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张震, 李强
人口研究    2024, 48 (3): 20-34.  
摘要2530)      PDF (2148KB)(47)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将迎来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人口死亡高峰。数理人口分析显示,人口死亡高峰的演化取决于3个相互交织的人口因素:(1)历史出生数变动对死亡数变化起着主导性作用;(2)存活率提高会扩大老年人口基数进而增加老年死亡数;(3)死亡率下降有削减人口死亡高峰的作用。由于这3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出生队列和年龄的死亡数的影响不尽相同,因而年龄别死亡数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而年龄合计下各年龄死亡数的波动互有抵消,最终使得总死亡数的变化相对平滑。尽管老年死亡数增长是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但是中国人口死亡高峰来势迅猛、规模庞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构成严峻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尽早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不确定性对人口趋势研判及决策的影响
张震, 李强
人口研究    2021, 45 (1): 36-49.  
摘要667)      PDF (2685KB)(178)    收藏
不确定性是人口动态过程的基本特征,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而不断变化。科学处理人口不确定性是进行知情决策的关键。在梳理人口不确定性的来源、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对确定性预测和随机人口预测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析的基础上,实证剖析了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数、总人口规模以及区域人口规划的不确定性,阐释忽视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对人口形势的误判,讨论如何正确解读随机人口预测结果和人口不确定性的政策含义。中国亟需深化人口不确定性理论和方法领域的研究,加强随机预测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为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不确定性和提高人口知情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 ——以上海市户籍老年人为例
李强,董隽含,李洁
人口研究    2020, 44 (1): 39-53.  
摘要349)      PDF (3898KB)(353)    收藏
上海市户籍老年人的余寿在1998~2013年间不断延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则由1998~2008年的增长转变为2008~2013年的下降。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1998~2003年遵循“功能残障扩张模式”,2003~2008年则遵循“功能残障压缩模式”,2008~2013年又遵循“功能残障扩张模式”。1998~2008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上升主要是死亡率的下降造成的,其中1998~2003年生活自理率的下降作用被死亡率的下降作用抵消,2003~2008年则是死亡率下降和生活自理率上升共同促进其增长。2008~2013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下降主要是由生活自理率的下降导致的,其抵消了死亡率下降带来的增长。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保障体制的实施等均影响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动。上海2008年以来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飞速增长可能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转变的体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变化轨迹的个体和总体差异研究
李强 张震
人口研究    2018, 42 (5): 45-55.  
摘要457)      PDF (2870KB)(381)    收藏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1年数据,分析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个体和总体层面的不同的变化轨迹,并通过分解分析揭示了死亡选择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更易受到死亡选择性的影响而较早地离开队列,留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老人,使得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下降较为缓慢;但是对存活者个体来说,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衰退快速得多。个体-总体差异具有明显的队列效应,较年长队列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总体-个体变化的差异较大,而较年轻队列的差异则较小。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缓慢下降对正经历着快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是利好,但在个体层面上的快速衰退对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则是巨大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杜鹏,李强
人口研究    2006, 30 (5): 9-16.  
摘要1954)      PDF (308KB)(1219)    收藏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稳定低生育水平──新世纪的挑战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卫,贾云竹,李强,武晓萍,同钰莹,韩荣炜
人口研究    2000, 24 (3): 74-78.  
摘要917)      PDF (501KB)(924)    收藏
1引言 四月的北京,莺飞草长,晴花香絮,春光旖旎。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人口学者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参加了于2000年4月20~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稳定低生育水平──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研究》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人口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翟振武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厚文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邬沧萍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李宏规教授,国家教育部杜政司副司长阚延河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收到论文59篇,主办单位特别为本次会议准备了主题报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