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编辑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编委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中国人口学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165056
今日访问
562
在线人数
2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5-29
上一期
下一期
老龄问题研究
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化轨迹及队列差异——基于固定年龄与动态年龄指标的测算
张文娟, Marcus W. Feldman,杜鹏
2019, 43(3): 3-16.
摘要
(
731
)
PDF
(1070KB) (
8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对1899~1908、1909~1918和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年龄、队列效应以及内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同时存在于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死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具有趋同性,与日历年龄相比,尚余存活时间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童年经历、健康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影响显著,也是造成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及影响因素
谢立黎,汪斌
2019, 43(3): 17-30.
摘要
(
798
)
PDF
(1044KB) (
1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根据老年人参加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家庭活动的情况,利用潜在类别模型探索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并从个人、社会、经济和环境4个方面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的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可以分为高参与型、低参与型和家庭照顾型,这一结果与我国重视家庭文化的特点相符。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验证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年龄友好环境,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外能力,尤其是关注弱势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需求,来真正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从而推进和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生育研究
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夫妻视角下的一项实证研究
宋健,靳永爱,吴林峰
2019, 43(3): 31-44.
摘要
(
835
)
PDF
(479KB) (
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重点探讨夫妻性别偏好一致性及类型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类型和二孩性别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在性别偏好上一致的比例(59%)略高于不一致的比例(41%);儿女双全偏好是主要的偏好类型,其次是无偏好,纯男或纯女孩偏好的比例相对较低。性别偏好一致的夫妻更可能在二孩生育计划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更可能对二孩性别表现出一致的期望。夫妻性别偏好不一致不一定会降低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因为即使偏好不一致,夫妻中任意一方存在性别偏好都会显著提高家庭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一致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夫妻中,对二孩性别的期望与丈夫的而非妻子的性别偏好更吻合。
论文
重庆市生育水平、生育意愿及生育成本
李孜,谭江蓉,黄匡时
2019, 43(3): 45-56.
摘要
(
896
)
PDF
(1853KB) (
5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重庆样本,分析了重庆市2006~2016年间的生育水平,研究发现这11年间重庆市总和生育率有升有降,2007、2012和2016年超过1.8,分别为1.896、1.853和1.891,平均为1.61。相比较,11年间重庆市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83,2006~2016年间,重庆市二孩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0.76。文章分析了生育意愿,调查发现尽管全面两孩政策的后期效果可能会持续显现,但受多因素影响,仍有38.1%的女性打算生育孩子数少于2个,重庆市女性在生育孩子数量方面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内生性低生育趋势仍值得警惕。抚养成本依然是影响女性生育的主要因素。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创建良好的生育环境,有助于完善生育服务,提升生育水平。
生育研究
基于《出生医学证明》构建我国出生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思考
赵莉,樊延军,王媛媛,张亚楠
2019, 43(3): 57-64.
摘要
(
467
)
PDF
(1017KB) (
6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是妇幼保健、儿童权益保护及整个国家人口管理的起点,切实推进出生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对国家人口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 也被列为《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我国《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日渐成为及时准确获取出生人口基础信息的重要来源。文章通过比较来源于不同部门的出生人口统计数据的差异,回顾出生登记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分析我国出生人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构建我国出生人口基础信息库,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统计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人口流迁
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巧,梁在
2019, 43(3): 65-77.
摘要
(
607
)
PDF
(734KB) (
7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儿童日益增多。文章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提出一种测量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的新方法,并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0~17岁二代流动儿童的回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从个体特征来看,13~15岁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2)从家庭特征来看,父母流动次数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父母当次流动时长越短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留守的兄弟姐妹数量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3)从迁移距离来看,相对于短距离迁移来说,跨省迁移的二代流动儿童更易回流;(4)从地区来看,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出生的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
人口与社会
照料责任的家庭内化和代际分担:父母同住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
宋月萍
2019, 43(3): 78-89.
摘要
(
672
)
PDF
(575KB) (
15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从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的矛盾出发,在新古典家庭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与父母同住的居住方式对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城镇女性影响的异质性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与父母同住对城镇已婚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产生不同影响:对年轻已婚女性来说,与父母同住会对其劳动参与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住父母分担了儿童看护的责任;但随着女性年龄增长,与父母同住对其劳动参与的影响将变为消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女性养老照料负担的增加。因此,在社会照料资源缺失和传统性别观念规范下,与老年父母同住作为一种家庭策略,对女性劳动参与不仅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体现出生命阶段的差异性。
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交互影响关系——基于面板协整和PECM模型的分析
刘永旺,马晓钰,杨瑞瑞
2019, 43(3): 90-101.
摘要
(
494
)
PDF
(466KB) (
6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调好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必须厘清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采用动态广义最小二乘法(DGLS)估计,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呈现单向环形因果关系;在长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双向环形因果关系。基于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的不同,我国在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时应抓住侧重点,以期实现区域经济、人口城镇化、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新中国人口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思想及其中国化
李龙,陈佳鞠
2019, 43(3): 102-112.
摘要
(
1154
)
PDF
(227KB) (
10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两种生产”原理为代表的人口理论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充分地体现了“均衡”的基本思想内核。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艰辛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观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形成了以“均衡”为主线的中国特色人口理论体系,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均衡”的内涵得到更深刻的阐释、更系统的论述,这集中反映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习近平人口思想上。在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成果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人口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人口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