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次亚洲妇女、人口和发展的盛会
    人口研究    1985, 9 (4): 59-59.  
    摘要61280)      PDF (243KB)(721)    收藏
    <正> 今年北京的春天,气候格外宜人。翠绿衬托着五彩的鲜花,迎来了前来参加亚洲地区妇女、人口和发展会议的各国代表。 “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主办的亚洲地区妇女、人口和发展会议,于1985年4月25日——30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亚洲、太平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亚洲女性缺失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
    韦艳,李树茁,杨雪燕
    人口研究    2009, 33 (1): 91-103.  
    摘要29669)      PDF (294KB)(3268)    收藏
    文章主要利用4个亚洲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巴基斯坦)专项抽样调查、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报告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性别比失衡的态势、原因及后果,评述针对性别失衡所采取的直接治理措施、文化制度改变的努力,以及改善女孩生存环境和提高妇女地位的行动与公共治理,从这些国际公共治理措施中提炼出经验和模式,进而对中国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干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3.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程恩富,詹志华
    人口研究    2017, 41 (2): 97-112.  
    摘要20790)      PDF (233KB)(2864)    收藏
    三年困难时期( 1959 ~1961 年) 我国非正常死亡 3000 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 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 1955 ~1957 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 1953 ~1964 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 400 ~500 万人。非正常 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 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 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 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 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 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 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 年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老年妇女户居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
    郭志刚
    人口研究    1996, 20 (5): 45-53.  
    摘要19849)      PDF (1160KB)(1011)    收藏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有关老年妇女数据的分析,当前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是主干家庭模式,核心家庭模式仍然居于次要地位。有无存活子女以及存活子女数量对于老年人口的户居安排起重要影响作用。一些无子女老年人通过过继、领养等方式取得子女,得以生活在传统家庭养老环境中。同时,存活子女的性别也对于老年人口的户居类型起着重要影响,将儿子留在身边是更为普遍的情况。此外,多元分析表明,老年人口的户居安排不仅要受到其存活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的影响,也受到婚姻状况、年龄、城乡地区、文化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5.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陈卫
    人口研究    2002, 26 (2): 14-22.  
    摘要10078)      PDF (1905KB)(1964)    收藏
    利用 1 997年中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就性别偏好对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偏好对中国妇女在家庭组建、避孕使用、流产选择、生育间隔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并用各种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此外还对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定量影响进行了估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6.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17.  
    摘要7979)      PDF (723KB)(11603)    收藏
    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1)
    7. 中国蒙古族、满族与汉族的族际通婚状况
    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22, 46 (2): 48-60.  
    摘要7828)      PDF (11238KB)(237)    收藏
    尽管不同朝代对待族际通婚的态度历经数次起伏,中国蒙古族、满族和汉族间通婚的限制反复恢复又废止,各族人民的接触交往却从未间断。研究发现,蒙古族、满族已婚人口中,族际通婚比例均超过40%,意味着族际通婚的普遍流行。在通婚模式上,以蒙古族-汉族、满族-汉族通婚为主,历史上曾持续约3个世纪的高度政治化的“满蒙联姻”已由民族间自由交往所取代。在性别差异上,蒙古族经历了由男性娶进居多到被女性嫁出比例反超的转变。在空间分布上,3个民族形成了以辽西走廊为核心的较为清晰的、广泛的东北—西南走向通婚链。在人口迁移流动过程中,族际通婚主要表现为本地男性娶少数民族流动女性。要重视经济互动、居住聚散程度和人口迁移流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
    米红,贾宁
    人口研究    2016, 40 (1): 22-37.  
    摘要7741)      PDF (825KB)(3584)    收藏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疆流动人口分析
    任强,原新,马红梅
    人口研究    1998, 22 (6): 31-40.  
