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6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1-29
    论文
    国家计生委主任王伟同志在第四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的讲话(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1986, 10(1):  2-5.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同志们: 这次第四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讨论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刚举行了全国代表会议之后召开的,这个时机很好。今年九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为我们进行人口科学研究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学习理论,这对于我们开好这次讨论会,并在这次讨论会以后,推动我们的人口理论研究工作,从而也推动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必将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计划生育
    许涤新
    1986, 10(1):  6-9. 
    摘要 ( )   PDF (1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国民经济在“六五”期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种成就表现在我国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地在发展着。农业生产从缓慢发展走向全面高涨;轻工业生产,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走向日益繁荣;能源生产从停滞不前转为持续增长。在整个“六五”期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10%;将在明年开始的“七五”计划,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可能达7%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能超过7%。现在的情况同五年前的1980年相比,已经大
    全国人口、经济与人力资源培训班在合肥举办
    王战果
    1986, 10(1):  9-9.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和安徽省计委联合举办的“全国人口、经济与人力资源培训班”于1985年9月13日至23日在合肥开学。来自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计委从事人口计划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专职人员及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五十六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这期培训班是根据1983年初,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赴华项目评审团对中国人口政策与人口及发展计划的建议,按照国家计委经研所承担的“人口政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理论解释
    邬沧萍
    1986, 10(1):  10-16. 
    摘要 ( )   PDF (25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国生育率下降这一事实已经被全世界公认,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总和生育率为2.6。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字,我国1984年的出生率为17‰,总和生育率为1.94。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受到举世注视,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普遍赞扬。有许多国外朋友认为这是人类的“奇迹”,但是近年来国外有个别敌视中国的人,或带有偏见的和一些对中国人口问题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对我国生育率这种转变进行了无端的攻击。断言
    亚太经社会人口司负责人来华访问
    雅玲
    1986, 10(1):  16-16. 
    摘要 ( )   PDF (4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人口司司长NIBHONDEBAVALYA博士、综合人口处负责人A·SAMAD先生和生育与计划生育处负责人A·R·KHAN先生于1985年10月14日~10月21日在北京访问。 亚太经社会人口司负责组织、资助亚太地区国家区域性或国别人口研究项目,并负责安排赴印度孟买人口中心进修人员。他们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与我国在人口资料分析、发展和项目评估
    从总和生育率和胎次率的变动看计划生育的成就
    杨子慧
    1986, 10(1):  17-20. 
    摘要 ( )   PDF (2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获得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和胎次率资料,不仅反映出我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本文拟就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情况 总和生育率在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总和生育率水平的高低,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
    计划生育促进了东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胡甫强
    1986, 10(1):  21-24.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东莞县地处我国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是通向深圳特区的走廊。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来往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较多,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会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他们会用这种印象去认识、看待广东乃至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因此,东莞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又是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窗口。 东莞县有119万多人口,是广东11个百万人口的大县之一,在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
    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授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1986, 10(1):  24-24.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第五年度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授奖仪式于1985年11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十二个国家的二十个新闻单位和个人获奖,我国《健康报·计划生育版》荣获最佳专版奖。 评选人口新闻奖活动是由美国人口学会举办的,其宗旨是致力于使世界人口与全球资源保持平衡,防止地球上过分拥挤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从1980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我国的
    人口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变动规律
    马淑鸾,张建山
    1986, 10(1):  25-30. 
    摘要 ( )   PDF (2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变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相协调的状况。可以预见,在今后十五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的在业人口结构也必将相应地发生重大的变动。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研究人口产业结构变动的课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诸如: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人口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是有规律性的,那么,我国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又将沿着怎样的模式运行?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调整人口产业结构时需要作进一步探讨的。
    计算机统计制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地图集》编制工作中的应用
    余豫东
    1986, 10(1):  31-34. 
    摘要 ( )   PDF (18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空前,高质量的国情调查。为了更直观、鲜明地反映出经过科学加工后的有关人口的各项内容,特别是要表示其地理分布规律和区域差异,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共同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大型人口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地图集》。该图集采用以计算机制图为主的技术手段,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IBM4341及其配置的Calcomp—1055绘图仪上,先后完成了这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绘图指标
    已婚生育模型的新探索
    翟振武
    1986, 10(1):  35-41. 
    摘要 ( )   PDF (2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生育率是人口学中最重要的统计指标之一。许多年来,众多的人口学家一直在尝试建立一个能准确地描述生育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各种模型中,寇尔(Coale)和特拉赛尔(Trussell)的生育模型被认为是最准确并在人口学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寇尔——特拉赛尔模型(以下简称C—T模型)的建立,解决了生育率定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被公认为生育率研究领域内的重大成果。它是由寇尔在1971年首先创立,其后又由寇尔和特拉赛尔共同加以发展并实际运用在人口学定量分析中。C-T模型由两个子模型构成,一个是婚姻模
    关于鸿声等四个乡符合照顾生育二胎的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调查
    朱锡翰,钱叔平
    1986, 10(1):  42-44. 
