果显示,在养育婴幼儿时,非父母照顾方式应用广泛,托育服务社会需求旺盛;母亲更看重婴幼儿照顾方式的质量导向型特征而非实用导向型特征,最在乎照顾者能否为婴幼儿提供安全有爱的照顾氛围;婴幼儿照顾特征偏好与照顾方式选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如果母亲看重照顾方式便捷性、照顾者早教启蒙能力或科学喂养能力,则其更倾向于选择托育服务方式来照顾婴幼儿。 因此,为实现“幼有所育”政策目标,既要促进婴幼儿照顾资源量的增长,更要加强对婴幼儿照顾资源质的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生育水平再探索——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人口研究    2022, 46 (4): 3-13.  
    摘要2004)      PDF (9734KB)(508)    收藏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
    于潇, 王琪汇
    人口研究    2023, 47 (5): 59-73.  
    摘要517)      PDF (1282KB)(487)    收藏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既包括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基于人格三层次理论构建非认知能力综合分析框架,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特征等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者情绪稳定性、尽责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实现更大的外在职业成就,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成就感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劳动者外在与内在职业成就;劳动者勤奋心得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此外,非认知能力通过职业匹配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也通过增加职业投入、积累社会资本影响职业成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人口负增长:特征、挑战与应对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研究    2023, 47 (2): 11-20.  
    摘要2165)      PDF (9308KB)(466)    收藏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宋月萍, 张光赢, 彭可余
    人口研究    2024, 48 (2): 75-89.  
    摘要1112)      PDF (1309KB)(452)    收藏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低龄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其劳动参与现状尚未得到详尽描画。以200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角度描绘中国低龄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和劳动参与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低龄老年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且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持续改善,但目前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仍然较低;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低龄老年人多从事农业劳动,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城镇和发达地区的低龄老年人虽然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但却大多从事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的低端劳动;女性低龄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但却面临更多的制度、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层面的就业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城乡融合视角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差异与长期趋势:1960~2018
    杜永潇, 董浩
    人口研究    2023, 47 (4): 98-113.  
    摘要985)      PDF (15063KB)(437)    收藏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比较1960年以来基于夫妻户口类型划分的4类城乡婚姻的教育地位匹配模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运用rankrank相关系数和“交换指数”反事实分析等前沿方法,整合分析2003~2018年间各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项全国代表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所包含的81756对夫妻,发现中国婚姻匹配模式长期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双方均为城镇户口的夫妻的教育地位同质性程度远高于一方或双方为农村户口的夫妻,而高等教育人群的婚姻匹配行为是塑造该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跨城乡户口通婚的夫妻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非对称的户口-地位交换模式,长期面临双方相对优势无法互补的困境。这些发现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长期失衡对婚姻匹配模式的深远影响,对探讨促进城乡融合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人口惯性变动:概念、成因与实证——兼论与人口动量的差异
    周长洪, 茅倬彦
    人口研究    2024, 48 (2): 17-29.  
    摘要891)      PDF (1248KB)(433)    收藏
    人口惯性变动与人口动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口惯性变动是指人口增减转变滞后于生育率高低转变的现象,人口动量反映的是假设生育率立刻下降或上升到更替水平后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是一种虚拟结果,实际发生的人口惯性变动现象包含的信息比人口动量更丰富。生育的代际更替滞后效应是导致人口惯性变动的根本原因,并决定了人口惯性变动标准期。人口实际惯性变动期长短受惯性变动期间生育率高低和移民规模大小的影响,人口惯性增减幅度则受进入惯性变动期之前数十年间生育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已完成人口惯性增长全过程,实际惯性增长期长达30~50年;英国、法国、泰国、巴西正处于人口惯性增长过程中,大约在21世纪中叶前后才会结束惯性增长。目前,世界上尚未有任何国家进入人口惯性负增长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时期-队列分析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    2023, 47 (6): 107-125.  
    摘要410)      PDF (2627KB)(425)    收藏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传统人口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之局限与未来展望
    王雪辉, 彭希哲
    人口研究    2023, 47 (6): 65-77.  
    摘要376)      PDF (1216KB)(419)    收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中国人口变迁凸显出种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许多传统人口学的概念、指标、理论都难以精准地分析和诠释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传统人口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部分指标的时代性明显不足以及尚未有效本土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和家庭研究领域的指标均为此类局限性的典型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和快速的人口转变为人口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当代中国人口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在继承传统人口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以延续人口学的长期发展轨迹,同时遵循时代性、本土化、拓展性和国际化的理念,对传统人口学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改良或创新,不断推动中国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世界人口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芬, 方迎风, 彭浩宸
    人口研究    2023, 47 (2): 96-111.  
    摘要947)      PDF (13770KB)(415)    收藏
    在中国近些年房价不断上涨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着重考察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构建模型,从理论角度阐述房价与家庭生育决策的关系。然后,在实证角度上,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借助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庭所在区县的城镇房价会对其当期的生育决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该影响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政府实施两孩政策后,该负面影响也较生育政策调整前更为强烈。在影响机制方面,高房价对生育决策的影响存在消费挤出效应。高房价对生育的影响还存在着降低妇女自我认同、变相增加养育子女成本等其他机制。此外,高房价还对婚姻有抑制作用,会进一步加剧房价对生育水平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