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3-29
    论文
    中国人口生态态势的系统分析和空间发展格局探讨
    王如松,陈亮
    2007, 31(2):  1-14. 
    摘要 ( )   PDF (1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人口分布态势是由地区资源、环境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渊源决定的。本文在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对已有研究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口变动的生态学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人口、资源、环境耦合与调控的人口生态学方法,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育以及人口生态安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方法和决策依据。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
    封志明
    2007, 31(2):  15-29. 
    摘要 ( )   PDF (2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锋时间的14.73亿人,但受耕地资源有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一方面要重视耕地与粮食安全——藏粮于土,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关注食物与消费安全——倡导适度消费,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与耕地保障问题。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
    2007, 31(2):  30-40.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结构、分布、经济状况和居住状况等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人口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其家庭化的趋势明显;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原因;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较长,很多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北京人”;流动人口的流动渠道和实现就业的渠道具有“非正规”的特性;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但在进城后流动劳动力继续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另外,本文也探讨了在京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居住条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
    陈卫,都阳,侯东民
    2007, 31(2):  41-48. 
    摘要 ( )   PDF (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人口红利”是舶来品,并于近几年在国内迅速流传。“人口红利”所指的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尽管“人口红利”这一概念在西方是新近产生的,但是早在1980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关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将产生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人口红利”是一个人口学概念,更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如何理解“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多大程度存在“人口红利”,中国是在收获“人口红利”还是在承担人口压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非
    中国的婚居模式与生育行为
    杨菊华,Susan E.Short
    2007, 31(2):  49-59.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使用1993、1997和2000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纵向追踪数据,探讨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居住模式或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事件史分析技术(event history analysis),采用离散时间事件模型(discrete time hazard model),我们发现,居住模式影响妇女的生育行为,但其影响因孩次和居住制度而异:对二孩递进的作用大于对一孩递进的影响;从妻居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不同于从夫居。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的关系反映了代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居住制度下妇女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家庭权力结构关系。
    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个体因素和区域因素分析——HLM模型在老年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尹德挺,陆杰华
    2007, 31(2):  60-70.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绝对数将达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7%(UN,1998)。如此庞大且脆弱的人口群体,其健康状况的好坏并非单纯表现为一个生物或医疗问题,而且还是涉及我国长期人口安全及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议题。众多学者将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丧失视为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宋新明等,2000),它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自身的活动自由,而且还会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繁重负担。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高龄老人ADL状况是否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二是如果这种差异存在,究竟哪些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区域因素是主要的解释变量?三是当控制了年龄、性
    中国流动儿童政策分析
    何玲,李兵
    2007, 31(2):  71-80.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儿童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结合2003年“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剖析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关系,分析影响流动儿童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针对流动儿童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
    彭远春
    2007, 31(2):  81-90.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空情境变化的背景,结合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业农民工的566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农民工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对农民身份呈模糊认同的状态。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入城前居留意愿、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在城从事职业数、月收入满意度、家庭支持外出务工程度、务农时间等6个变量最终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城市体验、进城期望、乡土记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起着独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
    论和谐人口
    杨文庄,孟立联
    2007, 31(2):  91-96.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和谐人口的提出及内涵人口发展目标一直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甚至可以说自有人口研究以来,关于人口发展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人口研究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人口发展目标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适度人口是人口目标研究中的重要成果。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柏拉图就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必须不使人民过多而使国家过大,也不使人民过少而使国家过小”。现代适度人口思想发端于约翰.穆勒,他把“报酬递减规律”应用于农业人口规模研究,提出了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一定点之后会导致人均产量下降的观点。系统提出和研究适度人口理论的分别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法国人口学家A.索维。现在,适度人口理论已从最初的静态适度人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