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7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1-29
    论文
    卷首语
    乔晓春
    1997, 21(1):  1-1. 
    摘要 ( )   PDF (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997年是《人口研究》杂志出版发行20周年。我情不自禁地把20年来的每期刊物浏览一遍。作为中国人口学的第一本学术刊物,这里面凝聚着创刊者的艰辛、办刊人的心血,以及人口学者的智慧和贡献;同时也反映了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研究的整个历程。1996—05—27,在《人口研究》发行第100期座谈会上,几位学者带来了自己精心保存的本刊创刊号杂志,当即请其他与会者在创刊号上签名。他们说:《人口研究》杂志对于我们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它是中国人口研究的历史。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收藏,永久地保存下去。回想起这样的场面,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份刊物办下去,也没有理由不把它办好。主观愿望的实现还需靠主观努力,但是主观努力有时又不得不受客观条件或社会环境的限制。我们没有大众刊物那种“趣味”且“诱人”的文章,也没有行政机构的权力及相应的措施;我们没有更多的办刊经验,也没有受过任何的编辑训练,更不具备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我们靠的只能是一种责任,对这一事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靠像您这样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关心人口科学发展的有识之士的支持。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龄化的正确选择
    邬沧萍
    1997, 21(1):  2-6. 
    摘要 ( )   PDF (2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未来各国人口严重老龄化并向高龄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功能将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以健康老龄化为前提;健康老龄化要升华为健康的老龄社会。健康的老龄社会应该是对老年人有所保障,发挥社会生产功能,保证社会成员(包括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和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等等。健康的老龄社会不是纯理想主义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目标。
    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朱国宏
    1997, 21(1):  7-12. 
    摘要 ( )   PDF (2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3700多万海外华人群体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长期持续的国际迁移历程分不开,特别是与近代大规模的国际迁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历史人口学的角度对1840—1949年间中国国际迁移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移民规模和流向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近代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历史场景。
    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
    李建新
    1997, 21(1):  13-20. 
    摘要 ( )   PDF (2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不同生育政策的假定条件出发,对我国未来人口进行了百年模拟预测,分析研究了不同生育政策的选择与未来人口趋势之间的关系。面对中国未来人口数量庞大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两难境地,主张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前提下,选择适度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的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药具收费政策的探讨
    高尔生,俞华,李戎,杨宜勇,杨娟
    1997, 21(1):  21-26.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的计划生育已实行20多年,所取得的成功应归功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我国现行计划生育项目的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这巨额的计划生育费用已对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了压力。为保证今后计划生育项目的成功,在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以国家财政支出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如个人付费、企业付费、社会安全保险、社会募积资金等)共同分担计划生育费用的财政政策已是势在必行。
    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探讨
    本刊编辑部
    1997, 21(1):  27-33.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背景 国际社会对于生育健康的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是西方国家提出的生育健康项目与传统的计划生育项目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夫妇的生育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明夫妇有权利和能够对避孕措施进行选择,而计划生育部门应保证夫妇能够得到各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在我国的实践已经开始,它展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方向。那么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在我国开展试点的状况与效果如何?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调整有何启示?本刊特组织此次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见解,共同探讨未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避孕选择与生育健康——湖南省农村妇女生育健康调查报告之一
    肖自力,李伯华
    1997, 21(1):  34-38.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引言 自7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中国育龄夫妇的避孕使用率及避孕方法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国家计生委1982、1988、1992年三次大规模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在全国水平上,有偶育龄妇女(1982,1988)或已婚育龄妇女(1992)的避孕率分别为70.9%、72.1%和83.5%,后者已达到世界高避孕率地区北欧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绝育法的比例由35.4%上升到53.5%,避孕环的比例由50.1%下降到40.1%,而采取“其它”方法(口服、注射及外用避孕药、避孕套、传统避孕法等)的比例由14.5%下降到6.4%。可以说,高避孕使用率及高绝育比例构成了现阶段中国育龄夫妇避孕状况的基本特征。
    湖北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分析
    何志华,赵玉梅
    1997, 21(1):  39-43.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湖北劳动力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城乡间“双向流动”已经形成,南下东进的“民工潮”一年高过一年,众多人才“东南飞”;大量从业人员从公有制单位流向非公有制单位;从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湖北传统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文章最后还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顺应未来劳动力流动的大趋势,将劳动力流动提高到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香港的中国大陆非法移民与非法入境者问题
    李若建
    1997, 21(1):  44-47.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50年代开始从中国大陆到香港非法移民与非法入境者,在困难时期、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两个非法移民高峰时期,几类特殊的非法入境者问题。通过香港的事例,指出要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来控制人口的非法流动;要解决人口非法流动,最根本的道路是缩小地区差距。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
    穆怀中
    1997, 21(1):  48-57. 
