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29
    论文
    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2010, 34(5):  3-11.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研究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存在的失衡状况,提出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实施均衡城镇化战略,走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未来不仅要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也要重视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同时要引导劳动力和产业向中西部的回归与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导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
    2010, 34(5):  12-21.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对人口均衡的内涵和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口均衡具有复合体、辩证统一体、多元立体等特征;人口均衡理论实现了现代人口科学的重大突破,是构建人口发展的"引力中心",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中国人口发展相继经历了"生存型"、"增长型"、"发展型"均衡态;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城乡一体化"、"主体功能区"等战略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
    张翼
    2010, 34(5):  22-27.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要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均衡问题、人口内部结构的均衡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问题。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与人口密不可分,故短期内只有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均衡。对当前的中国人口来说,最重要的结构均衡问题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均衡,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人口内部不同人力资本结构的均衡,人口地区分布的结构均衡,人口的城乡结构均衡,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均衡。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
    王颖,佟健,蒋正华
    2010, 34(5):  28-34.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人口机会窗口,但人口机会窗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人口红利。与增加人口数量相比,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开发各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则是我国经济增长更有效、更持久、可持续的人口动力和源泉。一些学者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只有保持大量廉价劳动力才能保证发展,因此必须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政策建议,显然没有认清严峻的人口形势,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背离了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文章认为,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出发,不断完善人口政策是必须的,但这与人口红利无关。
    《公开信》与中国的计划生育
    《人口研究》编辑部
    2010, 34(5):  35-50.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绝对经济贫困的影响因素:一个定量和定性分析
    杨菊华,陈志光
    2010, 34(5):  51-67. 
    摘要 ( )   PDF (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定量和定性数据,探讨家庭变迁和公共福利不足背景下老年人自评的绝对经济贫困的发生率和发生概率。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形式和居住安排、子女的数量和性别、老人的工作史等因素都作用于自评的经济贫困;(2)公共福利的有无对老人经济贫困的影响尤大;(3)孤寡老人、有女无儿的老人、农村男性老人的自评经济状况低于其他老人。由于绝对经济贫困往往是其他类型贫困之源,老人生活来源的不足影响到他们客观和自评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心理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结合6省的深度访谈资料,文章提出了改善老年人经济福利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
    童玉芬
    2010, 34(5):  68-75.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然而关于劳动力非农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或者劳动力流动方面,同时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已有的对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历史变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估计,或者从不同来源统计中进行估算和汇总,实际上很难进行历史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动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念入手,利用同一来源的现有统计资料,通过简单计算,得到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农村非农转移的规模变化过程,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
    齐明珠
    2010, 34(5):  76-87. 
    摘要 ( )   PDF (8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采取人口预测、经济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对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6年后我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将发生反转,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2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1并假定一直保持不变,我国也将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低生育水平的巨大惯性对我国中长期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生育水平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短期促进就业,中长期促进人口、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政策。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迁移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2010, 34(5):  88-92.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有超过1亿的农业户口生活在城市,并实现了职业、地域转移,但没有实现身份的转换,农民工市民化任务艰巨。移民的社会融入、住房及子女就学、城市绿化、大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留守老人孩子等问题,在欧洲城市化过程中比较突出,我国应及早预防。虽然流动人口流向仍然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有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冲突,公共财政应承担供给责任。
    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路径
    吴帆
    2010, 34(5):  93-103.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以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为分析视角,根据个体行为模式理论分析框架,以我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34项公共政策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个体行为层次的结构,即认知或态度维度、情感维度、行为意向维度,来分析相关公共政策在个体层面上的体现、功能与效果,发现目前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公共政策基本涵盖个体行为层次的不同维度、初步形成个体行为改变引导机制,但存在影响程度不均衡、动力不足和途径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探索符合个体生育行为改变机理、促进出生性别比正常化的公共政策"帕累托改进"的路径,提出应该进一步将公共政策体系的基点从"控制导向"转变为"支持导向"。
    吉年生吉子?中国生肖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1949~2008年出生人口数
    马妍
    2010, 34(5):  104-112.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为选择特定生肖年份进行生育的现象似乎愈演愈烈,然而这种生肖偏好是否在我国客观存在?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充分利用1949~2008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并借鉴人口统计学中的年龄准确性检验指数来检验我国生肖偏好的存在性。结果显示,从全国宏观层面上,无论是单一年份、单一生肖还是十二生肖整体都不存在生肖偏好,出生人口规模的波动更多是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因此,破除生肖偏好的迷信,引导正确的生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