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29
    论文
    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辜胜阻,刘江日
    2012, 36(6):  3-1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贡献。当前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土地红利"和廉价"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红利"不仅容易导致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生活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文章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两种偏向,认为城镇化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发展型”或“政策型”生育率下降?——基于翼城“农村二孩”试点的分析
    韦艳,张力
    2012, 36(6):  13-2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生育率在过去30年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围绕下降的主要动因及其政策涵义的争论热烈。文章以"农村二孩"试点之一的翼城为案例,重新梳理和检视了在已有研究中较为忽视的翼城试点出台的背景和政策实施细则,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翼城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影响。与已有研究对翼城试点的认识不同,政策文献回顾表明:"农村二孩"生育政策只是在初婚时间、生育子女数和生育间隔方面做出一些技术性"调整"以缓解国情与民情的矛盾,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初衷。多维度数据分析交叉印证了在实施限制性的生育政策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变量不能解释生育率的下降,翼城现有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更多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是政策促成的外生性转变,而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低生育意愿的内生性转变。
    退休年龄调整:为何如此纠结?
    姚远,原新,史佳颖,谭琳,杨慧,姜向群
    2012, 36(6):  27-4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退休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虽然有研究表明,我国自古就有"官员致仕"的做法,但作为一种规范性制度,其形成还应是工业化以后的事情。退休制度建立以后,各国均将其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依据各自的国情,各国政府在退休年龄、退休金水平以及领取退休金条件等方面均做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完善。
    城市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证研究
    宋健,白之羽
    2012, 36(6):  46-5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是现代人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一份职业一般在青年时期开始,而按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会经历不同阶段,工作从不稳定趋于相对稳定。文章利用2009年全国四城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20~34岁青年职业稳定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变动已经成为当今青年的普遍现象,多数青年都至少更换过1次工作,职业变动次数的均值为3次;职业地位和工作年限对于职业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显著影响:从事高端职业者其职业稳定性更强;职业稳定性随工作年限呈现U型非线性变化,证明职业稳定性的拐点恰恰发生在青年时期,总体上20~34岁的青年正处于从职业不稳定向职业稳定过渡阶段。
    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对农民进城务工意愿的影响
    孙旦
    2012, 36(6):  57-7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提出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是导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力。首先,当适婚年龄段青年男女比例失衡时,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会成为一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未婚男青年将会在婚姻市场中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自己在追求配偶过程中的竞争力,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一个合理途径。再者,男孩的父母会通过对当地青少年男女比例的观察来调整他们对儿子将来择偶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竞争压力的预期,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过外出务工积累财富来提高其儿子将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性别比失衡将通过对未婚男青年及男孩父母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其他人群进城务工的意愿,如单身女性或是女孩的父母,从而导致全体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比率的增长。
    青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选择的影响因素与测度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调查
    杜本峰,苗锋
    2012, 36(6):  71-8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探讨和研究青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为认识和分析青年流动人口就医问题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提高我国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完善我国青年流动人口异地就医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故此,根据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原理,应用就医地点对就医者的效用满足函数,构建基于效用最大化的青年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评估模型,从就医机构选择的预测概率、离散变化和Odds Ratios等角度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影响大小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结论显示: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特质人口学因素、经济支持因素和生理因素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就医流向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对不同就医方式选择的影响大小不尽相同,教育程度和在业状况对就医流向的影响最大,并根据影响因素程度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马红旗,陈仲常
    2012, 36(6):  87-9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虽然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但其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劳动力要素的省际流动与省内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别,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全部流动人口及省内流动人口特征的考察,而对省际流动人口的考察并不多见。文章基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与梳理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以此为研究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的趋势,省际流动人口的区域性差别、流动性目的、流动期限、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构成等。文章还讨论了这些特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意义。
    养儿防老和母以子贵:是儿子还是儿女双全?
    尹银
    2012, 36(6):  100-10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等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稳定低生育水平至关重要。使用200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性别对老年父亲、母亲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婚姻满意度)、家庭地位(包括经济决策权和自我决策权)的影响发现,儿子的作用大大下降,儿女双全除了增加老年父亲的婚姻满意度以外,并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儿未必能防老;生育儿子或儿女双全并没有提高老年母亲的家庭地位,甚至有儿子的老年母亲的经济决策权还更低;老年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因素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地位。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等传统生育文化影响逐渐减弱,这对中国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人口研究》2012年总目录
    2012, 36(6):  110-11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