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11-29
    论文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
    刘家强
    2002, 26(6):  1-6.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提出应该重视和研究人口问题,面对 2 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其对人口科学和人口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人口总量控制与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政策、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就业等八方面的问题,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提出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人力资本投资:应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关于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思考
    何景熙
    2002, 26(6):  7-13.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
    李建新
    2002, 26(6):  14-19.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人口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解决人口问题之道历来有三种立场和观点。三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产生了三种解决人口问题之道 ,这就是西方学者总结的“减少刀叉派”(即马尔萨斯主义主张)、“增大馅饼派”(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和“制度改进派”(结构主义主张)。本文检视和回顾了2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之道,指出在新形势下,“三派”合一是认识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羞答答的玫瑰如何开?——关于青少年的性教育
    本刊编辑部,潘绥铭,刘丽青,楼超华,李婕
    2002, 26(6):  20-28.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 景 2002年9月1日,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北京首部涉及性、怀孕、性道德等内容的中学生性教育教材《性健康导向》,摆在了海淀区百所中学孩子们的面前。这是通过学校教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育一直是青少年教育中的难题。一方面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成熟期的提前,如我国青少年近5 0年来性成熟年龄已平均提前了两岁,每年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全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达3亿以上;另一方面是平均结婚年龄的推迟、社会对待性的日益开放的态度,以及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
    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
    穆光宗
    2002, 26(6):  29-37.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老龄化有三大挑战,而衡量寿命质量则有四个尺度。在对待老年的态度和有关老年的文化上,我国存在着两大误区。从倡导健康老龄化到提倡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的重大变革。本文提出了“老年发展”理论假说。“老年发展”是指通过积极老龄化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增强老年资本的存量,进而降低老龄化的各种风险和冲击。老年资本包括了健康资本、经济资本、网络资本和知能资本。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是应予关注的四个方面。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及运作思路
    王平权
    2002, 26(6):  38-41. 
    摘要 ( )   PDF (6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农村人口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将庞大的农村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分解成三个板块,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农民合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带动“纯农户养老保障制度”的尽快起步。
    关于广州市对外来人口实行IC智能卡管理的个案调查
    谢水明,曾志柏
    2002, 26(6):  42-46.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市对外来人口实行IC智能卡管理,跟原来的纸质暂住证管理制度相比,IC卡管理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它实现了管理功能和管理形式上的创新。不可否认,广州市IC卡管理施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便民功能欠缺、适用范围有限、权益内容片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重构
    朱宝树
    2002, 26(6):  47-54. 
    摘要 ( )   PDF (18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主要呈现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人口扩散-集聚流高强度辐合于近郊地带等特点;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重构过程。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浦东新区街镇社区人口的社会重构现象作了多侧面的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研究——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案例
    段成荣,谭砢
    2002, 26(6):  55-62.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具有经济和文化两大职能。经济职能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文化职能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但是,过去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更多地被视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生产基地,人们很少关注城市生活设施的建设。在很长时期内,在城市规划工作中,“重生产、轻生活”成为一种基本定势。近年来,忽视生活的情况已经得到了相当重视和初步扭转。但是,这种重视的重点往往集中在生活的物质层面上,比如,道路越修越宽,商业大厦越来越气派,办公大楼越来越漂亮,城市居民住房面积越来越大。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的经验
    李通屏
    2002, 26(6):  63-68.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视角,解析战后50多年来日本经济增长的演变。通过两者的相关分析发现,1956~1973年期间,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是一种抵消作用,1990年以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是一种刺激作用。以1956~2000年为考察期,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研究还发现,两者的相关程度随考察期的延长而提高,短期低而长期高。人口增长尽管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对低生育率的日本来讲,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必须容忍人口增长。
    人口转变论的进一步思考
    王岸柳
    2002, 26(6):  69-73.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个体与国家对人口再生产的双重价值取向入手,探讨人口转变的历史本质及其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归纳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模式。指出一定生产方式下个体对生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人口转变的关键,国家价值取向支配下的生育政策是实现人口转变的手段,但它与人口转变的本质是分离的。提出仅有统计指标是不够的,可结合现代化标准来衡量人口转变的完成。
    试论我国计划生育的人文关怀
    夏海勇
    2002, 26(6):  74-76. 
    摘要 ( )   PDF (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中,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转变以生育指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方针,努力实践和体现计划生育的人文关怀,从计划生育管理的实际出发,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面向人、重视人,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是继续推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进一步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率水平的重要保证。
    与时俱进的迁移度量评段成荣博士著《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
    林富德
    2002, 26(6):  77-77.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关于人口资料的搜集分析,重中之重都放在人口的自然变动,这是和30多年来人口统计和研究为“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服务相联系的。但从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体制改革以来,被称之谓“流动人口”的人口迁移,正以波澜壮阔、不可逆转的势头冲击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它对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发展,对全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以至人口发展的前景,人口零增长的实现都将起积极、深远的影响。本书作者从1996年起热衷于“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1998年初编著《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
    《人口研究》2002年总目录
    2002, 26(6):  78-8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