    摘要7068)      PDF (3070KB)(2501)    收藏
    1新疆流动人口的类型划分对流动人口类型,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划分。例如,可以流出地或流入地的类型为标准,划分为省际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也可以不同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为乡城流动、城乡流动、乡村间流动和城市间流动;还可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人口流动等等。但是,根据新疆区情及资料获取的方便度,我们认为按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来划分较为适宜,且具一定现实意义。新疆流动人口应包括入疆与出疆两大类。对出疆人口,建国前期比重偏小;新疆“逆向”(向东)流动人口的成批出现,只是近几年来的事。而且出疆人口流动地点分散、涉及面广,较之入疆流动人口总数要小,而且影响也小,故本文不作重点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0.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
    彭彧华,沈莉,沃建中,向燕辉,李二霞,邹高祥,刘扬
    人口研究    2009, 33 (6): 85-93.  
    摘要6595)      PDF (158KB)(1965)    收藏
    本文应用问卷对北京市1151名大学生进行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自编或改编的性行为、性知识和性态度问卷具有心理测量学所认可的信效度;(2)13.7%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无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性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大学生掌握的性知识非常贫乏,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知识与性行为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性知识中的性生活知识和避孕知识,性态度中的责任心、工具性、宽容性、愉悦性维度能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的性行为。因此,大学生的性行为、性态度和性知识各有其发展特点,性态度和性知识中的不同维度对性行为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
    富晓星,Lei Zhang,Eric P.F.Chow,马铁成
    人口研究    2012, 36 (4): 91-102.  
    摘要6474)      PDF (153KB)(2506)    收藏
    男男性服务者是近些年来地下性产业中的新兴群体,其在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组织类别等方面呈现出比女性性服务者更为复杂的生存样态。同时,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的迅猛传播,也使男男性服务者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文章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男男性服务网络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商业性网络的隐秘特征和运行机制、男男性服务者的多元性存在状态进行文化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性取向群体、不同场所、不同服务种类的艾滋病风险因素并给予社会科学的干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
    陈卫
    人口研究    2006, 30 (4): 93-95.  
    摘要6406)      PDF (244KB)(8708)    收藏
    人口数据几乎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数据往往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发展政策、实施社会项目。获得及时、准确的人口数据需要依赖于对人口变化的监测,而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发展目标需要依赖于对未来人口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预测。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口机构都定期地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多数预测结果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近期的预测结果在总人口数上往往低于前期的预测结果,二是近年的总人口预测结果往往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这些特点说明,经常的、定期的人口预测是必要的,以考虑和反映不断变化的人口态势。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后我们将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定期的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3)
    13.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发展趋势
    李成瑞
    人口研究    1982, 6 (1): 15-16.  
    摘要5937)      PDF (1790KB)(3392)    收藏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时期内成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正在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转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 土耳其的人口状况和人口经济问题
    何景熙
    人口研究    1982, 6 (6): 44-47.  
    摘要5712)      PDF (2475KB)(1010)    收藏
    <正> 一、人口状况和政府的人口政策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于1923年。1927年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1935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因此,土耳其是迄今为止西南亚地区各国中以现代人口普查方法取得完整的人口统计数据的国家。根据土耳其官方公布的1980年人口普查暂定数,土耳其共有人口为45,217,556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5.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顾宝昌
    人口研究    2011, 35 (2): 43-59.  
    摘要5580)      PDF (1125KB)(53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8)
    1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何堤,蒋志学,刘贵平,王黎,金长江,窦长伍,王文惠,李涛
    人口研究    1994, 18 (1): 57-62.  
    摘要5508)      PDF (2395KB)(1789)    收藏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10月被正式批准兴建起,本着“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原则,到1992年底在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基本建成了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区和商贸、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小区,开发区内现有常住人口4.8万、暂住人口3.5万、通勤职工1万,以及每天来开发区停留3天以内的流动(旅游)人口淡季l万、平季3万、旺季7万。分析开发区人口发展状况,不仅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口特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见人口未来发展状况,及早制定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措施,促进开发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l总人口规模增长大连开发区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其总人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新变化及其思考
    石雅茗,刘爽
    人口研究    2015, 39 (4): 35-.  
    摘要5143)      收藏
    本文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8. 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在京病逝
    人口研究    1982, 6 (4): 44-44.  
