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29
    论文
    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王广州,胡耀岭
    2011, 35(4):  4-17. 
    摘要 ( )   PDF (1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为基础,提出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并通过1950~1981年全国妇女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数据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可用该估算方法研究递进生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调整生育政策的时间窗口,估算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以及符合生育政策但尚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流动”与“留守”——第二代农民工特征的对比分析
    梁宏
    2011, 35(4):  18-29.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10年"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外来工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按照年龄及少年儿童时期有无流动或留守经历,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界定出深受父母"乡-城流动"和"外出打工"影响的第二代农民工,并对他们的各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第二代农民工的现状与流动或留守经历高度关联,他们更可能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同时,"乡-城流动"、"外出打工"的代际传承并未使第二代农民工获益,并未提升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对此,本文建议继续密切关注流动和留守儿童;并且,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要关注有过流动或留守经历的第二代农民工;另外,建立对流动和留守儿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历程资料搜集系统。
    新时期的老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李建民,杜鹏,桂世勋,张翼
    2011, 35(4):  30-44.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8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了1.1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分别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2.93和1.9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还将继续加速。
    坚持与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人口思想演变研究之二
    翟振武,杨凡
    2011, 35(4):  45-55.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中央1962年《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文件的发布,明确了党和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赞成态度,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要进行人口调控"的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人口发展具体实践,不但坚持了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要进行人口调控"的回答,并且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调控"和"如何进行人口调控"进行了创造性地回答。他们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所形成的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是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补充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童玉芬,朱延红,郑冬冬
    2011, 35(4):  56-65.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刘易斯转折点”假象及其对“人口红利”释放的冲击
    刘怀宇,马中
    2011, 35(4):  66-75. 
    摘要 ( )   PDF (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当前普遍范围的"用工荒"是由于实际工资低于保留工资引起的农民工"用脚投票"结果。在此利用新家庭经济学单一模型理论分析这种经济行为是与简单单一个体预期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相区别;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在金融资本及现代教育人力资本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家庭成员劳动力资本对外投资实施风险规避,在家庭内部实现收入分享,风险共担。这种经济行为带来的在工业制造和农业无法有效释放"人口红利"的结果,最终导致"用工荒"和环境负外部性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现代农业生产。
    北京市优质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疏解研究
    赵秀池
    2011, 35(4):  76-85. 
    摘要 ( )   PDF (9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分析了北京市优质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现状,并提出实现中心城人口疏解的相应对策。指出,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种优质公共资源的吸引。北京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优质公共资源在中心城高度聚集是导致人口在中心城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疏解中心城人口,需采取如下措施:政府主导,在新城高标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优先疏解中心城教育、医疗资源;强化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降低新城居民出行的成本。
    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
    戴卫东
    2011, 35(4):  86-94.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年人长期护理已经由过去家庭承担的事务演变成现在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安徽、江苏两省的调查,描述了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以及长期护理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了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户口、教育程度、无子女、有退休金、洗澡有困难、半身不遂、女儿或女婿照料8个因素对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相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些因素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度要小。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与完善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一些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一个信任分析视角
    吴玉锋
    2011, 35(4):  95-104.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2010年对陕西、山东2省3个区县1595个农民的调查数据,首次实证检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信任解释。因子分析发现,农民的信任可以分为村域信任和特殊信任两种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村域信任对农民参保有正效应,村域信任水平越高,农民越可能缴费参保。而特殊信任对农民参保没有显著性影响。村域信任有助于农民通过网络传播和政府宣传来了解新农保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村域信任还增进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期望值进而激励其参保。本文弥补了学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非经济因素研究的不足,为新农保参与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
    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汤兆云,马琳
    2011, 35(4):  105-113.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越过正常值域至今,党和各级政府制订了种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取得的成效甚微。这一时期我国治理工作的特点有:重视禁止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但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比较缺乏;重视目标任务的提出,但落实目标的措施比较缺乏;部门性、专项性规章制度较多,综合性规章制度比较缺乏。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治理工作,可以按照避"实"就"虚"、避"难"就"易"的原则,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面有所作为;而在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传统文化的改变等方面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