    摘要 ( )   PDF (25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本文从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提炼出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并对中外现有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具体测度,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发展策略和方法。
    利用留存率估计普查间人口预期寿命的方法
    黄荣清
    1997, 21(1):  58-62. 
    摘要 ( )   PDF (2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来估计我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这方面,目前国内外有些方法,本文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它们用于中国数据时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中国人口数据的情况是:在学龄前人口数报告有误,在学龄后人口数报告基本正确,但在婚育高峰年龄上年龄报告有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的做法是:先按两次普查的间隔时间进行年龄组合并。根据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求出学龄后两次普查对应同期群的留存率,通过与模式生命表相比较,用模式生命表中学龄前的存活率来估计我国学龄前存活率。由此作出两次普查间的生命表,并把它作为两次普查间的平均死亡水平,估计中国人口死亡的漏报程度,在此基础上,再估计上次普查和这一次普查时的死亡水平。
    中国欠发达地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综述
    庞丽华
    1997, 21(1):  63-64. 
    摘要 ( )   PDF (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国家计生委把工作重点放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和贫困地区,将工作重心向中西部倾斜的部署,响应中央提出的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要求,中国人口学会、陕西省计生委、陕西省人口学会于1996—09—05~09在陕西省汉中市联合召开了“中国欠发达地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得到了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同志的极大关注。1995—11,彭主任亲赴汉中视察工作,开展调研,充分肯定了汉中经验,并对会议筹备中专家、学者的调研活动作了重要指示。1996—04,来自全国几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3位人口专家学者在汉中市的10个区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与汉中市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一起为会议的召开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地处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的汉中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自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由于卓有成效地工作,从1976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0‰以下,近几年来人口自增率进一步降低到7‰左右,“八五”期间,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8%以上。汉中市通过成功地控制生育,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
    浅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和对策
    潘锌
    1997, 21(1):  65-66.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从江县是贵州省最边远的县份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最近,笔者对该县1993—1995年出生性别比状况、成因作了分析。 1 从江县出生性别比状况 从江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有苗、侗、壮、瑶、水、汉等兄弟民族,由于各民族生育观念、生育意向、生育行为不同,所以从江县的出生性别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3年的出生总计性别比分别是129.6、127.1和112.4,比国际公认的出生性别比生物学范畴106左右,分别高23.6个百分点、21.1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本文出生性别比偏离是显而易见的。
    一部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评价西方人口思想的佳作
    查瑞传
    1997, 21(1):  66-66. 