    摘要 ( )   PDF (8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们的生育意愿是对客观需求的反映。当前,农民的生育意愿有些什么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无锡县鸿声乡、宜兴县大塍乡、市郊区河培乡、南站乡符合照顾生育二胎条件的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这四个乡有153户育龄夫妇可以照顾生育二胎,但有22户
    济南军区优生优育工作出现新局面
    鞠志明,蔡民基
    1986, 10(1):  44-49. 
    摘要 ( )   PDF (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近几年来,人口数量增长得到卓有成效控制的济南军区,不等不靠,开拓创新,适时地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到优生优育上来,全面落实我国人口政策。军区领导多次强调,“要以对祖国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优生优育工作抓紧抓好,一定要抓出成绩来!”军区党委、政治机关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多次提出要求;军区有关部门及时召开了“全区优生优育座谈会”,研究了措施。近两年来,他们从三个方面抓起,收到显著成效。 首先,从宣传教育抓起,努力提高广大
    关于生育模式的探讨
    费世宏,刘绍辉
    1986, 10(1):  45-48. 
    摘要 ( )   PDF (2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目前在国内,已有多种利用生育模式进行人口预测的方法,而生育模式的构造则是各式各样的,其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是分胎次生育模式。为使人口预测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更密切地结合,本文将着重讨论该生育模式的构造问题,并考虑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以胎次率作为生育控制指标进行生育率预测的方法。

    我国人口预测中的一个问题
    许改玲
    1986, 10(1):  49-49.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人口预测是在现有人口状况的基础资料上,考虑未来各种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运用人口变量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取得的未来人口发展势趋的基本资料。 人口预测的科学与否,应该首先建立在人口状况的基础资料上,人口现状基础资料是制约人口发展的客观因素。当然人口预测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影响人口发展的其它因素,如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思想意识等因素,但它们仅仅是相关因素。目前国内进行人口预
    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
    江桥
    1986, 10(1):  50-54. 
    摘要 ( )   PDF (2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人口记载最早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主要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税收管理的角度从事人口记录的。在统计时,除了人口的数量外,对于其他各项人口指标很少涉及。由于缺乏统计资料,现在除人口数量外,已无法对我国古代其他各项人口指标进行系统地研讨。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族谱或家谱,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部分人口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便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清代皇族的族谱,对清前期从努尔哈赤至乾隆辈宗室人口的各项指标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统计与初步的分析。
    如东县人口学会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和人口科学的宣传普及活动成效显著
    张洲华
    1986, 10(1):  54-54. 
    摘要 ( )   PDF (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在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县级人口学会——江苏省如东县人口学会,自1981年12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和人口科学的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东县人口学会有近100名会员,会员们分布在全县各条战线。为了组织好会员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学会和会员建立了正常的联系制度,不定期地进行书面学术文章交流,学会每年都要举行一至两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样活跃了学术空气。近四年来,会员们在省级以上的人口学术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了近30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文章荣获1984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颁发的科研成果三等奖,一篇文章
    我国年龄别生育率的分类及地区差异
    陈慰
    1986, 10(1):  55-57. 
    摘要 ( )   PDF (1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文化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差异导致了生育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 年龄别生育率提供了一种模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育水平及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状况,可以为进一步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的影响提供充分的依据。本文想就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将全国28个省市(台湾、西藏资料暂缺)的生育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对其进行分类,给予一个初步的分析。
    上海城乡人口的扩散与集聚
    1986, 10(1):  58-58.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一期刊登王桂新关于上海城乡人口扩散集聚问题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心城与郊区农村人口同时膨胀“外溢”,同时向郊区城镇扩散、集聚,是目前上海城乡人口迁移变动的显著特点。如何处理上海这一城乡人口迁移变动问题,是一个事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这种郊迁扩散与转移集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从上海整个城市系统来看,中心城人口的郊迁扩散与郊区农业人口的转移集聚是发生在同一系统不同层次的人口迁移变动现象。中心城人口的扩散,是从上海城市系统最高层次的中心城呈放射状态向相对较低层次的郊区城镇流动,而郊区农业人口的转移集聚,则是从最低层次的乡村以向心
    对上海“膨胀病”一说的不同看法
    1986, 10(1):  58-59. 
    摘要 ( )   PDF (6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上刊登伍理的文章《关于上海的“膨胀病”和大容量问题的探讨》。文章提出,对长期以来被人们普遍认为的,上海患了“膨胀病”,应重新予以认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上海膨胀病一说的由来,和以往所采取的对策。1947年上海就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人口高密度的大城市之一,解放后这种状况进一步发展,虽经几次扩大辖区范围,但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其人口密度还是越来越商,并随之产生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