    摘要4830)      PDF (918KB)(787)    收藏
    <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常委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同志,因病于一九八二年五月十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一百零一岁。 马寅初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诤友、坚强不屈的民主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或著文、演讲,痛斥官僚资本;或亲自参加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他虽曾被监禁,受特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 37 (2): 17-24.  
    摘要4769)      PDF (441KB)(4562)    收藏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
    范叙春,朱保华
    人口研究    2012, 36 (4): 18-28.  
    摘要4522)      PDF (834KB)(2921)    收藏
    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和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增长是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两个典型特征,而年龄阶段不同,个人的收入、消费与储蓄行为也不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在选定相关分析指标的基础上,文章使用我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和年龄结构改变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结论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提高了我国国民储蓄率;不考虑时间效应时,幼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而老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增加国民储蓄率;在考虑时间效应时,幼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增加国民储蓄率,而老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对此,文章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我们发现所得到的结论是基本稳健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21.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14-26.  
    摘要4365)      PDF (173KB)(4094)    收藏
    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再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构造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收集和使用中国199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实证研究还表明:(1)初始的人均GDP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条件收敛的情形;(2)人力资本投资、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桂江丰,马力,姜卫平,王钦池,张许颖,陈佳鹏,王军平
    人口研究    2012, 36 (3): 3-13.  
    摘要4341)      PDF (508KB)(2037)    收藏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2)
    23.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杜鹏,翟振武,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6): 92-95.  
    摘要4314)      PDF (77KB)(12266)    收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本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否会一直增长下去?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百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人口未来100年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数据。1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人口和分年龄的人口结构为基础,并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分年龄性别的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出五普的0~9岁调增了2984万,其中男性1369万,女性1615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8)
    24.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张耀军,任正委
    人口研究    2012, 36 (4): 53-63.  
    摘要4271)      PDF (1032KB)(4211)    收藏
    山区人口分布受多种经济、社会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以乡镇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方法,兼与全局普通二乘法(OLS)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拔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如坡度的影响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反相关,而医疗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聚集,加强生态移民工作、保护资源环境"是未来毕节地区相关政策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4208)      PDF (1246KB)(2930)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广义线性模型在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
    张连增;段白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89-103.  
    摘要4059)      PDF (746KB)(4189)    收藏
    基于GLM在我国国民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利用年鉴中全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人口状况数据,将年龄和年份作为因子变量,研究死亡率与年龄和年份两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GLM中的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0~89岁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将年龄和年份两因子选为数值型变量,对数据进行光滑处理,在负二项回归模型下应用B-样条函数进行修匀。在我国人口死亡率修匀的应用研究中,基于GLM的动态死亡率修匀方法可发现近20年来我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由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90岁及以上的死亡率进行修匀,随着人口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7. 新中国人口60年
    原新,邬沧萍,李建民,王桂新,桂世勋
    人口研究    2009, 33 (5): 42-67.  
    摘要3901)      PDF (862KB)(3583)    收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1/ 3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基本完成了人口转变,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一,总人口经历了自发快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代初) 、严格控制增长(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 、稳定低生育水平(19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5年)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2006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相应的人口规模从1954年的6亿增至1964年的7亿,1974年超过9亿,1994年达到12亿,2004年为13亿,平均净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从10年缩短至5年,再延长至7年,最终又轮回到10年。人口快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首次下降到20%以下,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和生育率指标几乎与发达国家一致(PRB,2008) 。
    第二,人口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处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最大的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了年轻型经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跨越,按照老龄化水平达到10%(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标准推算,中国人口在1999年就已经实现了老年型,把中国推入老龄社会行列,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 60亿,老龄化水平为12. 04%,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劳动力资源规模庞大,达到9. 16亿(15~59岁) ,占总人口69. 01%,是劳动力资源供给最为丰富的人口红利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在男孩偏好、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在120(女=100)的高位上徘徊数年。
    第三,人口流动自由化、规模化、定向化,虽然二元户籍制度的篱笆并没有被拆除,但是人口的自由流动已经普遍,每年大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往返,既调剂了城乡劳动力的余缺,又改变着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
    总体上,人口数量庞大仍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远看,人口素质、结构、分布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28. 中国人口数量:究竟多少亿才合适?
