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 成,米 红,孙凌雪. 利用DCMD模型生命表系统对“六普”数据中死亡漏报的估计[J]. 人口研究, 2018, 42(2): 99-112. |
[2] |
黄匡时. Lee Carter模型在模型生命表拓展中的应用——以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为例[J]. 人口研究, 2015, 39(5): 37-48. |
[3] |
赵梦晗,杨凡. 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J]. 人口研究, 2013, 37(5): 68-80. |
[4] |
黄荣清,曾宪新. “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估计[J]. 人口研究, 2013, 37(2): 3-16. |
[5] |
明艳. 我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及区域差异研究[J]. 人口研究, 2009, 33(5): 77-87. |
[6] |
顾宝昌, 蔡泳,陈友华,陈卫. 再论中国生育水平[J]. 人口研究, 2009, 33(4): 22-43. |
[7] |
黄荣清. 全年龄连续的人口死亡模型[J]. 人口研究, 2008, 32(5): 15-25. |
[8] |
王金营,翟振武,杨江澜,陈卫.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妇女实际生育水平与更替生育水平的评估[J]. 人口研究, 2007, 31(4): 20-26. |
[9] |
宋健. 中国人口总体状况分析[J]. 人口研究, 2005, 29(5): 92-96. |
[10] |
原新. 对我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新贡献——读李竞能先生新作《人口理论新编》有感[J]. 人口研究, 2002, 26(1): 80-80. |
[11] |
罗淳. 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 人口研究, 2001, 25(6): 16-21. |
[12] |
赵文琛. 论生育文化[J]. 人口研究, 2001, 25(6): 70-74. |
[13] |
李若建. 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的初步分解分析[J]. 人口研究, 2001, 25(5): 43-49. |
[14] |
张天路.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人口问题与对策[J]. 人口研究, 2000, 24(5): 30-35. |
[15] |
宋桂香,杨青. 降低外来人口婴儿死亡率刻不容缓[J]. 人口研究, 1999, 23(6): 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