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世人瞩目的六普:轨迹、解读与思考
《人口研究》编辑部,陆杰华,于学军,原新,黄荣清
人口研究    2011, 35 (3): 41-55.  
摘要2891)      PDF (180KB)(1177)    收藏
众所周知,与建国后历次人口普查相比,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超乎寻常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是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人口大国,全球关注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后的中国; 同样也关注地球在即将进入70 亿人口的关口前,经过数十年人口控制大国的人口现状及未来走势。其二,长期以来,国人一直将人口视作国情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快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后中国人口轨迹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人口基本国情有些什么新的特点? 其三,人口普查数据已成为制定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数据。毋庸置疑,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次普查得到的人口规模、人口性别年龄构成、人口地区分布以及民族、就业、教育、迁移流动、婚姻生育、城镇化、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翔实数据,将为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权威和重要基础依据。其四,新时期人口普查赋予一种新的使命,即人口普查数据还关乎公共政策调整与完善以及构建以人口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因为,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资料不仅对于适时有序完善生育政策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于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户籍、社会保障、就业、民政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于学军,翟振武,杨凡,李建民,穆光宗
人口研究    2010, 34 (3): 40-52.  
摘要2148)      PDF (1571KB)(1222)    收藏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a country,and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 behaviors determin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ll of the three factors into account.Corresponding to this consideration,the Central Commi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lled for "striving to build resources-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 few years ago,but why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was excluded from this call? Given this,the leading party group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proposed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population development,which caught much research attention,and received responses from local family planning workers.How to translate a good idea into a theory,and then into practice deserves further discussion.Hence,this forum,"Why a Population-Balanced Society should be Built," brings together three scholars,Zhai Zhenwu,Li Jianmin,and Mu Guangzong who are specialized in this area,to discuss this issue in a greater detail.They have defined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balanced development,explored feasible channels to realize such society,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n this topic.As Professor Li points out,populatio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historical process;we should neither be too anxious for quick success,nor do nothing.What is important is not how fast we can go,but whether we are in the right direction,and step forward towards that direc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人口变动、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
于学军
人口研究    2009, 33 (5): 36-41.  
摘要1632)      PDF (128KB)(1395)    收藏
本文首先分析了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出人口变动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后,分别研究了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家庭规模等人口因素的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最后,文章建议积极主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使人口发展按照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在扩大内需过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过程中,促进扩大内需,力争作到人口与经济协调双赢。唯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4.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人口
陈卫,邬沧萍,于学军
人口研究    2008, 32 (5): 32-40.  
摘要1998)      PDF (176KB)(1607)    收藏
背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短暂的30年里,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迅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的历史性转变,跨入了低生育、低增长、高寿命的国家行列,我国的人口再生产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人口指标上,中国可以说是发达国家。30年来,我国人口学和人口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迅速缩小了与国际人口学研究的差距;可以说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我国人口学的发展最具有国际性。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快速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变在历史上和国际上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些变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论以人为本
陈卫,李建民,于学军,周皓
人口研究    2004, 28 (2): 37-46.  
摘要965)      PDF (162KB)(951)    收藏
背 景“以人为本”的提出尽管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它从来没有像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尤其是 1 994年开罗人发大会以来 ,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识和接受。 1 994年开罗人发大会提出 ,一切人口与发展活动都应以人 (humanbeings)而不是人的数量 (humannumbers)为中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human -centereddevelopment)。这是基于国际上一味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社会发展 ,忽视人的需求和人的福祉增进 ,从而损害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现状而提出和强调的。与此类似 ,在计划生育领域 ,为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从上海看中国老年人口贫困与保障
于学军
人口研究    2003, 27 (3): 33-38.  
摘要1080)      PDF (137KB)(1532)    收藏
文章在上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探讨了老年人口贫困和保障问题。认为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 ,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因地因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积极预防和治理老年人口贫困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7. “三农”问题:人口学家如是说
本刊编辑部,朱国宏,于学军,李建民
人口研究    2003, 27 (2): 13-21.  
摘要1185)      PDF (132KB)(999)    收藏
背 景“三农问题”可能是时下学界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2 0 0 3年 2月底我在撰写本次论坛背景的时候曾上网检索“三农问题” ,结果雅虎网站出现了 2 2 1 1 9个有关“三农问题”的网页。在 2 0 0 3年春的两会上 ,三农问题成了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3月 1 7日的雅虎搜索引擎上出现了 86994个相关网页。纵观学术传统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观察有两个经典的视角 ,即经济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家的观点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
于学军
人口研究    2002, 26 (3): 9-15.  
摘要1168)      PDF (198KB)(3953)    收藏
本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后发现 ,官方公布的人口总数与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未成年人口数量过低 ,由此估计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 ,令人难以置信。文章在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后 ,对目前中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入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吗?
本刊编辑部,于学军,郝林娜,蔡昉
人口研究    2002, 26 (1): 29-36.  
摘要1399)      PDF (124KB)(969)    收藏
背 景对中国来说 ,2 0 0 1年是一个喜事连台的年度。申奥成功 ,足球出线 ,“入世“签字……每一件事 ,都让我们激动 ,让我们遐想。 2 0 0 1年 1 1月 1 0日多哈城的一声棰响 ,庄严宣告了中国 1 5年入世艰辛的结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正式成员。 1 5年 ,谈判者黑头发熬成了白头发 ;1 5年 ,中国社会已是沧海桑田。也许是中国人成熟了 ,当我们为中国入世而欢呼雀跃时 ,我们头脑里充填的却是更多的思考。从直接的定义看 ,“入世”只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中一个大事件 ,似乎与人口发展 ,与计划生育没有什么关联。但其实不然 ,“入世”是一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
江亦曼,乔晓春,于学军,李建民,原新,解振明,杨书章,刘鸿雁,陈卫,姚宗桥
人口研究    2000, 24 (3): 18-34.  
摘要1279)      PDF (848KB)(138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于学军,杨书章
人口研究    2000, 24 (2): 1-8.  
摘要1050)      PDF (406KB)(1239)    收藏
我国人口转变在世纪之交实现了阶段性的突破,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转变历程并不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等于人口压力的减轻,更不能说人口与计划生育使命的结束。本文以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础,对未来50年的人口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分析了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意在说明21世纪上半叶,特别是2010年以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
12. 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于学军
人口研究    1995, 19 (4): 1-6.  
摘要1031)      PDF (2520KB)(1155)    收藏
人口老化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外生变量,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从长期趋势看,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但是,分阶段看,则会发现,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2020—2025年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是弊大于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13.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于学军,王志春,杨恂
人口研究    1994, 18 (1): 26-30.  
摘要1259)      PDF (2474KB)(1177)    收藏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年来,随着人口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婚早育对人口控制的影响,但多数研究仍局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