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09-29
    论文
    灾后重建中的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刘家强,车茂娟,唐青
    2008, 32(5):  1-9.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位于地理位置特殊,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居环境较差地区。5.12汶川地震不仅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经济的重大损失,更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使灾区人口的生存基础进一步恶化。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制定适当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流动,有效降低该区域的人口密度,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对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
    张为民
    2008, 32(5):  10-14.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统计的数据质量呈下降态势,人口漏报达到1.81%。一方面,普查的漏报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另一方面,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质量仍处于比较好的行列。产生漏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普查方案设计的影响,也与群众配合、经费投入、行政考核等密切相关。对即将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产生漏报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
    全年龄连续的人口死亡模型
    黄荣清
    2008, 32(5):  15-25.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全年龄连续的人口死亡模型,对人口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难题。虽然从1825年起,冈培茨(B.Gompertz)就尝试建立全年龄人口的死亡模型。但事实证明,这个模型只能适合局部年龄,对许多年龄区间内发生的死亡风险现象并不合适。以后,人口学者继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或者是由于模型的精度不够,或者是因为模型构造太复杂,模型参数估计困难,使它在实际中难于推广使用。本文在前人所做的模型基础上,根据年龄别死亡的特点,分析了构建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的复杂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构建了新的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各种数据表明,新的模型结构简单,模型参数估计容易,解释力强,将成为人口研究有用的工具。
    论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伪形式
    唐家龙
    2008, 32(5):  26-31.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迁移纳入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是一个历史性错误。无论从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还是外延来看,迁移都是一种虚假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迁移的收益幻觉角度分析了导致这一错误的表层和深层原因。最后指出,关于迁移的错误表述会损害人力资本理论的纯洁性,这将混淆迁移的功能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从而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和城镇化进程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人口
    陈卫,邬沧萍,于学军
    2008, 32(5):  32-40.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短暂的30年里,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迅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的历史性转变,跨入了低生育、低增长、高寿命的国家行列,我国的人口再生产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人口指标上,中国可以说是发达国家。30年来,我国人口学和人口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迅速缩小了与国际人口学研究的差距;可以说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我国人口学的发展最具有国际性。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快速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变在历史上和国际上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些变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基于北京市管理实践的讨论
    宋健,何蕾
    2008, 32(5):  41-47.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是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难题。北京等大城市的管理实践表明,以往通过行业、职业和个人特征限制进行流动人口"规模控制"的就业管理模式不仅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流动人口强烈的就业意愿面前也收效甚微。现行以"出租屋管理"为重点的居住管理模式其对象存在局限性,效果也令人怀疑。本文认为通过户籍管理措施很难实现流动人口规模调控的目标,而不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同样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
    刘传江,程建林
    2008, 32(5):  48-57.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使其成为了急需市民化且易于市民化的群体。文章主要运用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农民工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进行量化,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2005年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为了加快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出必须进行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转变的考察——基于对河北承德、邯郸两地区实地调查的比较
    王金营,徐蕾,杨江澜,李颖,王春蕊
    2008, 32(5):  58-66.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和邯郸市农村居民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实地调查对比,发现当前我国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度减小,认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并不一定导致较高的生育水平,而较严厉的生育政策也需要良好的工作和服务达到预定效果。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和访谈了解,对生育政策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育行为、生育意愿的转变影响进行了分析。
    农民工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
    靳小怡,任峰,悦中山
    2008, 32(5):  67-78.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专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对"未婚先孕"和"婚外恋"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是促使农民工婚恋观念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规模和网络成员的观念显著影响了农民工对"未婚先孕"和"婚外恋"的态度;社会融合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的婚恋观念更容易趋同于城市市民;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加反对"未婚先孕"和"婚外恋",观念更趋传统。农民工在"未婚先孕"和"婚外恋"的变化促进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融合,但也有可能加剧"未婚先孕"和"婚外恋"的发生。
    利用教育统计资料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
    徐岚,崔红艳
    2008, 32(5):  79-82.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并呈持续上升态势。为正确判断近年来人口统计中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实际状况,分析导致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辨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真性偏高"和女婴漏报导致的"虚假偏高"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人口统计反映的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状况,与教育统计反映的小学在校生性别比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客观事实,并呈持续上升态势;在人口统计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部分中,女婴漏报因素约占23.97%,人为的性别选择因素约占76.03%,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后的选择性人工流产是导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需变动及分析
    高颖
    2008, 32(5):  83-90.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的日趋下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开始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作为转移劳动力的主体,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选择和决策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供需和转移的关键因素。在劳动力趋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以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政府则应尊重劳动者的个人选择,主要发挥监管、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并在推进职业培训的同时,在农村学历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构建人口发展战略管理学框架的初步设想
    周学馨,钟庆才
    2008, 32(5):  91-96.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发展战略管理学是新时期人口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学以战略管理学、管理学、人口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来阐释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内涵及基本框架,厘清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途径、机制和模式,研究与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相关的重点问题(如人口发展治理、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社会政策支撑体系等),以此来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的战略定位,并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人口发展的未来趋势、确保和推动国家(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的落实,强化和凸现人口发展战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和创新实现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社会政策平台和资源要素, 构建政府、市场及社会良性互动的战略实施机制, 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