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编辑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编委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中国人口学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07-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上海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 上海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
王桂新
1992, 16(4): 1-7.
摘要
(
)
PDF
(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距离是阻抗人口迁移的重要地理因素。一般地说,随着距离的增大,人口迁移量趋向减少。但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地域层次的人口迁移,由于所受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距离因素影响的大小将有所不同。本文拟对上海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影响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地说,即从迁入与迁出两个方面,分析距离因素对上海省际不同地域层次人口迁移
“越生越穷”的宏观运行过程分析——中国贫困地区人口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志刚
1992, 16(4): 8-14.
摘要
(
)
PDF
(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越生越穷”的基本含义是人口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特别是阻碍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命题,中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理论论证,人口悲观论者几乎全部支持这一观点,而反对者亦有难以推翻的证据。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对此命题进行过以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而言,没有显示出有统计
人口迁移年龄模式的分解与合成
杨云彦
1992, 16(4): 15-22.
摘要
(
)
PDF
(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迁移年龄模式 迁移年龄模式是指排除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后,反映年龄别迁移强度特征的一类基本指标,它是移民年龄构成的规律性的抽象化,是人口迁移中年龄选择性的直观表现。年龄的选择性是迁移选择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规律性相当明显。尽管我国的人口迁移有较强的计划性,但从以往的局部性研究中同样存在年龄的选择性。年龄选择性
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特性
路磊
1992, 16(4): 23-27.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众所周知,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育水平度量指标,它在人口分析和人口预测等方面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尽管人口学家们已经对总和生育率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它的有些性质仍然是我们不很熟悉的。在本文中,作者将讨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性质、即一个总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与相应的各个分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
全国28个地方计划生育条例综述
冯国平,郝林娜
1992, 16(4): 28-33.
摘要
(
)
PDF
(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根据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已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实际情况,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
改革中的农村社区发展与人口控制
王海忠
1992, 16(4): 34-39.
摘要
(
)
PDF
(5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社区党政组织贯彻中央政府政策的职能效果减弱。而同时,农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又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人口超计划生育。发展是使生育率
简讯
1992, 16(4): 39-39.
摘要
(
)
PDF
(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6月9日至11日,国家教委社科司、国际司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举行了一次集中发放计算机的活动,这是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第三周期)援助中国的一批高档微型计算机,这些“AL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与农民婚育观的转变
熊国磉
1992, 16(4): 40-7.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是指我国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众心理中的内化和沉淀,是由我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成的人生基本态度、情感方式等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总体结
贵州待识别民族人口的初步分析
吴安毕,柯震豪
1992, 16(4): 43-45.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人口省份,也是一个待识别民族人口众多的省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74万余待识别民族人口,贵州就占了73万多,是全国待识别民族人口总数的97.85%。本文将从待识别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贫困现象的探讨
汤雪梅
1992, 16(4): 46-48.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贫困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政府更是如此。自8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的统筹安排和领导下,我国各贫困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
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改善与小城镇的发展
董占泉
1992, 16(4): 49-5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普遍受教育层次低,生产力水平差,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延绵不断、毫无计划地生儿育女,以满足落后的
略论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口径
王洪春
1992, 16(4): 52-54.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如果从商代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关人口统计口径,变化频繁,有些问题至今难以完全弄清。在此,本文就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口径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加论述。
关于“人口理论”课程的回顾与构想
吕荣侃
1992, 16(4): 55-56.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是人口科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开好这门课程是人口学培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对“人口理论”课程的回顾。如果以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人口学系为标志,我国的人口理论教学已经进行了10年。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深
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而片面追求城市化——兼与辜胜祖先生商榷
孟立联
1992, 16(4): 56-58.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在近年的城市化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拿不出巨资来建设城市,农民富了可以投资于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投资标准准予投资人落户城市。辜胜祖先生的《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对
90年代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趋势
王拥军
1992, 16(4): 59-60.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80年代,中国的计划生育走过的是一条以宣传教育为主,政策不断完善的道路。10年间,深入民心的宣传教育,逐步完善的生育政策,对于移风易俗,改变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对于控制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妇女总和生
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解除后顾之忧
郭玉君
1992, 16(4): 61-58.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项新的探索,为了取得成功经验,1990年初我们进行了先行试点。在试点中,经过反复实践,逐步完善,制定了细致严密的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1.独生女户,根据现行规定的优抚政策,享受双份承包田、口粮田、自留田,收入较一般家庭
关于建立市级人口调查研究运行机制的探讨
1992, 16(4): 62-62.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辽宁省铁岭市统计局副局长、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杨百强同志在给本刊的来稿中指出: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国家和省级先后建立了人口调查研究组织机构。而在市一级却是一项空
因地制宜建立基层统计信息情报网
李皖跃
1992, 16(4): 63-63.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级在编制人口计划、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评估计划生育工作、兑现人口控制(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及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等等,无不与统计数字相关联。如何准确及时地获取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第一手统计资料,特别是基层起报点的资料,成为摆
略论皇室人口对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影响
王瑞平
1992, 16(4): 64-64.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1604年对明朝宗室贵族人口增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在《农政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人之率”说:“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30年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徐光启的“生人之率”说自提出后,一直被后世学者作为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依据之一。但笔者认为,徐光启通过对明宗室人口研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