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9
    论文
    加强人口与性别研究 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彭珮云
    2010, 34(1):  3-5. 
    摘要 ( )   PDF (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彭佩云同志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于2009年11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口性别发展"学术论坛上的发言形成。强调了人口与性别问题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产生根源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后果的滞后性,希望加强各学科的密切合作,发扬学术民主,深化人口与性别问题的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2010, 34(1):  6-18. 
    摘要 ( )   PDF (1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流动人口生存状况、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本次调查立足流入地,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获得21771户流动人口家庭、47461名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本文基于该次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居住、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郭志刚
    2010, 34(1):  19-29. 
    摘要 ( )   PDF (17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大潮形成了社会变革与城乡变迁中最令人瞩目的人口现象,但是在生育率研究方面,人口流动的影响到底如何仍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计算和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生育率水平与孩次和年龄模式方面以及户籍性质方面的差别,表明人口流动极为显著地降低了农业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并进而在全国层面产生了降低生育率的显著影响。因此,流动人口不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而且还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破除流动人口就是"超生游击队"的陈旧观念,并认识到人口流动实际上是生育率降低的有力促进因素之一。
    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
    翟振武,侯佳伟
    2010, 34(1):  30-42.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北京外来人口生活居住的主要地区。200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上万人的街道有102个,占到街道总数的30.4%,集中居住了74.4%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会随着北京的发展,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聚集区。聚集区可以按照内部结构划分为缘聚型和混居型,依照行业依托情况分为完全依托、半依托和无依托。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实行最低工资限额并能让向上流动成为可能,无依托型外来人口聚集区或许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中转功能之后,转型或消失。完全依托型和半依托型聚集区问题则只能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分布及配套方面入手解决。
    人口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
    赵白鸽
    2010, 34(1):  43-47.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人口方案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气候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或技术问题,而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应该将人口、健康等重要因素纳入框架,以综合的手段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将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文章提出了借鉴中国人口方案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统筹解决气候问题的框架。
    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彭希哲,朱勤
    2010, 34(1):  48-58.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STIRPAT扩展模型,考察近30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消费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与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已超过人口规模的单一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碳排放增长高度相关,居民消费模式变化正在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人口结构因素中,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通过对化石能源消费、水泥制造及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影响导致碳排放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大于对消费的影响,其对碳排放影响的主要途径是生产领域劳动力的丰富供应;家庭户规模减小导致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及总户数消费规模的扩张,以家庭户为分析单位考察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未来我国低碳社会发展的相关应对之策。
    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蒋耒文
    2010, 34(1):  59-69.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与气候变化关系是一个非常缺乏研究的领域。本文总结近年有关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的状况,讨论不同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应用成果及其局限性,特别介绍了应用整合评估模型iPETS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结果,指出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技术变动等都是人类影响气候变化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动的影响不只是人口规模的增减,人口和家庭户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家庭户应该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人口分析单位;人口老化、城市化、家庭规模缩小等都是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人口因素。本研究提供了改进气候预测模型对人口变量处理方式的实例,指出了在制定减缓气候变化政策过程中考虑人口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操作建议。
    温室效应:人口要负多大责任?
    侯东民
    2010, 34(1):  70-74.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各国经济利益不一致,气候变化谈判博弈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人口控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近来被国际社会部分人士及中国政府重新提及,值得关注。自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以来,发达国家对世界人口问题的看法发生过180度的转变,否认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的不利作用,否认人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观点,渐成西方学术界主流,由学术界蔓延到西方政府,并深刻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许多学者的认识。文章论述了人口规模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分析了上述西方主流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对庞大人口不断放大的经济、资源、环境影响,本文认为必须有极为清醒的认识。
    农民养老方式与可行能力研究
    亓昕
    2010, 34(1):  75-85.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的养老方式选择与他们实际具备的可行能力密不可分。这种可行能力取决于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民生存状况的描述,通过农民对自己经历、体验讲述的分析,表明他们在处理参保问题上的行为逻辑与他人贴上的"理性小农"的标签完全不同。土地养老、子女养老并不是农民自愿选择的养老方式,而是迫不得已应对的结果。可行能力的缺乏使农民只能牺牲自己的长远利益而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尽管对于农民不办理养老保险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本文认为从可行能力解释农民的养老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可行能力不仅包含着个人的能力而且与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密切有关。本文认为,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政策和社会政策与它的标的群体-农民之间的过大差距,最终形成了农村养老保政策运行低效及对农民养老选择的负面影响。
    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
    刘爽
    2010, 34(1):  86-94.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城镇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人群死亡率交叉现象研究
    黄枫,吴纯杰
    2010, 34(1):  95-105. 
    摘要 ( )   PDF (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使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02~2005年调查数据对我国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待遇的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交叉现象进行了研究。运用离散时间的死亡风险分析,文章的发现支持"选择性死亡"的理论,即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60岁时死亡率一直高于享受医保人群,使得无医保人群中强健的个体幸存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选择机制的作用逐渐表现为"死亡率逆转",即无医保人群的平均死亡率在大约96岁以后开始低于享受医保人群。研究显示,我国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的生存优势一直存在至96岁高龄,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口的健康有着显著而长远的积极影响。
    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为“先导”的重心和支点
    钟庆才
    2010, 34(1):  106-112.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宣传教育为先导"的战略决策,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同志2007年年底在河南召开全国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在宁波市召开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教育为先导"战略决策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尊重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口计生工作客观规律,总结正反两方面工作经验教训的必然产物,是今后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元点工程"。本文主要论述了为什么要"先导","先什么、导什么",如何"先导"三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