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5-09-29
    论文
    进一步有的放矢地研究我国人口问题
    查瑞传
    1995, 19(5):  1-7. 
    摘要 ( )   PDF (5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旨在说明并强调,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必须有的放矢。具体说,就是要面对我国实际存在的人口状况,明确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为了我国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采取经过深思熟虑、切实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政策和措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论文提出必须区分因个人自发节育而导致的人口生育率下降和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而采取政策措施压低生育率,从而辨明与生育率降低有关的各种新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文中还讨论了降低生育率的代价问题及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
    关于人口计划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
    苏荣挂
    1995, 19(5):  8-12.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计划是在特殊人口形势下,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上下级政府间建立的控制人口增长的责任关系。它不是我国特有的,但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为它提供了特有的有利条件。生育政策是实施人口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不是唯一的措施。省级以下的人口计划应以计划生育率为主,出生率为次,总人口只作为预计数。对人口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要改变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做法,要强调服务质量。
    我国家庭空巢现象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肖汉仕
    1995, 19(5):  13-16. 
    摘要 ( )   PDF (9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家庭空巢所引起的纯老人家庭是一种新的家庭类型。其形成的原因复杂,制约的因素多样。本文在进行多方位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认为,这类家庭在下世纪的中国社会将呈迅猛增加趋势,早日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贫困人口中的妇女问题研究
    温友祥,司海英
    1995, 19(5):  17-22. 
    摘要 ( )   PDF (4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贫穷愚昧困扰着贫困地区的广大妇女 甘肃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脆弱,生产力水平低,生活困难,人文环境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不足,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封建传统意识,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妇女长期陷于贫穷、普遍愚昧之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家庭等各方面,不能平等参与和分享权利。 1.1 贫困妇女不能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出嫁,是“别人家的人”,为她们上学花钱不值得,因而,轻视女性文化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女孩子不能入学或入学后很快又停学,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的双重担子。以甘南州为例,“四普”时女童入学率仅有45.67%,个别县乡不足20%,比男童入学率低29.67个百分点。
    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
    徐勤
    1995, 19(5):  23-27. 
    摘要 ( )   PDF (24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划分法,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老年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分类标准及主要测量指标,以此考察了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功能、各分支体系的支持水平、老年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对老龄政策的选择;从特定角度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所包含的社会经济含义。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现状与问题分析
    贾同金,赛音
    1995, 19(5):  28-3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统计局每年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一次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我国获得年度人口主要数据的重要统计调查之一,调查数据是反映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人口增长情况的主要依据。本文重点介绍了这项调查的开展情况,影响人口调查数据质量的原因,以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与办法,旨在提高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质量。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郝虹生
    1995, 19(5):  32-35.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广东省人口迁移:大陆、台湾和香港经济合作对人口的影响
    李思名,邵一鸣
    1995, 19(5):  36-44. 
    摘要 ( )   PDF (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资料与定义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来自1990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迁移资料首次于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收集和发表,其中包括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情况、移民于普查前五年的居住地方及其搬迁原因。另外,广东省统计局最近系统地发表了1980—90年县(市)际国民经济统计数字。利用这些资料,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回归分析,目的在找出人口迁移和香港因素,特别是与香港的距离及地区经济发展,包括吸收外资能力和工业发展速度的关系。 这里,迁移被界定为在跨越一段特定距离的情况下,改变了现住户口地址。根据人口普查的标准,这段距离是指跨越一个县或市的范围。
    健康的老龄化:未来社会的选择
    本刊编辑部
    1995, 19(5):  45-53. 
    摘要 ( )   PDF (28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背景 人类认识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从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解释,产生机制的认识到对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人口老龄化成为现代人口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老年学、社会老年学、医学老年学、老化经济学等一系列老龄科学。在发达国家,随着生育率降到很低的水平,老年死亡率的下降即长寿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生理机能的衰退以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老年人在较长的预期寿命中,需要照料、医疗的程度提高,参与社会经济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下降,活得长并不必然活得好。因此,老年医学和人口学家在探索人类衰老奥秘的同时,对如何长寿而健康的生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加以研究。在人类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科学进步对生命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的基础上,“健康的老龄化”作为一种科学认识被提了出来。近20年来,“健康的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的重视。
    第二次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综述
    穆光宗,陈卫
    1995, 19(5):  54-63. 
