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2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2-03-29
    论文
    亚洲地区人口和发展的结合问题(摘要)
    K·N·雷杰
    1982, 6(2):  1-3. 
    摘要 ( )   PDF (6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大多数亚洲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人口对土地的沉重压力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发展,寻求充分而迅速的合理解决办法,成了各国决策者主要关心的问题之一。 现在发现,以往采取的解决办法有不足之处,若不迅速采取某些更有效的措施,很多国家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特别是象中国、印度这两个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二的国家。 弄清楚产生这种新的认识的客观根本原因并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是很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以往做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明确今后在这方面应该采取的政策和做法并注意使我们所采取的办法不是建立在错误的概念上,否则就将导致浪费和失败。
    亚洲的人口趋势和人口政策(摘要)
    默西迪斯·康塞普逊
    1982, 6(2):  4-6. 
    摘要 ( )   PDF (15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 人口趋势 人口增长 二十世纪初,亚洲人口总计8亿6600万。20年以后,这个辽阔地区的人口已增加到10亿2000万。随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40年,亚洲人口已达12亿4000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许多人,也未妨碍亚洲人口的增长。到1950年,世界25亿人口中,55%在亚洲。在1950—1975年期间,这个地区的总人口猛增到23亿2000万。到1980年,估计亚洲地区又要增加2亿4000万人。
    人口、发展和人类资源—日本经验介绍(摘要)
    大来佐武郎,黑田俊夫
    1982, 6(2):  7-9. 
    摘要 ( )   PDF (1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日本无论土地或自然资源都贫乏,惟独人口是巨量的。同样真实的是,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已变不利为有利,克服了巨大的障碍。但日本经验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会有关系,我们仍然知道得不确切,因为有一些极其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进去。 日本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经济上向生产力增长和提高的转变,社会在教育进步和科学发展上的转变,所有这些经验并没有受地域、种族、文化和信仰的限制。日本经验的验证正是对比较理论人口学的一项巨大的贡献。
    关于中国人口分布问题
    孙敬之
    1982, 6(2):  10-11.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中国有10亿人口,主要偏集在东南近海各省,例如东南近海1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只占全国的13.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0%以上。中国北部的13个省(区)、市(东北、华北、西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27%,其余南方17个省、市、区,面积只占全国的40%,而人口占73%以上。如果从黑龙江省漠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50%,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0%以上,线以西面积约占50%,而人口所占比重却不到10%。
    中国当前的人口教育
    傅克
    1982, 6(2):  12-13. 
    摘要 ( )   PDF (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国的人口教育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教育部系,统的学校人口教育,二是非教育部系统的人口教育。在这里,我集中地介绍一下教育部系统的学校人口教育。 中国现有的人口中,21岁以下的人约占50%。目前,大多数地区是7岁入小学,有条件的地区6岁入小学。1980年,全国在校小学生是1亿4,626万人,在校的中等学校学生是5,745万多人,大学生是114万多人。学生总数共2亿零480多万人。连同业余学校学生在内,全国学生总
    论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李南寿
    1982, 6(2):  14-17. 
    摘要 ( )   PDF (6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一问题的表现、性质和解决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主要人口(劳动者)不是被并入工具之内,就是被依附在土地之上或从属于资本,成为被这些东西统治的对象。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恢复了人自身的主动地位,从而才有可能自觉地、正确地处理和解决人口与经济的内在辩证关系。
    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上海市剖析
    王建民
    1982, 6(2):  18-19. 
