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09-29
    论文
    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
    2004, 28(5):  2-11.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转变是挑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生命周期和代际更替之间的相互叠加,通过劳动供给、储蓄和科技进步等渠道对长期经济增长施加影响。本文分析表明,人口转变使得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并一直持续到2015年前后。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冲击,中国需要通过扩大就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三条途径来充分挖掘未来潜在的人口红利,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刘传江,周玲
    2004, 28(5):  12-18.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其边缘性地位使他们在生活的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和矛盾日益凸现,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显得十分必要。农民工的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才能促使农民工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
    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
    梁秋生
    2004, 28(5):  19-26.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京、津、沪三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0.67、0.88和0.68的超低水平。分析表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无户籍“漂泊“人口的增加是造成大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超低水平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总和生育率指标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既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真实的时期生育率水平,也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实际的终身生育水平。
    综合改革:且将来路看前程
    杨文庄,王国强,穆光宗,李淑华,段成荣,赵九祥
    2004, 28(5):  27-40.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依法管理、村 (居 )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型工作机制,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绝对是个很热的话题。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另一方面就业人口、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日益显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提醒全社会对新世纪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中国1990~2000年乡-城人口转移年龄模式及其变迁
    王金营
    2004, 28(5):  41-47. 
    摘要 ( )   PDF (5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人口年龄移算方法,利用1 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年龄别数据,估计得到1990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人口乡-城转移的年龄模式。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能够较准确的估计得到两次人口普查间人口转移的年龄分布和模式,估计结果反映了一般的人口迁移规律。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21世纪90年代人口乡-城转移年龄模式的变迁。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
    原新
    2004, 28(5):  48-54.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逐年递增,其家庭养老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年龄、人口和支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以往的许多相关研究过分地夸大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供养的严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生子女是可以胜任老年人照顾的;独生子女家庭是被简化到极至的高风险家庭结构,要对“空巢”家庭给予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赡养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靳小怡,李树茁,费尔德曼
    2004, 28(5):  55-63.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安徽省出生性别比问题分析
    陈兆钧
    2004, 28(5):  64-68. 
    摘要 ( )   PDF (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安徽省性别比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减少数量的生育观念超前,‘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念转变滞后,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主观因素”的主要观点。剖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对性别比的影响。提出了制定人口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物质奖励和政策推动的激励机制,着眼于营造崇尚女性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最终实现政府愿望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类生育的自然需求相一致、人与社会和自然协调和谐的小康社会。
    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
    姜向群,陈艳
    2004, 28(5):  69-74.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老年型社会的到来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相应的老年人口负担加重,劳动力资源也必然减少,为此必须推迟退休年龄,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这些理由提出推迟退休年龄有失偏颇,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全面推迟退休年龄还不合时宜。
    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
    马焱
    2004, 28(5):  75-79. 
    摘要 ( )   PDF (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增高的反常现象,已引起政府、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研究也与日俱增,但遗憾的是,许多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恰恰忽视了性别平等的视角。本文即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实质、危害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相应对策。
    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米国庆
    2004, 28(5):  80-84. 
    摘要 ( )   PDF (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从管理到服务诸多方面都得到迅速地发展,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随着公民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如何不断满足人们对避孕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如何应对生殖健康、市场经济、法制化、群众要求等新时期计划生育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男性避孕方法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
    周云
    2004, 28(5):  85-91.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男性避孕方法之一的避孕套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使用率始终在5%左右。艾滋病和性别在中国已呈上升发展趋势,在人群中宣传和促进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避孕防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检索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和分析了避孕套在我国的出现、宣传和推广使用的过程。发现这一方法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推广这种方法的人群在扩大、倡导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法律法规的引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与协作对宣传使用这种方法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部专家考察评估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雅玲
    2004, 28(5):  91-91.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9月11~12日,教育部领导和评估专家组对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进行了考察和评估。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规定,每 3年对基地进行一次工作评估。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本着“以评促建”的宗旨,积极准备迎接教育部的评估。中心按照基地设立之初设立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总结了3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认真准备了各种文字材料,努力改进和完善工作设施,召开多次工作会议,进行了反复的自检。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
    刘鸿雁,汝小美,丁峰
    2004, 28(5):  92-96.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但获得相关服务少,其避孕失败率高;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