    翟振武,李小平,李建新, 刘爽
    人口研究    2002, 26 (4): 40-53.  
    摘要3837)      PDF (257KB)(1462)    收藏
    背 景中国究竟应该有多少人 ?这是个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热门话题。 1 840年 ,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封建大门 ,中国一步步沦落成为受人凌辱、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面对中国贫穷、落后和挨打的局面 ,目睹曾经显赫一时的庞大帝国的衰落 ,众多知识分子纷纷探究中国落后的原因 ,提出各种各样的强国之路。在列举的各种原因中 ,“中国人口太多了 ,中国应该减少现有人口” ,一直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和研究结论。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满为患 ,但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中国究竟应该有多少人”这个人口数量发展目标的是孙本文先生。他在 1 95 7年发表的《8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9.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周皓
    人口研究    2012, 36 (3): 27-37.  
    摘要3826)      PDF (375KB)(4129)    收藏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8)
    30. 特大城市如何调控人口规模?
    刘锋,黄润龙,丁金宏,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11, 35 (1): 29-43.  
    摘要3776)      PDF (226KB)(2331)    收藏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 我国的大城市发展迅速, 特大城市⊃1; 从1997年的34个增长到2007年的63个。近年来, 某些特大城市显现出来的一系列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公共服务失衡等城市问题, 引发了各方热议。“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如何调控? 如何管理”, 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以往在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小城镇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 对城市人口容量、人口调控的认识差异颇大, 既有对特大城市高唱赞歌的, 也有大力主张发展小城镇的。
    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的经验表明, 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不可逆转、大城市必然增多的发展阶段, 特大城市如何应对人口规模调控? 如何进行有效治理? 这是我们当前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纵观世界, 既有诸如莫斯科、巴黎、纽约和东京等成功的经验, 也有拉美、南亚等地区的一些大城市的失败教训。我们该何去何从?
    本论坛特邀请南京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黄润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丁金宏教授发表各自的看法, 就“特大城市如何调控人口规模”进行研讨。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参与该话题的讨论, 以辨明方向, 更渴求能找到针对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陈卫,宋健
    人口研究    2006, 30 (2): 84-88.  
    摘要3762)      PDF (312KB)(8032)    收藏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这些转变还将持续,一些特征将继续保留或增强,一些特征将得到改变或减弱。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其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中国的年龄结构极其不规则,相邻年龄组的队列规模往往差别很大图12004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段成荣, 孙玉晶
    人口研究    2006, 30 (4): 70-76.  
    摘要3749)      PDF (1241KB)(4209)    收藏
    1问题的提出据国家统计局(2006)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47亿人。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统计数据各不相同,相去甚远。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迄今尚缺乏对流动人口的统一界定口径。本文认为,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人口流动调查和统计方面不断尝试、不断摸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目前已经到了可以对流动人口进行比较准确、合理界定的时候。为此,本文在梳理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变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流动人口定义的思路和方法。要界定流动人口的口径,首先需要对流动人口进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盛亦男,杨文庄
    人口研究    2012, 36 (4): 45-52.  
    摘要3740)      PDF (122KB)(3967)    收藏
     西方国家早期的家庭政策是通过普适性的福利性手段减少家庭贫困,全面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完成人口转变之后,家庭的发展进入后现代化时期,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为达到国家的人口战略目标,西方国家的家庭政策从覆盖全民的福利性保障,逐渐转为在保证福利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生育。当前西方国家在家庭政策的实施中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家庭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产假、生育补贴和工作保护,以及儿童看护和教育政策。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政策的已有经验,我国家庭政策体系可以采取"保基本、广覆盖、福利与调控人口并重"的政策路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34. 春运与流动人口
    段成荣,朱宝树,崔传义,陈友华
    人口研究    2009, 33 (1): 30-45.  
