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29
    论文
    1982~2010年期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研究——基于出生人口队列的分析
    胡耀岭; 原新
    2013, 37(1):  3-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崔红艳; 徐岚; 李睿
    2013, 37(1):  10-2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以及对以往人口变动分析校正
    王金营; 戈艳霞
    2013, 37(1):  22-3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采用年龄移算方法进行队列对比对2010年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的漏报或者重报进行了评估,发现:在0~9岁人口按1990年普查漏报率为底线的情况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合计误差率为1.30%。采用布拉斯逻辑特生命表系统对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做出测度,2010年低龄人口的死亡漏报非常严重,漏报率超过60%,男性婴幼儿漏报更为严重;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平均在5%以上,不分年龄达到20%。出生漏报和育龄妇女重报带来生育水平的失真,经过漏报回填,2010年生育水平应该在1.52以上。由此显示,在运用2010年普查数据时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中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检验: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的应用
    巫锡炜; 甘雪芹
    2013, 37(1):  34-4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惠普尔指数对尾数0和5不加区分的不足,人口学家发展出了尾数别与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因充分考虑到0~9各尾数的偏好或回避,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测量。文章将其应用于对新疆和全国近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针对新疆所做分析表明,"三普"到"五普"之间,人口在尾数为0和5的年龄上存在堆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堆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全国的分析表明,近四次普查并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堆积,年龄数据质量较好,但年龄申报仍存在一定的尾数指向性,表现为偏好尾数7而回避尾数9。总体而言,该指数对于检验中国人口年龄数据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以对年龄申报中的尾数偏好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和比较。
    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
    陶涛; 张现苓
    2013, 37(1):  42-5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质量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前的重要步骤,而登记人数的准确性是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对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比较多次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回推结果以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六普数据在中老年组数据质量较高,与四普、五普数据相比,同批人人口规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六普数据在低龄组依然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在青年组人口中,六普数据16~21岁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00年普查及其他来源数据中的同批人规模出现异常增多。与五普数据及户籍统计数据相比,六普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人以上,且可能主要是流动人口女性重报。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年龄误报与分析
    靳永爱; 赵梦晗
    2013, 37(1):  54-6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年龄误报对各项人口指标的把握和判断有很大影响,在利用普查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对年龄数据质量的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的年龄数据申报质量较高,但部分特殊年龄(如20岁)可能存在多报和堆积;广东、广西、海南和新疆4个省份100岁及以上高龄组老年人可能存在年龄高报和死亡后未销户问题;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存在较严重的年龄误报问题;一些省份的汉族也有年龄堆积;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傣族、回族、哈萨克族和黎族年龄堆积明显。比较第六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年龄申报质量在提高。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王志宝; 孙铁山; 李国平
    2013, 37(1):  66-77.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普查数据质量与调查方法——关于将身份证号码纳入普查问卷的探讨
    翟振武; 张浣珺
    2013, 37(1):  78-8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通过对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式的对比,分析人口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重复问题与调查方法之间的联系,认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地登记原则使得大量流动人口被漏登,改进后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见人就登"原则则导致了重复登记状况的出现。针对六普存在的重报现象,文章针对用来排除重复数据的识别码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分析我国身份证号码的天然优势,参考国际上对身份证号码及其类似号码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身份证号码纳入以后的人口普查问卷。这一方面可以把身份证号码作为简单、易登记的识别码,从根本上解决重报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比对身份证号码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漏报问题,从而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
    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茅倬彦; 罗昊
    2013, 37(1):  84-9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的2007年基线和2010年跟踪数据中符合生育二胎政策妇女的分析,从社会心理学入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重新架构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理论框架,从微观视角来研究当政策赋予人们生育二胎权利时,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妇女中,四成妇女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六成妇女的生育意愿等于生育行为,尚没有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生育行为。当的确面临是否生育二胎的选择时,妇女会进行理性考虑,生育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都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生育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生育意愿的重要推动力。
    日本户籍制度与居民基本台账制度及其对完善我国户籍制度的启示
    肖海英
    2013, 37(1):  94-10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原因,户籍制度并不是所有国家掌握人口情况、有效实施社会管理的唯一模式,而日本是实行户籍制度模式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户籍登记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实施的模式与我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因此,对日本户籍制度作一深入、全面了解,并与中国户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对日本相关法律文献分析研究基础上,对包括户籍制度和居民基本台账制度的日本户籍体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通过与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比较,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践,对我国实行户籍制度的合理性、户籍体系的构建、户籍编制单位、户籍登记事项的确定、违反户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统筹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郝福庆; 陈磊; 龚桢梽
    2013, 37(1):  104-11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向和流动性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定挑战。文章借鉴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推拉模型的相关理论,对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论证,提出可针对不同人群,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原籍吸附、就近消化、落户沉淀、稳定居住"的路径,使其总量平稳递减、流向合理有序、服务可及均等、社会融合顺畅。最后,从构建框架、完善制度、均等服务、建立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畅通从迁徙到落户通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融入等对策建议。
    《人口研究》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启用
    《人口研究》编辑部
    2013, 37(1):  114-114 .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为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办公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作者,自2012年12月26日起,我刊启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1)使用方法作者使用该系统投稿时请先进行注册。注册后以作者身份登录,按照页面上给出的提示进行投稿。审稿专家凭指定用户名及密码登陆系统进行审稿,并将审稿意见填写完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