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9
    论文
    中国的生育革命
    李建民
    2009, 33(1):  1-9.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从生育革命的动力机制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生育革命动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并根据主导动力机制的不同类型把生育革命划为三个阶段:死亡率转变驱动阶段、生育意愿转变驱动阶段、生育成本约束驱动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生育革命虽然有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进,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仍是这场革命的深层动因。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生育率下降更是体现了生育革命的本质。文章认为,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已经完成,开始进入以成本约束驱动为主导的低生育率阶段。
    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
    王广州
    2009, 33(1):  10-16.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总量规模持续迅速增加。本文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独生子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认为,目前我国0~18岁独生子女总量在1.1亿人左右,且2020年前保持在1.1~1.2亿人之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1.3亿人左右,预计2020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达到1.5人左右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杨菊华
    2009, 33(1):  17-29.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以成年乡-城流动人口为切入点,界定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概念,构建了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五种融入类型。文章认为,概念"融入"比"融合"更适于形容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及结果;社会融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隔离是新移民难以避免的遭遇。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因次人群而异,但经济整合通常发生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从隔离、选择性融入到融合是多方面、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春运与流动人口
    段成荣,朱宝树,崔传义,陈友华
    2009, 33(1):  30-45.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又来临了。近期,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部署了2009年全国春运工作,据估计,今年春运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23.2亿人次,比2008年春运增长3.5%。自1989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后,春运都会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最广泛的热烈讨论,虽历经20年,仍未见衰减之兆。值此春运大潮再起之际,本刊特别邀请三位长期关注人口流动和春运问题的专家,就春运问题展开讨论。春运高峰与流动人口大潮被国外媒体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如史诗一般的人口迁徙”的中国春运,是中国特有的流动人口现象在春节这个特定时段的极化显现。春运所折射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春节时段和运输领域,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钟摆现象”的解释
    李明桥,傅十和,王厚俊
    2009, 33(1):  46-54.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先进城务工,后返乡务农(务工)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西方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存在"钟摆现象",因此所建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并没有涉及该问题。然而,国内学者大多是借用西方劳动力转移理论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对该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农户进城务工净收益及其储蓄现值模型、在乡务农(务工)净收益及其储蓄现值模型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钟摆现象"。
    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
    侯佳伟
    2009, 33(1):  55-61.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人口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已经相对提高了很多,71.9%的家庭户已经全部成员入京。2000年进入家庭化的鼎盛期,人们不再单身外出,或是举家同迁,或是接亲属入京。流动人口外出后平均约三年可接来一批亲属。随着时间的推进,流动人口家庭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受教育程度越高,一次性迁入的可能性越小,但是接第二批、第三批可能性增大,它们的间隔时间缩短。此外,第一批"当家人"的来京时年龄及其家庭规模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多重分割视角下外来人口就业与收入歧视分析
    原新,韩靓
    2009, 33(1):  62-71.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以2008年四大城市劳动力调查问卷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农民工、外来市民和本地市民三个群体就业岗位获得和工资差异,并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歧视程度进行了判断。得出结论:与本地市民和外来市民相比,农民工在就业岗位获得和工资决定上均受到歧视;与本地市民相比,外来市民就业岗位获得受到歧视,工资决定并没有受到歧视。
    非自愿移民经济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三峡库区与丹江口库区移民比较研究
    石智雷,杨云彦
    2009, 33(1):  72-80. 
    摘要 ( )   PDF (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丹江口库区3145户和巴东三峡库区416户居民的抽样调查,文章重点研究了不同年代搬迁的移民当前的经济恢复状况,并对影响移民经济恢复的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移民搬迁后的经济水平,经过10年或者近30年的恢复,与未搬迁的当地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研究还表明,移民家庭的经济恢复受到家庭因素和户主个人因素特征的影响,但是家庭因素和户主的个人因素对丹江口库区和三峡库区移民家庭经济恢复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家庭劳动力总数、家人中有无自办企业和耕地质量这三个家庭因素对两地的移民家庭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越多,家人中有自办企业且 家庭耕地质量越好的移民户,其家庭经济恢复状况越好。
    “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
    刘元春,孙立
    2009, 33(1):  81-90.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界关于人口红利的讨论已经若干年,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对人口红利及人口负债1的看法。但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刘元春和孙立认为:倍受国内学者关注的"人口红利说"存在四大误区,即人口机会窗口等同于人口红利、理论抚养比等同于实际抚养比、经济增长等同于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等同于劳动力短缺,对人们的认识与有关决策产生了误导。我们选择刊发他们的文章,旨在通过讨论,进一步促进对"人口红利"的全面认识。
    亚洲女性缺失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
    韦艳,李树茁,杨雪燕
    2009, 33(1):  91-103.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主要利用4个亚洲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巴基斯坦)专项抽样调查、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报告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性别比失衡的态势、原因及后果,评述针对性别失衡所采取的直接治理措施、文化制度改变的努力,以及改善女孩生存环境和提高妇女地位的行动与公共治理,从这些国际公共治理措施中提炼出经验和模式,进而对中国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干预策略。
    2008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陆杰华,肖周燕,薛伟玲
    2009, 33(1):  104-112.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是人口学界值得回味的一年,人口研究也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一些研究选题及内容更加贴近牵动人心的大事。当然,2008年并没有忽视原有人口学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分析。总体而言,人口学研究仍然集中在人口流迁、人口与经济、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老龄问题、生育、人口统计等领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尽管近几年来人口学研究重点领域没有根本变化,但2008年受宏观形势的影响,诸如劳动就业、人口流迁等领域的文献格外引人注目。1人口流迁领域研究人口流迁问题前几年就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分别从人口流迁现状、原因、效应及相关的农民工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与往年不同的是,2008年的研究视角不再仅停留在现状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