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琼瑶, 刘家强, 唐代盛. 中国人力资本红利及空间效应研究[J]. 人口研究, 2021, 45(5): 33-48. |
[2] |
杨轶清. 低“人口素质”与高经济增长[J]. 人口研究, 2015, 39(3): 107-112. |
[3] |
石贝贝,王金营. 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J]. 人口研究, 2014, 38(1): 77-89. |
[4] |
张维庆.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J]. 人口研究, 2011, 35(5): 3-7. |
[5] |
汤兆云,马琳. 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有所为,有所不为[J]. 人口研究, 2011, 35(4): 105-113. |
[6] |
《人口研究》编辑部,陆杰华,于学军,原新,黄荣清 . 世人瞩目的六普:轨迹、解读与思考[J]. 人口研究, 2011, 35(3): 41-55. |
[7] |
王颖,佟健,蒋正华.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J]. 人口研究, 2010, 34(5): 28-34. |
[8] |
《人口研究》编辑部. 《公开信》与中国的计划生育[J]. 人口研究, 2010, 34(5): 35-50. |
[9] |
解振明,邬沧萍,张敏才,邓垚,李建民. 回眸与思考:《公开信》发表30年[J]. 人口研究, 2010, 34(4): 28-52. |
[10] |
于学军,翟振武,杨凡,李建民,穆光宗. 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J]. 人口研究, 2010, 34(3): 40-52. |
[11] |
邬沧萍. 一本可以载入人类人口史册的专著——《新中国人口六十年》读后感[J]. 人口研究, 2010, 34(3): 109-111. |
[12] |
彭珮云. 加强人口与性别研究 推进小康社会建设[J]. 人口研究, 2010, 34(1): 3-5. |
[13] |
彭志良. 建国初期国家是否制订和执行了鼓励人口增长政策?[J]. 人口研究, 2009, 33(5): 111-112. |
[14] |
钟逢干. “两种生产革命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更好概括[J]. 人口研究, 2009, 33(3): 1-9. |
[15] |
李文耀. 以人为本 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J]. 人口研究, 2009, 33(3): 110-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