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成, 米红. 中国1982年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死亡漏报的估计——基于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J]. 人口研究, 2022, 46(1): 19-36. |
[2] |
王宗萍,段成荣. 第二代农民工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 2010, 34(2): 39-56. |
[3] |
于弘文,顾宝昌,王广州,崔红艳.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J]. 人口研究, 2009, 33(6): 42-56. |
[4] |
王金营,张翀. 中国人口残疾发生风险估计及生命表分析——基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J]. 人口研究, 2009, 33(3): 20-31. |
[5] |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杨成钢,宋月萍,陈蓉.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吗?[J]. 人口研究, 2009, 33(3): 32-52. |
[6] |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提前返乡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 人口研究, 2009, 33(2): 1-3. |
[7] |
陈胜利,顾法明,蔡菲.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启示[J]. 人口研究, 2008, 32(1): 22-33. |
[8] |
鲍常勇. 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 2007, 31(6): 67-75. |
[9] |
段成荣, 孙玉晶.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 人口研究, 2006, 30(4): 70-76. |
[10] |
段成荣,王金营,宋健,王放,黄荣清,陆杰华.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人口变化[J]. 人口研究, 2006, 30(3): 16-29 . |
[11] |
山东省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处. 山东省生育力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 人口研究, 2006, 30(2): 65-73. |
[12] |
陈卫,宋健.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J]. 人口研究, 2006, 30(2): 84-88. |
[13] |
段成荣.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J]. 人口研究, 2006, 30(1): 93-96. |
[14] |
徐玮,宁越敏.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流动人口动力机制新探[J]. 人口研究, 2005, 29(6): 49-57. |
[15] |
胡英.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回顾[J]. 人口研究, 2005, 29(1): 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