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9
    论文
    加强战略研究 迎接新时代人口发展挑战
    贺丹
    2018, 42(2):  3-6.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握人口新动态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翟振武,邹华康
    2018, 42(2):  7-10.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破解人口数据难题 构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础数据新平台
    张许颖
    2018, 42(2):  11-14.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基于意愿和行为两种路径的观察
    宋 健,秦婷婷,宋浩铭
    2018, 42(2):  15-28.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 2016 年全国调查数据通过观察意愿意愿以及行为意愿两种路径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初婚女性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对城市初婚女性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存在同向关系且与女性意愿孩子数量无关公婆的代际影响只作用于一孩兄弟姊妹性别结构对城市初婚
    女性的性别偏好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另外儿女双全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女性相比较独生女更可能具有男孩偏好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以一孩无偏好二孩双偏好为主流意愿的城市女性中仍存在着男孩偏好的空间原生家庭父母性别偏好及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现有子女性别结构以及根据出生性
    别比指标30 多年来的变化态势分类以及现居住地省份对女性性别偏好的重要影响
    基于改进的Lee-carter 模型的二孩生育间隔研究
    黄匡时,刘鸿雁
    2018, 42(2):  29-38. 
    摘要 ( )   PDF (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3 年全国 121 个出生人口监测县的全员人口数据库采用改进的 Lee?Carter 模型将 1980~2013 年每年 20~50 岁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分解成年龄别的二孩最小间隔年龄别的二孩间隔弹性和二孩间隔的时间效应 部分研究发现二孩最低生育间隔为1.2~1.7 年龄越大二孩生育间隔的最小值越大年龄别的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 型变动20 ~30 岁之间在平稳中波动30 岁之后45 岁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线性增加的态势不过 45 岁之后略有下降1986~1996 年的 10 年间二孩平均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负但是 1980 ~ 1985 年以及1997~2013 年这两个时期的二孩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正
    城镇化和乡城转移对未来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孟向京,姜凯迪
    2018, 42(2):  39-53. 
    摘要 ( )   PDF (34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中国人口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城人口转移也越来越活跃乡城人口转移不仅会带来乡城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还会影响乡城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乡城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水平和速度文章利用中国第五次和第
    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要素推算法估算了 2000~2010 年间乡城人口的转移规模和分年龄转移率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乡城人口转移条件下中国未来乡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来乡城会面临比较剧烈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农村总人口抚养比将大幅度上升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远高于城
    镇地区受未来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中国乡城人口转移的速度将趋缓
    1984-2050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估算和预测
    赵卫军,焦斌龙,韩媛媛
    2018, 42(2):  54-69. 
    摘要 ( )   PDF (1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学界对农业劳动力合理工日和有效工日的界定存在差别导致用工日折算法测度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得出的结果争议也很大文章通过构建效用工日折算模型对工日折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引入季节性指数和天气变化指数来确定合理工作负荷工日;(看齐意识”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确定效用最大化工日;(引入农业劳动力知识系数和农业技术指数来确定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日;(在合理工作负荷工日和有效工日的基础上确定剩余工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把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折算成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此外该模型对 1984 ~ 2050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进行估算和预测,并在与其他学者研究比较的同时做出评价和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研究
    张文娟,纪竞垚
    2018, 42(2):  70-83. 
    摘要 ( )   PDF (1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 2014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探讨了我国老年人养老规划安排的现状特点揭示了老年人群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异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普遍缺乏对老年期的养老规划和准备在少数进行过规划和准备的人群中现金储蓄仍是其最主要的经济准备手但城乡老年人群的养老规划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投资理财和土地流转各有所侧重研究还发现不同出生队列不同特征以及身处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老年人的养老规划也存在明显差别东部地区城市生队列较晚的老年人更可能提前做出养老规划老年人养老规划行为的内部差异与其所经历的社会情境有关而这些社会情境与老年人个体特征个体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规划
     前瞻年龄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我国医疗费用的影响
    杨 昕,左学金,王美凤
    2018, 42(2):  84-98. 
    摘要 ( )   PDF (18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静态的研究视角有可能夸大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日历年龄和前瞻年龄的不同视角预测了我国 2010 ~ 2050 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并据此测算了不同视角下老年人口的卫生费用结果表明在前瞻年龄的视角下我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较日历年龄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放缓且老年人口的卫生费用也将大幅降低这一研究结论的社会经济含义有二一是前瞻年龄下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会发生变化二是年龄别医疗费用取决于前瞻年龄将会节约医疗费用要使这两种社会经济含义的价值得以实现必须要从社会政策的改革入手如鼓励延迟退休年龄、转变卫生服务理念以及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等
    利用DCMD模型生命表系统对六普数据中死亡漏报的估计
    李 成,米 红,孙凌雪
    2018, 42(2):  99-112. 
    摘要 ( )   PDF (19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龄死亡概率和老龄死亡概率对估计 岁和 60 岁预期寿命有特殊意义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且涉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众多研究表明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与老龄组死亡数据存在明显漏报并且给出了不同的修正方法以及相应的结果文章利用 DCMD 模型生命表系统根据六普数据中 60~75 岁的分性别人口数计算出老龄死亡率结合 UNICEF 的儿童死亡率和 IHME 的成人死亡率数据六普时期我国分性别的国民生命表进行重建重新计算了 岁和60 岁的预期寿命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低龄组和老龄组死亡数据的漏报程度结果表明,“六普期我国婴儿死亡率男性为 16.41‰女性为 15.94‰相应的漏报水平为 77.3%75.5%老龄死亡概率60~89 男性 0.703女性 0.595相应的漏报水平为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