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1-29
    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段成荣,杨舸
    2009, 33(6):  1-12. 
    摘要 ( )   PDF (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中国人口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叶文振,石红梅,陆洋
    2009, 33(6):  13-29. 
    摘要 ( )   PDF (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学科60年发展的过程与得失的回顾,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的分析,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人口学科发展的后劲离不开内发增长力的培育,也就是本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而决定这个内发增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拥有一支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提升、学科意识和建设能力持续增强的人口学学术队伍。
    中国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报告准确性的检验
    黄荣清
    2009, 33(6):  30-41. 
    摘要 ( )   PDF (7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以往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评估的研究中,都认为中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是高的,没有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但两次普查的存活率观测值却显示,人口数据存在系统性误差,年龄尾数指向是存在的。文章提出了检验人口年龄报告准确性的新方法,在详细介绍这种检验方法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人口数据的年龄尾数指向的确是存在的,但在各次普查中人口集聚与散失的年龄尾数并不相同,误差程度也不相同。五次人口普查中,第一次(1953年)和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准确性要比其它几次普查差一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
    于弘文,顾宝昌,王广州,崔红艳
    2009, 33(6):  42-56. 
    摘要 ( )   PDF (1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客观地说, 2010年的人口普查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比2000年时还要多。这方面的论述, 国家统计局张为民副局长已经有很全面的分析( 张为民, 2008) 。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组织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及时地解决, 一定会影响到最后的数据质量。但是, 2010年的人口普查遇到的有些问题, 至今还是无解的。例如, 2010年的人口普查要动员700多万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 如果每个人员在人口普查登记期间发给200元的补贴, 全国就是14亿元,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那么, 又怎样选调这些合格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呢? 只凭各级政府领导的口头动员、发一纸文件, 就能动员到700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无偿地为人口普查工作吗?
    同时也应该看到, 对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质疑, 到目前也没有停止。在2009年11月2日渣打银行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5中国) 城市化博弈6中认为, 2000年人口普查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对城镇人口的数据是高估了, 实际的城镇人口应该比人口普查公布的少4000万, 所以城镇化率应该是42%。2000年人口普查以后, 统计系统对这次跨世纪的人口普查工作也一直在总结研究, 希望对2010年人口普查提供更好的做法。但是, 时至今日, 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0年中国的人口普查准备工作中, 国家统计局面临着双重的压力, 既有数据使用者对人口数据的质疑, 由此导致的对官方人口统计数据的不信任; 也有在组织实施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最基本的条件无法保障的难题。这里我们邀请了3位专家和学者, 共同探讨这个难题。顾宝昌教授长期从事人口学的研究和教学, 特别擅长从浩瀚的统计数据中发现规律性的现象和问题; 王广州研究员对中国生育问题的研究和调查也是很有心得, 多次参与了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和普查工作; 崔红艳处长就是2010年人口普查方案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她参与过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 1987年、1995年、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宋月萍,张耀光
    2009, 33(6):  57-66. 
    摘要 ( )   PDF (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流动导致儿童健康照料关系中的主体与对象发生空间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照料方面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中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留守儿童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与其他农村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存在着"高患病率,高就诊率"的特征,存在"医疗服务替代日常护理、收费治疗替代家庭照料"的卫生服务过度使用现象;(2)不同的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留守儿童因与谁一起留守而拥有不同的健康照料和卫生服务利用机会,仅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其患病风险最高、就诊率最低,处于最为不利的境地。
    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区域间差异性与区域内不平衡性的聚类分析
    明艳
    2009, 33(6):  67-73. 
    摘要 ( )   PDF (1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预期寿命、妇幼保健、卫生服务资源、公共卫生四个不同方面开展分析,探讨健康水平的省际差异性和省内不均衡性。主要结论是:在预期寿命较高的地区,妇幼保健水平较好,卫生服务资源充足,问题主要集中在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不足和传染病的发病和致死水平上。预期寿命较低的地区面临的健康问题比较多元。这对于健康促进和干预的重点和切入点有所提示。文章还探讨了婚检率、健康检查率、病床利用率、传染病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
    郭星华,李飞
    2009, 33(6):  74-84.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对北京农民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经验个案发现: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在现实中不是同质线性和单一维度的,而是复杂、多维的,具有二重性的特征。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较、每年在京打工时间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等因素均对其二重性认同有显著影响。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
    彭彧华,沈莉,沃建中,向燕辉,李二霞,邹高祥,刘扬
    2009, 33(6):  85-93.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问卷对北京市1151名大学生进行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自编或改编的性行为、性知识和性态度问卷具有心理测量学所认可的信效度;(2)13.7%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无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性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大学生掌握的性知识非常贫乏,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知识与性行为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性知识中的性生活知识和避孕知识,性态度中的责任心、工具性、宽容性、愉悦性维度能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的性行为。因此,大学生的性行为、性态度和性知识各有其发展特点,性态度和性知识中的不同维度对性行为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机制及路径选择
    肖周燕,郭开军,尹德挺
    2009, 33(6):  94-101.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公共选择主体、利益相关者等因素,总结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机制,指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综合考虑管理体制改革成本的前提下,多个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约束条件进行选择并相互博弈,尤其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行为模式的改革。
    农民工返乡的经济学分析——以托达罗模型为视角
    盛亦男,孙猛
    2009, 33(6):  102-109. 
    摘要 ( )   PDF (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手段,针对当前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供给,城市实际工资和政策参数影响劳动力需求,金融危机作为外生变量影响劳动力供求平衡。最后,借鉴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