    摘要3731)      PDF (254KB)(2395)    收藏
    背景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又来临了。近期,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部署了2009年全国春运工作,据估计,今年春运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23.2亿人次,比2008年春运增长3.5%。自1989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后,春运都会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最广泛的热烈讨论,虽历经20年,仍未见衰减之兆。值此春运大潮再起之际,本刊特别邀请三位长期关注人口流动和春运问题的专家,就春运问题展开讨论。春运高峰与流动人口大潮被国外媒体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如史诗一般的人口迁徙”的中国春运,是中国特有的流动人口现象在春节这个特定时段的极化显现。春运所折射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春节时段和运输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高龄老人的老化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匡时,陆杰华,科克·斯考特
    人口研究    2012, 36 (4): 64-77.  
    摘要3730)      PDF (1141KB)(1990)    收藏
    通过计算中国高龄老人虚弱指数随年龄变化速度来估算个体的老化率,发现高龄老人的老化率呈锥形分布,高度收敛于其平均值,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平均值趋于一致,即大约每年2%~2.5%老化速度。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早期变量还是当前变量,最多只能解释16%的个体老化率的变化,这间接说明个体老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既不是早期经历也不是当前生活状况。此外,研究还发现,早期和现在有规律的运动、病重时有足够的医疗服务和在日常开支上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减慢个体的老化速度。不过,多数假设影响老化率的变量在本研究中的大多数模型中并不显著,这些变量包括出生地、现居住地、婚姻次数、现在的婚姻状态、早期的经济和医疗条件、幼年时期的饥饿经历、早期的喝酒和抽烟经历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36. 人口特征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深圳和重庆数据的分析
    张宗益,杜鹏,汪锋
    人口研究    2012, 36 (4): 78-90.  
    摘要3564)      PDF (206KB)(2803)    收藏
    使用深圳市和重庆市两座城市2005年7月的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基于人口特征的收入差距群体分解方法对两市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深圳市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于重庆市,但一些代表个人身份的特征,如城市户籍、民族等因素,在深圳市城市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却明显小于重庆市。在两座城市,就业行业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就业行业与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投入,强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防止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出现和扩大,对于防范中国经济由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风险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
    陶涛; 张现苓
    人口研究    2013, 37 (1): 42-53.  
    摘要3516)      收藏
    数据质量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前的重要步骤,而登记人数的准确性是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对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比较多次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回推结果以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六普数据在中老年组数据质量较高,与四普、五普数据相比,同批人人口规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六普数据在低龄组依然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在青年组人口中,六普数据16~21岁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00年普查及其他来源数据中的同批人规模出现异常增多。与五普数据及户籍统计数据相比,六普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人以上,且可能主要是流动人口女性重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38. 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茅倬彦; 罗昊
    人口研究    2013, 37 (1): 84-93.  
    摘要3508)      收藏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的2007年基线和2010年跟踪数据中符合生育二胎政策妇女的分析,从社会心理学入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重新架构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理论框架,从微观视角来研究当政策赋予人们生育二胎权利时,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妇女中,四成妇女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六成妇女的生育意愿等于生育行为,尚没有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生育行为。当的确面临是否生育二胎的选择时,妇女会进行理性考虑,生育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都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生育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生育意愿的重要推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
    王燕,黄玫
    人口研究    2004, 28 (6): 27-33.  
    摘要3468)      PDF (142KB)(1419)    收藏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40. 建国初期国家是否制订和执行了鼓励人口增长政策?
    彭志良
    人口研究    2009, 33 (5): 111-112.  
    摘要3423)      PDF (561KB)(2294)    收藏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是否制订和执行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这是一个舆论范围很广、肯定性意见较多的问题。在国内,有的学者以及部分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的同志认为建国初期国家执行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因而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口生育高峰的出现,并将此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他们说:“建国后的头三年里,我国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见《中国人口年鉴》1986年卷,第66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人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的观点,是当时人口问题上的主导思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