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30
    论文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郭志刚
    2008, 32(4):  1-12 . 
    摘要 ( )   PDF (17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已经达到低生育水平,但对真实生育率却一直迷茫,人口规划与宣传口径与实际调查统计长期严重脱节。为了推进低生育水平研究,文章综述了低生育率类型的划分口径,并对若干生育率或出生漏报率的估计从方法上做了简要评论。借鉴国外低生育因素模型,文章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发现:推迟生育对总和生育率具有显著压抑作用;而子女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影响方式已经从多生转向性别导向的人工流产,因而也会显著降低生育率。文章还通过示意性测算表明,在低生育率研究中忽视其他抑制因素便会导致夸大出生漏报对生育率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对近年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乃至全国生育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
    王跃生
    2008, 32(4):  13-21 . 
    摘要 ( )   PDF (1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只有抚养—赡养一种关系形式。抚养行为发生在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赡养行为存在于壮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在成年子女和壮年父母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交换关系。但抚养-赡养关系不能用交换关系去解释,因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完整的代际关系既有抚养—赡养关系,又有交换关系,两者具有并存特征。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代际关系的层次和类型也有不同。
    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周皓,巫锡炜
    2008, 32(4):  22-32 .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根据2006年11月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性分析影响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讨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结果表明,三类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自身的各种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特别是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但是学校特征如学校平均SES和班级规模等将通过儿童自身及家庭的特征,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改变儿童特征对于学业成绩的作用强度。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不均匀分配也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生产机制。
    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
    2008, 32(4):  33-49 . 
    摘要 ( )   PDF (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目前对我国生育政策问题的不同意见和争论,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生育水平与生育政策的关系。有人认为,生育水平取决于生育政策,生育政策越松生育水平就可能越高。目前我国比较低的生育水平主要是由于比较严的生育政策所致。如果生育政策放宽,就势必造成生育水平反弹;但也有人认为,生育水平与生育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并不是生育政策越宽松生育水平就越高的关系,适度的、宽松的生育政策并不会造成生育水平的反弹。(2)出生性别比与生育政策的关系。有人认为,我国长达20多年的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和比较严的生育政策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重男轻女造成的。即便是生育政策放宽,也解决不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较严
    养老补偿论:建立对城乡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姜向群
    2008, 32(4):  50-56 .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目前庞大的老年群体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他们中的多数人收入和财产没有较多的积累,经济上缺乏养老的准备。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面临诸多不利影响因素。因此通过政府财政公共资源提供养老补偿是一个必要而且可行的措施。同时,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经历了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了"统帐结合"的半基金积累制,但是目前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差距较大,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论证了通过公共资源对低收入老年人给以补偿的必要性,对当前我国老年低收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
    吴帆
    2008, 32(4):  57-65. 
    摘要 ( )   PDF (7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长与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老年群体的整体特征更为突出,代际利益冲突、老年歧视等相关问题也比以往更加凸现。在老年人无法得到公正的资源与机会分配的背后,往往存在针对老年人的偏见、观念性歧视和制度性歧视。老年歧视不仅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文章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测量我国目前不同社会群体所存在的老年歧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表征程度,以及对老年人生存状态、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评价,分析我国老年歧视的现状与代际和谐程度,为合理地分配代际利益、建立行之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社会机制安排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现状与特征
    丁志宏
    2008, 32(4):  66-72 .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自此,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能的缺陷和残疾风险也相应增加,残疾老人的增多也就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老年残疾人有着与其他年龄残疾群体不一样的特征,由于老人生理机能的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他们对医疗服务、生活照料以及救济扶助等保障的需求比较多,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利用2006年我国开展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老年残疾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1老年残疾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老年残疾人口现状根据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推算,我国各类残疾人口总数为8296万人,残
    美国远距离老年照料及其借鉴意义
    石人炳
    2008, 32(4):  73-78 .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问题在我国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老年人养老在家庭进行,养老支持基本上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提供。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养老方式日益受到挑战,特别是人口迁移流动的增加导致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分住两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这种代际的空间隔离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老年人获得来自成年子女的照料支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考查美国的“远距离照料”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远距离照料”及其在美国的发展现状1.1远距离照料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Litwak(1960)就注意到了“远距离照料”(Long Distance Care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研究
    王树新,张戈
    2008, 32(4):  79-85 .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背景及意义由于我国城市第一代(第一批)独生子女①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其父母现正在陆续步入或已经进入老年。截至到2006年,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在22~41岁左右,正是离家求学,就业、结婚组建了新的家庭。从我们这次在北京、淄博、吉林3个城市独生子女调查数据计算,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岁,男性为27岁。那么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在53~67岁之间。如果按2006年北京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78·36岁,女81·82岁)(北京市老工委,2007)推算,父亲要在空巢家庭中生活11~25年时间,母亲要15~29年,这一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和我国的社会养
    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
    李薇
    2008, 32(4):  86-96 . 
    摘要 ( )   PDF (1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法确定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及人口外迁中心,并归纳出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吸引作用的空间模式及人口外迁中心的外迁空间模式。发现省际人口迁移活跃区域为南方及沿海地区。京津地区及南方沿海地区是人口迁移吸引中心,秦岭-淮河以南的内陆省份是人口外迁中心。强势人口吸引中心上海、北京的吸引作用分别具有"聚而强"和"广而均"的特点。强势人口外迁中心安徽、浙江两省具有"沿海导向型"的外迁空间模式,强势人口外迁中心重庆则具有"平衡型"的外迁空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