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9
    生育研究
    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宋健, 陈文琪
    2022, 46(5):  3-18. 
    摘要 ( )   PDF (1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行为存在偏离,但少有研究关注生育性别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意愿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21 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从数量、性别和时间 3 个维度分析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育龄夫妇想生但未满足生育数量意愿,四成未满足生育性别意愿,八成未满足生育时间意愿且主要表现为实际初育时间晚于意愿初育时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能力对育龄夫妇生育数量意愿的满足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生育文化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偏好未满足的育龄夫妇有多生以实现生育性别意愿的倾向。 建议针对不同类型育龄夫妇精准施策以助其实现生育意愿。
    延迟退休是否会抑制生育数量?
    陈友华, 崔晓东, 赵彤
    2022, 46(5):  19-32.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有较强的隔代抚养文化,有关延迟退休是否会因挤出隔代抚养时间而抑制生育数量的讨论尚未取得共识。 通过构建内生生育数量跨期迭代模型,引入与延迟退休相关的隔代抚养和养老负担两个维度,分析和模拟个体效用最大化目标下退休年龄和生育数量的序贯博弈过程。 研究发现,现收现付制下,退休年龄和生育数量呈倒 U 形关系;基金积累制下,两者呈单调递增关系。 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扩展延迟退休和鼓励生育两项政策目标并行一致的空间并提高个体效用最大时的生育数量,但不会改变两者的曲线关系。 鉴于此,当前是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较佳时期,不仅对生育数量产生的负面冲击较小,而且能提高个体效用,但应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方式,并谨慎关注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托育服务研究
    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和经济产出的影响
    曲玥, 程杰, 李冰冰
    2022, 46(5):  33-47. 
    摘要 ( )   PDF (1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照料会阻碍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和职业发展,从而造成潜在经济损失,托育服务社会化或许是释放女性劳动力的可行途径。 利用 2019 年中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托育负担、托育行为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关系,探讨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和收入的影响,估算托育服务体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女性劳动参与,进而带来收入改善和经济增长。 研究表明,幼儿照料负担明显降低了女性劳动参与比例和收入,托育服务社会化能够使女性劳动参与比例提高 2 ~ 3个百分点,释放的劳动供给和经济产出在当前女性总经济产出中占 4. 27% ~ 7. 23%。 建设 0 ~ 3 岁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是促进性别平等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劳动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担当。
    “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
    高琛卓, 杨雪燕, 李华
    2022, 46(5):  48-62. 
    摘要 ( )   PDF (1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准把握育龄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对于细化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明晰托育服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从南京、武汉和西安收集的育龄母亲数据,利用优劣尺度法探究母亲的婴幼儿照顾偏好。 结果显示,在养育婴幼儿时,非父母照顾方式应用广泛,托育服务社会需求旺盛;母亲更看重婴幼儿照顾方式的质量导向型特征而非实用导向型特征,最在乎照顾者能否为婴幼儿提供安全有爱的照顾氛围;婴幼儿照顾特征偏好与照顾方式选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如果母亲看重照顾方式便捷性、照顾者早教启蒙能力或科学喂养能力,则其更倾向于选择托育服务方式来照顾婴幼儿。 因此,为实现“幼有所育”政策目标,既要促进婴幼儿照顾资源量的增长,更要加强对婴幼儿照顾资源质的保障。
    人口与社会
    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中的“母职惩罚”
    杨凡, 何雨辰
    2022, 46(5):  63-77. 
    摘要 ( )   PDF (1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 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事件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女性生育前后劳动供给状况的动态变化轨迹。 研究发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都在其生育一孩当年明显下降,持续至孩子 4 岁才逐渐回升。 分阶段来看,生育一孩后 0~3 年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均显著下降;而生育一孩 4 年后和生育前无显著区别。 相比之下,生育对男性的劳动供给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生育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随孩次边际递减。 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晚出生队列的女性劳动供给损失更小。 研究结论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程度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为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家庭实现生育意愿的政策设计提供启示。
    新时代中国生命历程早期发展与社会流动研究:回顾与展望
    柳皑然, 李汪洋, 谢宇
    2022, 46(5):  78-90.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人口学的重要研究主题,而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关键在于认清生命历程早期阶段(0 ~ 18 岁)的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生命历程早期阶段尤其是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视角下考察早期发展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其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 鉴于此,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提出一个“双层次多因素”分析框架,并探讨该框架在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双层次”指“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多因素”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所囊括的诸多因素。 研究内容能够为中国今后有关生命历程早期发展的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角度考察早期发展的人口研究提供方向、思路与议题。
    社交软件使用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谢立黎, 杨璐, 胡波, 王飞
    2022, 46(5):  91-103. 
    摘要 ( )   PDF (1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 2021 年中老年人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社群参与广度、关系类型和活跃度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 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类型越广,中老年人与家人朋友联系越频繁、关系越亲近;强关系和次强关系群分别对中老年人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有促进作用,次弱关系和弱关系群对两种网络均有促进作用;中老年人在网络社群中的活跃度越高对其朋友网络的促进作用越大。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传统社会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变迁,网络社群中的社会关系突破了“差序格局”中的物理距离,在横向上强化家庭网络,加强和拓展朋友关系;在纵向上有助于恢复中断的朋友关系,使得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广度、深度都得到拓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2022, 46(5):  104-116. 
    摘要 ( )   PDF (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中国居民住房状况的新变化
    孙青
    2022, 46(5):  117-128.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居民住房状况也有了新变化。 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家庭居住模式从原有的二代户为主转变为一代户和多代户二分天下的新模式,城市住房来源结构中购买商品房和租赁其他住房的比重明显增加。 同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均有大幅度提高,居民住房设施条件的地区差距趋于缩小。 然而,居民住房状况的城乡差距发生着不同方向的变化,一方面,居民住房配套设施的城乡差距缩小;另一方面,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城乡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虽然不同群体住房来源结构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城市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住房性质差异趋于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