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29
    生育研究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
    邱磊菊, 冯宜强, 史宇鹏, 孙宝文
    2022, 46(3):  3-15. 
    摘要 ( )   PDF (11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生育率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匹配的城市统计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拓展了人口学的相关研究。控制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其他因素和内生性问题后,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约10.5%,居住在经济发达城市、低学历、低收入的互联网使用者降幅更加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负面信息机制、效用替代机制和婚姻满意度机制是互联网使用降低居民生育意愿的重要途径。此外,互联网使用也弱化了居民的实际生育行为,并削弱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研究发现为理解中国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
    陈卫民, 万佳乐, 李超伟
    2022, 46(3):  16-29. 
    摘要 ( )   PDF (125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上网整体上会降低个人生育意愿,对生育多少的意愿的影响大于对要不要生育的意愿的影响。上网影响个人生育意愿存在两种机制:一是增加生育焦虑,促进个人生育观念改变;二是刺激个人消费,挤压可用于生育养育孩子的经济预算。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目的的上网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学习、工作、社交为目的的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以娱乐和购物消费为目的的上网会显著降低个人生育意愿;与上网不同,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定制消息等传统媒介的使用对个人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为防范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合理引导网络消费,帮助个人树立积极的生育观和正确的消费观。
    少数民族人口
    中国少数民族生育转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王东晖, 靳永爱, 刘涛
    2022, 46(3):  30-43. 
    摘要 ( )   PDF (12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数民族生育转变是中国人口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生育转变为认识中国生育转变历程提供了多样视角。使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描述了不同少数民族生育指标的变化,并使用分层线性模型区分了民族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如何解释不同民族生育行为的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的总和生育率都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大多数民族的总和生育率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部分民族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略有回升。少数民族生育行为存在很强的异质性,不同民族生育模式不同。民族特征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但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民族内部的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差异超越民族之间的差异成为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
    老龄问题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代际支持与隔代抚育——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证据
    杨瑞龙, 任羽卓, 王治喃
    2022, 46(3):  44-59. 
    摘要 ( )   PDF (12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子女代际向上支持的角度,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予以评估。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和CHARLS2018)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了新农保对子女给予父母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子女对父母的转移支付每年显著增加约1700元,但给予父母的时间陪伴也显著下降了约10%。新农保对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着正向的“挤入”作用,而对时间支持有着负面的“挤出”作用,经济与时间支持间存在明显替代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老年人隔代照顾孙子女的时间增多,出于“交换动机”,子女增加了对父母的转移支付,同时因自身资源约束而随之减少了对父母的陪伴。研究结论对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社会公益类服务整体质量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生命早期家庭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贡献的区域异质性
    杜本峰, 曹桂, 盛见
    2022, 46(3):  60-73. 
    摘要 ( )   PDF (128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历程早期是家庭环境对个人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个人不能改变的早期家庭环境造成的健康差异所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需要政府关注和干预。厘清早期家庭环境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减少或消除不平等的健康差异,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Shapley和Fairlie值分解方法,分析早期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的贡献程度,并比较各类因素对不同区域老年健康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早期家庭环境不仅对老年健康的相对贡献最高,而且是导致老年健康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纳入“早期家庭环境”维度,并将儿童早期发展纳入国家的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公平和良好的起点,从生命早期和家庭层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老龄化。
    快速老龄化时期城乡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照料负担
    伍海霞
    2022, 46(3):  74-87. 
    摘要 ( )   PDF (12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数据,设置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水平指标和照料强度指标,对比分析城乡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和照料强度。研究发现,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后,镇和乡村老年人的照料负担重于城市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家庭实际照料人数明显少于镇和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城市老年人的照料强度高于相应的镇、乡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加重了城乡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强度,且在城市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患重病后,乡村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强度重于相应的城市、镇老年人。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照料负担具有显著影响,有效降低家庭和社会照料负担需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建设立足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基于用途的分析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2022, 46(3):  88-101. 
    摘要 ( )   PDF (126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人口与经济
    理解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之谜——源于“家庭老年照料”还是“啃老”行为?
    刘达禹, 赵恒园, 徐斌
    2022, 46(3):  102-116. 
    摘要 ( )   PDF (13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实证检验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结果发现,“啃老”会阻碍适龄劳动人口参与劳动, “家庭老年照料”则会提升个体的劳动参与率,根据边际概率计算,“啃老”造成的负向影响更为严重。城乡分类研究显示,农村“啃老”问题危害更深,表明“啃老”并不是富裕家庭中的独有现象,已呈现出“逐底竞赛”之势。家庭分类研究显示,“未婚无房贷”人群最易受“啃老”行为影响而降低就业意愿。这些结论一方面说明,当下部分适龄劳动人口中确实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不良之风;另一方面表明,低就业引力群体中的受迫性“啃老”现象正在迅速滋生。因此,关注此类人群的教育与发展是破解当下低就业困境的核心要务。
    人口统计
    中国人口寿命性别差距的变动机制
    陈昊, 陈岱云
    2022, 46(3):  117-128. 
    摘要 ( )   PDF (107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