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9-29
    论文
    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
    2006, 30(5):  1-8.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期农民工流动的过程中伴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六个特点:低价工业化、半城镇化、高价城式化、市民化进程二元化特征、无序人口流动、城市融合进程多样化和复杂化。基于这种特征分析,提出了坚持外造环境与内强素质、分步实施与分类指导、鼓励农民工回归和推进市民化、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待遇平等化、发展大都市圈和发展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城镇化“五个并重”,正确调节进城农民的流向和流速,最终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杜鹏,李强
    2006, 30(5):  9-16.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出生性别比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杨书章,王广州
    2006, 30(5):  17-31. 
    摘要 ( )   PDF (7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孩次性别递进法,定义了达标生育率指标FRG和状态子空间及其基本运算规则;证明了历经概率“行列和”定理;分别导出了达标生育率对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性别比的导数公式;给出了导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新农村建设:“迁出去”和“引回来”
    顾宝昌,周长洪,翟振武,王金营,徐蕾,康辉,王春蕊,王翠绒,豆小红,侯东民
    2006, 30(5):  32-48.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比较研究
    顾大男,柳玉芝
    2006, 30(5):  49-56.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我国1998~2002年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考察了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两群体间的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差异。研究显示机构养老老人具有总体健康状况差、死亡风险相对大,但生活满意度高的特点。研究还显示家庭或社会支持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且可缩小两群体间的健康和死亡风险差异,说明家庭或社会支持在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此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
    风笑天
    2006, 30(5):  57-63.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考察了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分布及其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结果表明,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在与父母同住的青年中,独生子女与双方父母同住的比例相当;而非独生子女则基本上都是与男方父母同住。此外,双独家庭与老年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小;单独家庭与老年父母、特别是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双非家庭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单独家庭中青年夫妇婚后居住方式明显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论文探讨了这种居住方式的变化对家庭养老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变动与城市空间重构
    王桂新,魏星
    2006, 30(5):  64-71. 
    摘要 ( )   PDF (14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市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基于工作地的从业劳动力数据,采用GIS技术和模型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1996~2001年间上海从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发现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总体上呈都心区密度最高、由此向外依次降低的基本模式,以及都心区密度下降、周边地区上升、从业劳动力由都心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均衡化变动趋势。但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分布变动有所不同,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较大范围的单向均衡化变动,第三产业则表现为在距离市中心15公里圈内由都心区向其边缘区扩散、15公里圈以外地区特别是远郊区则反呈趋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化变动。从业劳动力的这种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上海可持续城市空间的重构。
    生育性别选择的新变化及对策建议
    石人炳
    2006, 30(5):  72-76.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部分地区群众生育性别选择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就地选择向异地选择变化,由“持证”后选择向“持证”前选择变化,由婚后选择向婚前选择变化,由产前选择向产后选择变化。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闲暇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郭星华,胡文嵩
    2006, 30(5):  77-81.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不仅促使我国上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而且也确实对农民工改善其在农村的家庭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城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农民增收的唯一出路。与此同时,“民工潮”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是职业与生活空间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的完整的角色转变。近年来,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区域的扩大以及劳动力向城市聚集的过程等内容。
    中国老年学学会20年庆典暨学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宋严
    2006, 30(5):  81-81. 
    摘要 ( )   PDF (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老年学学会20年庆典暨学术高峰论坛于2006年9月15~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中国老年学学会首届“中国老年学奖”颁奖仪式于9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各部委相关负责人及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出席了庆典活动,并参加了“2006年中国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全国各地有近千人报名参加此次盛会。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社会、医药、营养及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在高端学术互动论坛上,主办方老年学学会邀请了来自生物、医学、食品、营养及社会学多个不同领域的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及学者作了学术报告。高峰论坛会是我国老年学领域的一次高端交流,主要内容为当今老年学主要学科的前沿问题。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研究——以广东为例
    张枫
    2006, 30(5):  82-86.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既是全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的流动人口大省。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达到9194万人。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是广东省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孕育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且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毗邻港澳,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同时它还是全国最大最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多达2200多万。在多种文化交融的复杂人文背景之下,应该如何抓紧抓好新时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以广东为例,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并求教于同行。
    流动人口信息流管理模式初探
    詹鸣,尹晖,罗辉,钟卫军,史千山
    2006, 30(5):  87-90. 
    摘要 ( )   PDF (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相比,因其居无定所、劳无定职、行无定踪而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人群,有些甚至是盲点人群,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也概莫能外。流动人口管理难,似乎已成为难以解题的计划生育管理“哥德巴赫猜想”。笔者基于近年在开发、应用和监控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经验,试图通过设计流动人口信息流管理的模式,为全国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和“一盘棋”管理的目标提供优化信息交换平台模式的解决方案。
    西部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两颗明星——对贵州和甘肃人口计生工作跨越
    国家人口计生委赴贵州和甘肃调研组
    2006, 30(5):  91-95.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贵州和甘肃两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属于全国的后进地区,人口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两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十五”期间,贵州、甘肃两省奋起直追,实现了人口计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阶段西部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两颗明星”。2006年3月~8月,国家人口计生委组成调研组,分赴贵州、甘肃两省进行实地调研,对两省的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两省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标志贵州、甘肃两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在工作成效、发展思路、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传统的、常规的发展阶段和过程的跨越。
    《人口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评介
    段成荣
    2006, 30(5):  96-96.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从产生之日始,就不断地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不断迁移的历史。没有人口迁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类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迁移更趋活跃。国际移民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各国内部,人口迁移也异常地活跃。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冲破制度上的种种羁绊,汹涌而出,势不可挡。20多年来的生动实践雄辩地告诉我们:人口迁移流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这种推动作用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