    摘要 ( )   PDF (14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当前我国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现实情况是:人口如果不加控制,就将出现一个人口增长的特大高峰,使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无法适应。就上海而言,近几年就面临着就业高峰、结婚高峰、生育高峰,并产生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予以解决。
    论劳力过剩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王向明
    1982, 6(2):  20-24.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矛盾的根源 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方面都出现过严重的盲目性。对两种再生产的内在联系和客观比例以及这种比例与物质生产内部各种比例之间的关系,都未予以应有重视,因此缺少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与实践中的盲目性是有密切关系的,在实践中已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当前两种生产的失调就是这种消极后果的集中表现。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教授内森·基菲茨访华情况
    张烨
    1982, 6(2):  24-24.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教授内森·基菲茨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于1982年1月1日至1月22日访问了北京、石家庄、成都、重庆、广州。在华期间基菲茨教授就人口预测和误差检验方法,静止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老化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河北师范学院人口研究室、河北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四川财经
    谈两种生产相适应必须联系所有制
    秦仁山
    1982, 6(2):  25-25.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原始氏族社会,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处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可以设想: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哪个家族和部落人口愈多,他们战胜自然灾害和其他部落的力量就愈大,获取食物的机会也就愈多。这时,两种生产是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相互适应。 二、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由“杀俘”改变为“蓄奴”,俘虏被留下作为奴隶来使用。原始氏族社会逐渐变为奴隶社会。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量首先以占有多少劳动
    不存在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规律
    张怀宇
    1982, 6(2):  26-26.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最近,赞成存在“各社会共有人口规律”的呼声甚高,我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主张存在“共有人口规律”的同志,其论证方法和理论依据都很难使人信服。人口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然而,决定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是整个社会已有的物质财富总量,而是不同的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离开社会生产方式来谈论抽象的所谓人口规律,向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反对的。
    讨论两种生产理论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它的基本内容要点
    叶连友
    1982, 6(2):  26-27.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在两种生产理论的讨论中,首先应该弄明白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解决两种生产理论认识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两种生产的比例是最基本的比例、更高层次的比例
    王向明
    1982, 6(2):  27-28.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这“两种生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份,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学尤其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来认真研究。 两种生产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也不同于它以前的社会。两种生产的
    两种比例 两种失调 两种调整
    吴忠观
    1982, 6(2):  28-29.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任何社会都有两种比例,一种是物质资料生产内部的比例,一种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比例。前者即国民经济的比例,后者即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比例。虽然国民经济的比例是很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比例是一种更带全局性、更具有战略性的比例。因为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比例只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比例
    两种生产一起抓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
    温应乾
    1982, 6(2):  29-29.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有的同志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人口出生率就会降下来,因而,全力抓生产比“一手抓生产,一手抓人口”更明智。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很大片面性。第一,我国人口增长太快,主要是农业落后,而农业人口又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比重,要使经济发展达到人口出生率能够自发下降的理想的程度,至少是二十世纪以内无法实现的事。第二,我们面临建国后第二
    两种生产一起抓,两种责任制一起建
    赵世利
    1982, 6(2):  29-30.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两种生产一起抓是在开展计划生育过程中提出来的。对这个口号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两种生产一起抓就是把人的生产同物质生产一起都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有人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计划生育不好搞了,工作很困难。确实是有这个现象,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四川,开始实行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时,只是单纯地包粮食生产任务。计划生育工作遇到困难以后,就考虑不仅要包物质生产任务,还要包
    人口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约
    涂礼忠
    1982, 6(2):  30-30.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总数和劳动人口负担系数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制约;二是人口结构(尤其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消费品构成的制约。 制订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确定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总目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首先是每人平均占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
    人口普查的立法和组织实施
    白建华
    1982, 6(2):  31-32. 
    摘要 ( )   PDF (6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普查是兴师动众的一件大事,需要各家各户回答普查员调查的每个项目。有人把人门普查说成是除了战争动员以外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最全面的动员,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很多国家对人口普查的时间,居民应尽的义务,普查员的职责任务,都在宪法、普查法、统计法等法律中作了规定。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里规定:“联邦各州的众议员人数以及直接税
    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
    王金
    1982, 6(2):  33-34. 
    摘要 ( )   PDF (5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年多以来,各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先后进行了人口普查的试点工作。从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在整个普查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已有多年没有进行人口普查。全国绝大多数群众和干部对人口普查都比较生疏,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关于在业人口范围的探讨
    孙兢新
    1982, 6(2):  35-36. 
    摘要 ( )   PDF (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现代人口普查越来越重视调查有关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就属于反映人口经济特征的两个重要的调查项目。有的国家把这两个项目归入优先调查项目之列。为了合理地使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将在1982年7月1日进行的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也把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列为调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