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9
    建构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
    放大与缩小:中国人口老龄问题中被掩盖的事实
    陈友华, 孙永健
    2023, 47(1):  3-22. 
    摘要 ( )   PDF (178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龄相关问题的测量与操作化是老龄研究的基础。部分传统老龄指标的衰竭与偏误导致中国当前人口老龄问题中存在诸多被掩盖的事实,其突出表现为5个方面的“放大与缩小”:一是传统的年龄划分标准会放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而缩小人口抚养比;二是户籍人口统计口径会放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而缩小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三是在人口迁移流动愈发频繁的当下,名义上的完整家庭结构指标会放大家庭养老功能而缩小政府养老负担;四是健康预期寿命会放大健康老龄化的成就而缩小病痛老龄化的危机;五是传统的老年年龄标准会放大养老负担而缩小老年人自身作用。重新审视传统老龄指标及其信效度,并尝试构建新的指标以推动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与转变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
    丁金宏, 张伟佳, 毛仁俊, 田阳
    2023, 47(1):  23-42. 
    摘要 ( )   PDF (147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三段式年龄结构表示为三角图中的点,则其时序轨迹可以表达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通过分类梳理世界各国(地区)及中国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模式,并预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长期均衡位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演化具有充分的“各态历经性”,可称为“年龄结构转变”,其基本路径是:从多子化的年轻型人口出发,经历少子红利化、转折和负债老龄化3个阶段到达少子-高龄型人口的长期均衡位置。发达国家(地区)已处于第三阶段中期,发展中国家(地区)多处于第一阶段中后期,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地区)还处于转变初期,甚至还在起点徘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于2010年经过红利拐点进入第三阶段,加速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转变进程。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人口的均衡年龄结构为少儿占15%、劳动力占55%、老年人占30%,世界各国(地区)也会向这一方位聚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特征、趋势与展望
    麻国庆
    2023, 47(1):  43-57. 
    摘要 ( )   PDF (14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2023, 47(1):  58-71. 
    摘要 ( )   PDF (12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状况项目,有助于直接精准地识别空巢老人。根据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和空巢老人基本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城乡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各省老年家庭空巢化水平均有所提升;2020年空巢老人规模近1.5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772万人;高龄、女性老年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独居空巢形势;独居空巢老人近七成处于丧偶状态,近一成仍未婚;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为家庭赡养、社会保障和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独居空巢老人中接受保姆照料的比例较低,即使失能也仅不到两成接受保姆照料。应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空巢尤其是高龄空巢问题应对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老龄问题研究
    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王学义, 彭敬
    2023, 47(1):  72-86. 
    摘要 ( )   PDF (13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主体-伴侣相互依赖模型(APIM),探讨中国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主体效应和伴侣效应,以及相关变量对主体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自身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婚姻满意度越低,自身患抑郁的风险越高,即主体效应存在;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配偶的抑郁症状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伴侣效应存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可以有效缓解夫妻自身因婚姻不满意导致的抑郁风险;社会交往活动在婚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将亲子关系满意度、社会交往活动同时置于基础模型中,社会交往活动的调节效应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在“婚姻满意度→抑郁症状”路径中各种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学特征。
    城镇老年人退休轨迹的多元化趋势与性别差异
    宋月萍, 张光赢, 张婧文
    2023, 47(1):  87-100. 
    摘要 ( )   PDF (12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背景下,增进对劳动者退休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完善老年人就业及退休政策。应将退休过程视作连续轨迹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人群异质性与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影响。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中的工作史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方法识别出中国城镇男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60岁退休型、55岁退休型、提前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和女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50岁前退休型、55岁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通过比较代际间退休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差异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老年人退休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和性别差异,女性轨迹的多元化程度更高,男性轨迹随代际递增的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
    生育研究
    数字经济下平台就业能改善个体生育意愿吗?
    丁守海, 夏璋煦, 欧阳语心
    2023, 47(1):  101-114. 
    摘要 ( )   PDF (117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和家庭的两难平衡是影响个体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利用2021年7~10月一项针对平台就业者的专项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下衍生的平台就业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就业显著提高了个体生育意愿,特别是一孩和二孩的生育意愿,且这一促进作用在女性样本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平台就业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平衡工作和家庭机制来提升个体生育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显示,平台就业对个体生育意愿的提升效应主要体现在城镇地区以及高中和大专这些典型学历个体。这些研究发现为通过促进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来改善个体生育意愿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构建更加生育友好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所得税改革、家庭间接税负与家庭生育决策
    高亚飞, 吴瑞君
    2023, 47(1):  115-128. 
    摘要 ( )   PDF (127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联立方程模型,从全面的家庭税负角度出发,对个人所得税减免、家庭间接税负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到个人所得税改革冲击的家庭生育二孩的概率比未受冲击的家庭高19.4%,个税改革对家庭生育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家庭个税减免额度越高,个税改革的生育促进效应越强,并且高孩次相对于低孩次对个税减免更敏感;家庭间接税负对家庭生育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活必需品间接税率应进一步降低以增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生养能力。研究表明,推动税收政策改革是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的重要环节,在税改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税收制度调整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