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29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奇迹与人口红利
    原新 高瑗
    2018, 42(6):  3-14. 
    摘要 ( )   PDF (2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文章全面总结了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积极作用。基本经验为:快速人口转变创造的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的劳动力以及低抚养负担,叠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人口机会窗口;改革开放战略指导下的适合基本国情的经济社会政策,如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创建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男女平等参与、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是收获人口红利的政策保障;和平稳定和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总之,人口机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条件的有机组合和匹配使得我国成为成功收获人口红利并创造经济奇迹的典范国家。
    中国城镇化四十年:关键事实与未来选择
    李通屏
    2018, 42(6):  15-24. 
    摘要 ( )   PDF (20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由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发展到超越世界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文章基于相关数据和国际比较,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关键事实和主要经验。主要结论是,中国已进入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社会”时代,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新方位。40年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的奇迹,速度很快,但总体与经济发展的追赶过程相吻合,符合亲历第一个“城市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城市化规律。由此引申的政策含义是,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仍然是大趋势,马克思城镇化理论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未来的城镇化道路要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城市社会、风险社会、发展中大国三大基点,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城镇化可以稳一点、慢一点,注意降风险、降成本。
    中国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及变化
    高向东
    2018, 42(6):  25-34.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关于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省际迁移距离的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利用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人均迁移距离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省际人均迁移距离有所增加,2000年人均迁移距离为980.51千米,2010年为994.82千米;人均迁移距离变动存在区域差异性,迁移距离增加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而迁移距离降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均迁移距离存在性别差异性,女性更加倾向于近距离迁移,2010年男性的人均迁移距离为1000.75千米,女性则为987.01千米,迁移距离的性别差异在不断缩小。同时,文章还从经济因素、年龄结构和迁移规模3个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的影响因素。
    生育研究
    2006~2016年中国生育状况报告——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贺丹 张许颖 庄亚儿 王志理 杨胜慧
    2018, 42(6):  35-45. 
    摘要 ( )   PDF (16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全国生育水平、生育意愿、避孕方法及生育养育服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上升2.7、2.6岁。2006~2011年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0~1.70之间,2012~2016年波动较大,2012和2016年总和生育率是近期的高点。与2006和2011年相比,2016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曲线明显右移。受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影响,2012年以来,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一孩则相反。2011年以来,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96和1.75个。已婚有偶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4.7%。3~5岁幼儿入园率为80.8%,在公立与私立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9%和65.1%。最后,文章在总结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促进按政策生育提出相关建议。
    人口流迁
    从健康优势到健康劣势:乡城流动人口中的“流行病学悖论”
    李建民 王婷 孙智帅
    2018, 42(6):  46-60. 
    摘要 ( )   PDF (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14年CLDS数据,运用Logit回归和Fairlie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乡城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健康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流动具有内生于流动过程的健康损耗效应,存在“流行病学悖论”。流动初期,乡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居民,随着时间增加,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差于城镇居民。(2)“健康维持因素”和“健康损耗因素”是造成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健康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中“健康损耗因素”更为显著。构成两个因素的全部变量中,“收入剥夺指数”、“夫妻同住”、“居住环境”及“工作强度”4个变量对健康差距的贡献率位居前四。(3)男女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全样本一致,且符合“健康性别悖论”,不同因素对男女健康的影响力不同。
    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耦合关系研究
    张耀军 柴多多
    2018, 42(6):  61-73.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互影响。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各地市人口城镇化率与城乡收入比数据,引入社会经济变量,建立普通多元线性回归(OLS)、联立方程(SEM)和空间联立方程(SSEM)计量模型,验证城镇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变量联立性与空间自相关性并存条件下,使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的必要性。回归结果表明:该地及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缩小该地城乡收入差距,周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该地的城镇化会有明显的阻碍作用;经济进步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故此,提出在全局层面协同施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发展教育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应建议。
    老龄问题研究
    老年人对待社会养老服务的行为态度研究——以北京城六区为例
    王永梅 杜鹏
    2018, 42(6):  74-86. 
    摘要 ( )   PDF (1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态度是个体对于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并可以预测行为。文章基于多元人性假设提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北京城六区抽样调查数据得到行为态度的结构,进而考察行为态度对于养老服务利用的解释作用。研究发现:样本中老年人对待社会养老服务的行为态度分为8个方面,即追求经济实惠、居行安全考虑、养老伦理失序、家庭照料压力、追求精神效用、认同养老服务、心理账户效应和信任养老服务;低收入老年群体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认同感最高但信任感最低;绝大多数老年人(即中等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非常看重社会养老服务的精神效用,但受养老伦理文化的牵绊最为明显;行为态度的权变性导致服务利用行为和行为意向相背离,为理解两者的背离提供了新视角。
    人口与社会
    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
    陈卫 段媛媛
    2018, 42(6):  87-99. 
    摘要 ( )   PDF (2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人口结构与家庭规模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沈可 史倩
    2018, 42(6):  100-110. 
    摘要 ( )   PDF (1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中国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的空间差异与动态变化,探索人口结构与家庭规模对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整体呈递增趋势,在2005~2015年间,黑龙江、海南和重庆的人均生活用能增长率位居全国前三。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生活能耗之间呈“U”型关系,即城镇化早期可抑制生活能源消费,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均生活能耗将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小型化均会显著增加人均生活用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目标导向下,除了切实贯彻节能减排措施之外,更应强调改善能源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