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5-11-29
    论文
    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
    桂世勋,倪波
    1995, 19(6):  1-6. 
    摘要 ( )   PDF (25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首先对“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进行了概括,假设子女的净经济供给总金额,并不以子女的数量多少为转移,而是大体相当于“填补”老年父母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金额与其各种非子女经济供给金额之间的“缺口”。作者认为实现这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子女愿意并有可能为年老父母“填”满这个“缺口”。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假设,文章运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持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研究”课题在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最后,作者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缩小“填补”缺口、强化“填补”意识、提高“填补”能力等妥善解决我国未来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经济供给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心理学视角认识中国人口问题——兼与顾宝昌、穆光宗二位先生商榷
    严梅福,石人炳
    1995, 19(6):  7-13. 
    摘要 ( )   PDF (5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对《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主要论点的再认识。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提出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但转变观念有赖于改变行为,而改变生育行为又只有在行政、经济等控制措施的“强化”下才能实现。文章认为全国低生育率掩盖了农村的较高生育率;人们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中国未来人口战略因此只应修正和补充,而不能根本改变。
    建立现代人口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杨云彦
    1995, 19(6):  14-19. 
    摘要 ( )   PDF (4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人口登记制度基础之上的一整套政策、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在沿用建立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很多具体做法,这种情况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多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决策部门的关注。目前我们就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大部分还是从局部性问题着手的。本文试图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人口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论现代中国的收养
    斯坦·约翰逊
    1995, 19(6):  20-31. 
    摘要 ( )   PDF (2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的普遍结婚和为人父母的家庭模式中,非正式收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收养问题的人口和社会功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这些功能包括,使没有孩子的夫妇成为父母,使有子女的家庭儿女双全,照顾孤儿和弃儿,以及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许多其他功能。新的收养法并未与这诸多功能一致,而只限无子女夫妇才能领养。根据1988年生育率调查,中国大约有近六百万收养的子女,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正式登记。大约一半的收养子女是由没有孩子的夫妇收养的,这样就满足了使无孩夫妇为人父母功能。另一半收养的功能是为了平衡家庭中亲生子女的性别。能够被收养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女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强烈的对儿子的偏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子女出生人数的限制。但养父母希望子女双全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使收养的供给与需求相符合。夫妇们开始收养子女的年龄常比法定年龄早得多。大部分收养是在妻子处于25—35岁之间进行的,而法律规定只有当妻子满35岁以后才允许收养。
    中国计划生育与妇女地位研究
    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P07项目课题组
    1995, 19(6):  32-44. 
    摘要 ( )   PDF (3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引言 本研究是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由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的P07项目于1994年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其主要目的是对计划生育与妇女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该项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计划生育对提高妇女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上,而不是在妇女地位对计划生育的作用和影响上。1994年7月课题组成立之后,先后三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调查目的、调查的具体内容、问卷设计、样本的选取、数据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课题组先后两次在河北香河、山东昌邑进行了试点调查,对调查问卷作了反复修改。最终确定的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经济收入与管理、婚姻与家庭、生育和妇幼保健、避孕节育7个方面的内容,共76个问题。
    3820例病残儿病因调查分析
    邵仕美,路培云,秦建军,沈强
    1995, 19(6):  45-46.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阜宁县从1985—1994年对全县5740名独生子女进行病残鉴定,发现患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和后天获得(包括外伤)性疾病3820名,病残率66.5%(占检查数),占同期婴儿总数的2.1%。为引起计划生育工作者对优生优育工作的重视,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写成以下病残儿病因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三结合”问题的理论探讨
    本刊编辑部
    1995, 19(6):  47-52. 
    摘要 ( )   PDF (5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计划生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不仅拓宽了认识,而且创造出一系列适应于现行经济体制的新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特别是提出的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国家10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认真抓好农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通知》。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又在四川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经验交流会,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和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到会并讲了话。会上指出:“三结合”是新形势下抓紧抓好计生工作的必由之路、希望之路。会上还提到:实行“三结合”的时间不长,经验还不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本刊组织部分学者对“三结合”理论和认识方面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农民生育观念研究:社会人口学的透视与展望
    陈俊杰
    1995, 19(6):  53-58. 
