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0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0-09-29
    论文
    早恋早婚早育回升原因及对策研究
    杨子慧,沙吉才
    1990, 14(5):  1-7. 
    摘要 ( )   PDF (2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女性初婚状况是研究妇女生育率变化和人口增长变动的重要参数。因婚龄波动而给控制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早为人口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70年代,我国在大力提倡晚恋、晚婚、晚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早恋、早婚、早育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使其再度成为控制人口的关键之一。目前“三早”现象连同多胎生育和流动人口中的逃生、超生,已构成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难题。
    农业人口流动探源与对策
    解书森,陈冰
    1990, 14(5):  7-13. 
    摘要 ( )   PDF (26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近两年,我国各地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一个令人注目的趋同现象,即春节过后,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等省、区数量宏大的农村劳动力不约而同地离土离乡,沿着铁路干线,涌入城市寻职。1989年初春百万农民流动大潮,至今令人记忆犹新;1990年初春数十万民工涌入广东,又激起社会微澜。
    现代化与中国人口素质
    朱国宏
    1990, 14(5):  14-19. 
    摘要 ( )   PDF (2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化与人口素质的关系,目的在于分析中国人口素质之于其现代化进程的适应性及其相互联系。探讨的方法是,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目标作为参照系,考察中国人口素质的状况及其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状况,以揭示中国人口素质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试论人口生态学的对象、性质、地位与任务
    林成策
    1990, 14(5):  20-23.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生态学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国,70年代末以来随着人口科学的发展,人口生态学也得到了创立和发展。不少有关人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问世。然而,人口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尚感缺乏,不利于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就人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科学地位和研究任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从完善到稳定——80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转变
    姚敏华
    1990, 14(5):  24-28. 
    摘要 ( )   PDF (1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自7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中国的人口控制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几年来生育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种大变动中,中国的计划生育能够持续执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是值得思考的。本文着重考察在政治经济大变动背景下,80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以求更好地贯彻执行现行的人口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尹文耀,邹彬,刘庆春
    1990, 14(5):  28-31. 
    摘要 ( )   PDF (2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建国以来,辽宁人口城市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49~1960年为迅速发展时期;1961~1970年为城市化水平下降时期;1971~1977年为停滞时期;1978年开始进入再发展时期。第四时期正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新时期。这一时期,辽宁人口城市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城市市区规模扩大,新建市镇大量增加,农业人口中非农经济活动人口大量出现,城乡人口比重发生了重大逆转。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韩俊
    1990, 14(5):  32-37. 
    摘要 ( )   PDF (26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人口与西部经济发展
    庄志毅
    1990, 14(5):  37-43. 
    摘要 ( )   PDF (2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理论的思索和现实的感受,都深刻地昭示人口与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入分析西部的人口因素,考察这一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目前的人口状况和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积累,又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且人口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研究人口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时,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人口统计不实原因分析
    谢诚
    1990, 14(5):  44-45. 
    摘要 ( )   PDF (1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关于人口统计不实的问题,一些领导机关,包括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常常指责、埋怨基层,总认为一些基层组织,甚至包括县市一级计划生育部门在内,有意虚报数字,蒙骗上级。笔者认为,一味指责基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个别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人口统计上出现一些虚假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用生育率转变指数评估计划生育工作效果初探
    黄金如
    1990, 14(5):  46-47. 
    摘要 ( )   PDF (2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妇女生育率正处在从高向低的转变过程中,现在我们常用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这种转变的过程。我国妇女1980至1987年TFR平均为2.47,较70年代平均值4.01下降1.54。全国有8个省市低于目前我国妇女更替生育水平(2.16),有8个省区高于3.0,其余均在2.16—3.0之间,与按各省市区经济发展及计划生育成效划分的三类地区相吻合。
    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
    王奇生
    1990, 14(5):  48-50. 
    摘要 ( )   PDF (18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国节育思想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然而汇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节育运动,则自本世纪20年代始。本文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近代中国的节育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922—1930年为发端和宣传时期;1930年以后由宣传走向实践。
    关于计划外生育问题的探索
    韩常森
    1990, 14(5):  51-54. 
    摘要 ( )   PDF (2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持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的计划外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价。育龄妇女的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计划外的生育,却是由人们生育意愿所决定的,是出生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或可变因素,必须严加控制,使其按计划发展。
    重在管理,贵在落实——川中矿区计划生育工作调查报告
    唐明超
    1990, 14(5):  55-58. 
    摘要 ( )   PDF (1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是个综合性的勘探生产单位。下属15个中层单位、90个基层单位分布在省内外的7个地、市的30个县境内。全矿现有职工8971人,职工家属6641人,已婚育龄妇女2461人,家属在农村和外单位的单边男职工1989人,未婚青年2251人。
    简析农村人口超生罚款的利弊
    张增芳
    1990, 14(5):  59-59.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农村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986年以来,农村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计划外超生现象十分严重。对计划外超生,各省、市、县和基层乡村组织制订和采取了许多限制方法,对超生者罚款,是全国各地乡村比较普遍实行的重要的处罚方式。似乎通过对超生者罚款,并不断增加罚款数额,就可以有效地制止计划外生育。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在对计划外超生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同时,又有较大的消极作用,不能有效抑制超生。 超生罚款的一般做法是:对计划外二胎确定罚款数额,计划外多胎递增罚款。
    农村妇女婚迁涉及的法律问题
    张振华
    1990, 14(5):  60-62. 
    摘要 ( )   PDF (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
    试析我国控制婚育群的出生梯度结构
    高元祥
    1990, 14(5):  62-63. 
    摘要 ( )   PDF (2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正确认识计划生育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的演变规律,客观地对计划生育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控制婚育群生育力分析法,采用1982年1‰生育力抽样样调查的资料,以阶段实施的婚育政策为背景进行婚育群分组,探索在不同政策制约下育群生育变量的演变规律。本文分析资料系1964至1981年期间的生育数据,将育群划分为15至18岁早育组;19至23岁适龄育组;24至30晚育组;31岁以上高龄育组。
    也谈人口计划的性质
    张永智
    1990, 14(5):  64-64.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了沈良春同志的《浅谈人口计划的性质》一文。文章认为,人口计划属指导性计划,理由是人口计划是靠调节和引导来实现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人口计划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指令性计划。 1.人口计划的地位。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在计划期间人口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