    摘要 ( )   PDF (2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背景 1995年7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和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大陆生育率下降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某些领域,深化了某些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本次研讨会之所以冠以“第二次”,是因为首次以同类题目召开的会议已于一年前在北戴河召开。在这个意义上,“香山会议”实际上是“北戴河会议”的一个继续。作为会议主要负责人的乔晓春博士在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总结中曾风趣地说:我们的研究是“有头无尾”的,是跨世纪的。召开第二次研讨会,正是力图对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的研究有新的推动。
    简讯
    1995, 19(5):  63-63.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庆祝中国人口信息网络成立10周年,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8月8日在京隆重举行。国家计生委领导及有关部门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杨魁孚、蒋正华做了重要讲话。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从一个主要从事人口信息资料收集的事业单位,发展成为目前中国人口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的基地,为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的创建和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咨询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中国人口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杨魁孚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处在于深入健康的发展阶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因此,科学决策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发展与生育健康——从妇女RTIs研究看一个全球化趋势
    张开宁
    1995, 19(5):  64-68.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联合国1994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于1994年9月1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降下帷幕。这是本世纪世界各国政府及人口学界最后一次针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全球性大规模会议。ICPD总结了自1974年联合国提出“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来世界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状况,通过了《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这个跨世纪的文件及ICPD本身对全球今后20年人口与发展的深刻影响正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ICPD大会以来,潮水般涌来的信息令人口学界目不暇接。其中,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研究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案例,从中可看出将人口与发展同生育健康更密切联系这样一个全球化大趋势。
    对城市育龄妇女计划生育问题的探讨
    郑真真
    1995, 19(5):  69-71. 
    摘要 ( )   PDF (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目前我国城市已婚育龄夫妇使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是可逆性方法,较少采用绝育这种高效但不可逆的避孕手段。在可逆性避孕方法中,可以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使用率比较高。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2年的统计数字为例,三市的男女绝育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宫内节育器(IUD)、口服避孕药、避孕套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农村计划外生育不容忽视——两个村的调查实例
    谢康,张宏昌
    1995, 19(5):  72-73.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995年2月我们在山西省运城市金井乡谢家营村对20—40岁妇女的生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个村地处平川,它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山西省处于中上等水平。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村一孩生育者占总生育人数的27.7%,其中70%属于25岁及其以下年龄的妇女所生,95.6%属于28岁及其以下年龄所生,在20—40岁这83个妇女中,有23人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并且这23人中,年龄处于25岁及其以下的就有16个,占一孩生育总人数的70%,年龄处于26—28岁之间的有6名,26岁的3人,27岁的1人,28岁的2人。超过30岁只有一人,而且是抱养的。这个村除20岁一个,21岁一个生育两个孩子的外,普遍生两个孩子的开始年龄为26岁,即自26岁开始至29岁止,每个年龄上都有,且在这个年龄组中占绝大多数的妇女生育了两个孩子。所以,按照这一规律,这25岁以下的16个生育一孩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很大可能步入二孩生育者的行列。
    云南农村社区中婆婆、公公对年轻媳妇计划生育的影响——对汉族、蒙古族、傣族的调查
    方菁,温益群,邓永进,赵捷,张建萍
    1995, 19(5):  74-77.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在我国由于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公婆往往十分关注其儿媳的生育问题,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婆与儿媳在生育问题上的矛盾。以往的研究和报道提示,在农村地区公婆对儿媳的计划生育具有一定的负性干预和影响。例如媳妇要采取计生措施但遭到公婆的反对或生了女孩受到公婆的歧视责骂等。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缺少定量分析的不足,进一步考察农村社区中公婆对年轻媳妇计划生育的影响及其变化,考察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我们选取了居住在云南省的汉族、蒙古族、傣族作为研究民族,在四个农村社区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进行调查的四个农村社区分别位于云南省的罗平县(汉族、经济较落后),通海县(蒙古族),西双版纳州(傣族)和宜良县(汉族,经济较发达)。考虑到在生育问题上,公婆中多由婆婆出面过问和干预,故选取婆婆和40岁以下的年轻媳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除用问卷对婆媳分别进行调查外,还采用了key informants interview和focus group discussion的方法收集有关信息。
    新形势下城镇计划生育的社区管理
    石人炳
    1995, 19(5):  78-79.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城镇计划生育实行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手段加以管理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镇原有的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1.1 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城镇中来自农村和外地市镇的人口增多,而且,城镇流动人口呈逐年增长之势。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育龄人群,主要来自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生育仍以“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为主导,而且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往往是“户籍地管不着,居住地无人管”。 1.2 城镇个体工商户队伍不断扩大,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流向社会,原来的计划生育管理显得鞭长莫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由于个人选择职业更为自由,有些单位正式工作人员辞职下海;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优化组合,部分富余人员和停薪留职人员走向社会,一些亏损企业职工内退、放长假。企业对这部分人缺乏计划生育管理措施,他们的婚姻、孕情、生育节育措施落实情况不易掌握。 1.3 党政部门机构改革,政府权力下放,各级计划生育的行政约束机制受到冲击,力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