    摘要 ( )   PDF (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倪跃峰先生积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成果撰写的一部佳作。是一部从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人口思想的学术专著。从《纲要》的内容可以看到作者在学术上敢于排除极“左”思想干扰,勇于探索真理的作风。 《纲要》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和纠正了以往极“左”思想的消极影响,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西方人口思想。《纲要》把西方人口思想各主要学派和著名思想家的人口思想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既合乎逻辑、又具独到见解的结论。第二,与大多数同类著作相比较,《纲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对西方人口思想展开了评论与分析。它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经济思想,而且还涵盖了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物学和宗教学等各 个方面人口思想的介绍与评论。《纲要》以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为宏观背景,更全面地展示和论述了西方人口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历史影响。第三,《纲要》对西方人口思想的论述和分析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发展。这些特征使《纲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情报工作
    叶东安,陈功
    1997, 21(1):  67-6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长期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效率的运行机制和特有的工作方式。人口情报工作产生于这一时期,适应国情需要并主要为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今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时,人口情报工作也相应改变其工作机制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建立一个更加完备协调的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节下,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人口情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口情报虽然一般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科研部门、生产部门对情报的吸收利用却能促进物质财富更快地增长。 1 搞好人口情报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首先应该对情报市场和情报用户进行研究,使人口情报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人口情报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价值。从人口情报工作服务的对象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 1.1 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人口情报必须为解决宏观的人口问题服务
    企业离岗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李成元,熊国磉
    1997, 21(1):  69-70.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 问题的提出 这里,企业离岗育龄人员,是指国营和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中主动或被动、临时或长期脱离该企业劳动岗位的育龄人员。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内地不少国营和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经营效益明显呈下降趋势。与此相伴的是,企业中许多育龄人员纷纷脱离原劳动岗位,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带来新的难题。本文以湖北省荆沙市企业离岗育龄人员的有关情况调查资料为依据,初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决策层在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对其产生的后果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2 资料的取得及其基本情况 荆沙市是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的一个中等城市。为了分析全市企业离岗育龄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现状,我们在难以全面清查和统计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一是随机抽查了10个中小型企业(其中国营企
    农民在计划生育问题上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李俊国
    1997, 21(1):  71-72.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为什么这样难,笔者经过一段抓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农民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是造成这项工作难度大的重要原因。农民的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宗接代心理。由于封建宗族思想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思想深处始终认为:只有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续“香火”;而女孩迟早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人。没有男孩,女孩再多仍然是“孤老”,是“断了香火”。有的农户因为没有生男孩,会受到婆母、妯娌和邻居的欺侮和奚落,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生子传宗接代心理,重男轻女意识,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大阻力,农民的很多思想顾虑都与这种思想意识有关。解放后,由于新《婚姻法》和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这种封建宗族思想和旧的生育观念有所冲击。但近年来,由于农村一些地方又兴
    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不孕前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康佩坤,项丽红
    1997, 21(1):  73-75.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和发展孕前管理的成果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孕前管理工作中,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 1 孕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1 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孕前管理加大了难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增多,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流动人口的比重,加之城市的老区改造,又造成了大量动迁户的产生,庞大的流动大军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对人口控制中的孕前管理工作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从我区现状看,常住人口215892人、流动人口92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国外新动态
    1997, 21(1):  76-77.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发展中国家寻求增进生育健康的新途径 在生育健康概念和内容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之时,1996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对其作了说明,并对发展中国家生育健康服务的现状和未来作了简要分析。今天,生育健康已远远超出了计划生育概念。生育健康的内容应该包括:提供计划生育信息和服务(包含提供建议和诊断及定期复查);产前、产中、产后照料,为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安排治疗;防止流产的发生,以及流产后进行妥善安排;对生殖道感染(包括性传播疾病STD_s),以及影响全身的传染病的防治;预防艾滋病;对不育症的防治;对妇女泌尿系统、子宫系统传染病、子宫癌、乳腺癌等等做定期检查;积极抑制女性先天残疾等不利因素的发生。自开罗人发大会(ICPD)以来,不断扩大生育健康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成员国承诺到2015年生育健康服务将普及到所有可能的个人。然而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尚有6亿人的住
    现代社会中的离婚问题:成因与影响
    李迎生
    1997, 21(1):  78-78.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给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离婚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趋向上升。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社会由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抚育功能、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外移、淡化或社会化,夫妇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随之削弱,从而导致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传统纽带愈益松弛乃至消失。 第二,现代社会成员社会流动性强,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宽,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但同时也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1)现代社会不同地区、职业乃至不同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的增加,使人们接触面扩大,在婚姻家庭关系上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增多;现代社会阶层体系日益开放,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上升,这种变化同时伴随着个人身份、地位、声望的升降,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难以维系而要作出相应的调整。(2)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