    摘要 ( )   PDF (26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问题的提出和资料来源 农民的生育观念,近年来在人口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直接的原因,来自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困境。随着农村人口控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农民意识深处那一套顽强的观念传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象传宗接代的宗祧观念、养儿防老的现实需要等等,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并从1992年起进入低生育率阶段,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的事实,越发表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现实性。 现实的挑战激发了理论的探索。在人口研究中,十多年来围绕农民生育观念,已有了不少分析和讨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和成果。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论著基本上一直是随机散见各处,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
    “三结合”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观点综述
    石海龙
    1995, 19(6):  59-62.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近年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中在落实“三为主”方针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三结合”的新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在我们的积极推动下,“三结合”工作正在由点到面蓬勃发展。“三结合”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回顾一下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科学地进行讨论和论证,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地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三结合”概念的表述 以国家计生委正式发文为准,1993年5月12日,在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吉林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双学双比”活动相结合的经验的通知,(计生厅字[1993]51号)的附件里,吉林省计生委的报告中提出:“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注脆弱女性 促进持续发展——“改善脆弱女性群体状况与持续发展”研讨会综述
    刘爽
    1995, 19(6):  63-64.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为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我国女性人口问题,特别是对脆弱女性人口问题的关注,推动妇女地位的提高与持续发展,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及旨在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组委会于1995年7凡24日至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改善脆弱女性群体状况与持续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社科院等有关研究机构和国家计生委、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等12个部门38个单位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分别向会议提交了涉及脆弱女性及妇女地位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学术论文与调查分析报告20余篇。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着“改善脆弱女性人口状况,促进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社会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收获。
    各地出台的“三结合”文件的情况分析
    党小清,周美林,石海龙
    1995, 19(6):  65-71. 
    摘要 ( )   PDF (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近年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通过转发文件、情况交流、研讨座谈、工作会议等倡导全国各地学习吉林、江苏盐城等地的经验,试点、推广“三结合”工作。1994年6月在江苏盐城召开全国计生委主任座谈会以后,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不少推动“三结合”工作的文件,这些文件已经或正在对各地推广“三结合”工作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根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各地就“三结合”工作制发的文件可分成两大类:一是省(区)委、省(区)政府发布或转发的,共有11个省区。省委、省政府制发文件的有:吉林、四川、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山西,省(区)委、省(区)政府转发文件的有:黑龙江、浙江、河北、内蒙古。省级相关部门发文推行“三结合”的有四川省。此外还有重庆、宁波、大连、青岛等4个计划单列市;二是由省级计划生育部门发布的,有江西、山西、安徽、青海、宁夏、广西、陕西等地。
    血缘规律与农民的计划生育
    孙明
    1995, 19(6):  72-74.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民做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根本原因是传宗接代即传接血缘关系。血缘规律内在地决定着人口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优生和多生的作用,但血缘规律也可以促使人少生和优生。按血缘规律办事,可以制定这样的人口政策:一是在当前实行一代一对夫妇一个孩,每个家庭都要过一孩关;二是独生子女长大结婚后一对夫妇生两个孩,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家家户户不“绝户”。农民是愿意接受这个政策的。如果实施这一方法,从1990年到2025年,全国将进一步少生3亿人口。并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
    论少生与快富的辩证关系
    李义新
    1995, 19(6):  75-77.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三结合”是新时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希望之路,少生快富是寻求国策与民意结合点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推广“三结合”,抓好“三生”服务,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已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表现了很强的生命力,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也有人以为推广“三结合”走少生快富之路,在认识论上是人为地把人口与经济扯在一起,牵强附会的产物,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在经济上概括是:把政府以及各经济部门的成绩集中到计生一家:在工作上认为是计生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抓致富工程;在职责上认为少生是计生部门的事,快富是经济部门的事,汁生委少生快富一起抓,很难担此重任。针对上述分歧,笔者对家庭生育多少与致富快慢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调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少生与快富的关系,论证了推广少生快富的必要性。
    《人口研究》1995年总目录
    1995, 19(6):  78-80.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