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29
    论文
    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
    李建民
    2015, 39(1):  3.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入本世纪1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和人口双双进入了“新常态”。这两个新常态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和步伐。人口变量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个要素市场,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供给与需求的长期均衡。因此,人口新常态不仅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条件。文章在明确我国人口新常态的性质及其5 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新常态下的人口与经济关系结构入手,分析人口新常态对新常态经济影响的具体路径,探讨人口新常态各种可能的经济后果及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选择性的分析
    周皓
    2015, 39(1):  14.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借助反事实因果推论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以克服传统人口统计学的弱点,使用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作为生育水平指标,尝试讨论流动人口的选择性对估计其生育水平的影响作用; 并在控制选择性后,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差异,以期为深入讨论人口流迁与生育的因果关系提供基础。Heckman 二阶段模型表明,观测到的流动与非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差异由于选择性而存在偏差。三种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到一致
    结果: 剔除人口流动的选择性后,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人口; 且两者的差异大部分可以被选择性所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口流动有助于降低生育水平。
    城镇职工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差距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黄乾,周兴
    2015, 39(1):  29. 
    摘要 ( )   PDF (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设计一个收入差距跨期动态分解法,采用非条件分位数估计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 数据研究了1989 ~ 2009 年间城镇职工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差距的演变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1989 ~ 2009 年期间两者收入差距显著扩大,但在不同分位数上两者收入差距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此期间歧视对两者收入差距的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贡献持续增大,教育水平的贡献在收入分布低端趋于上升,而在收入分布中高端趋于缩小。20 世纪90 年代两者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原因是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歧视的加剧,而2000 年以来两者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加剧。降低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消除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是未来降低两者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
    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
    封婷,郑真真
    2015, 39(1):  50. 
    摘要 ( )   PDF (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当前中国家庭养老的可行性和困难群体分布特征,文章从老年人家庭整体出发考察养老能力,从老年人的养老负担和老年家庭整体的承载力相对应的角度出发,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在经济、人力、潜在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关指标,并汇总形成分指数和总指数,尝试通过不同群体指数或分指数得分的对比,识别出依靠家庭养老相对困难的群体。研究应用CLHLS 调查数据,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分布的群体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女
    性、东中部的老年人成为家庭养老能力相对于负担最为不足的群体,养老弱势群体表现出养老能力在各方面均相对不足、积贫积弱和随老化负担变重且家庭承载力弱化从而困难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特点。
    我国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研究
    钟水映,赵雨,任静儒
    2015, 39(1):  63.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即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文章从此内涵出发,构造了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的测度指标,并量化描述了我国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考察了此现象在我国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形成原因。结果显示: 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的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发生本质改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的严重程度由“不严重”变为“严重”,并有向“极其严重”变化的趋势; 流动人口数量剧增、年龄选择性以及大量向发达地区集中是我国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
    世界各地区人口长寿水平的测量和比较分析
    林宝
    2015, 39(1):  74.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长寿水平的测量和比较是区域人口长寿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而选择合适的代表性指标和方法则是进行测量和比较的关键。文章从年龄结构、死亡人口、生命表三个角度梳理了测量人口长寿水平的指标,并对区域人口长寿水平比较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进而比较了世界各地区的人口长寿水平。分析发现,人口年龄结构角度的代表性指标是百岁人口比例、80 + /60 +、100 + /90 + ,死亡人口角度的代表性指标是90 + 死亡人口比例和平均死亡年龄,生命表角度的代表性指标可以选择0 岁平均预期寿命和80 岁平均预期余寿。利用这些指标可以构建不同角度的综合指数和多角度综合指数,实现对不同国家人口长寿水平的比较。综合比较发现日本、法国、瑞士等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
    人口集聚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
    陈心颖
    2015, 39(1):  85.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合理解释人口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究竟几何。根据2000 ~ 2012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考察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人口聚集度的上升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但表现出地区差异: 人口聚集对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东、中、西部递减态势; 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印证了“威廉姆森假说”。文章政策涵义明显: 实施分类指导的人口政策,对于处于“倒U”形不同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提升教育水平和吸引人才,以改善同质低端劳动力过度聚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损失。
    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生存状况研究
    何欣,吴蕾
    2015, 39(1):  96.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聚焦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以SAFE 模型为分析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21 名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进行面对面、半结构的深度访谈,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影响其生存发展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工伤、残障与户籍的叠加效应致使这一群体处于极端弱势地位,返乡是其迫不得已的生存策略。医疗康复资源严重不足、社会连接及支持系统的脆弱与单一、以及单纯自我依赖的经济保障构成了影响其生存发展的三大风险性因素。返乡工伤致残群体处于极端弱势地位且带有强烈的隐蔽性,而提供基本的、整合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相关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注重个案管理的制度设计是有益的政策方向。
    横断历史元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人口学应用
    侯佳伟,辛自强,黄四林,张梅,窦东徽
    2015, 39(1):  104.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横断历史元分析(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定量文献研究方法,它把多项相互独立、但具有共同目标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连贯,进而考察研究变量随年代变化的趋势。横断历史元分析可以把海量调查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简洁明了地展现出来,还能够弥补缺乏跟踪调查的纵向研究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得研究结论的因果关系更具说服力,减少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争议。此外,与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相比较,它的成本相对较低,有效节省物力、人力和财力。在人口学领域推广应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有助于把不同时间发表的若干针对同一问题且方法相同的研究,置于宏观视野下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归纳出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