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9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生育支持政策对育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2021年成都市专项调查的实证分析
    王卓, 李梦鹤
    2024, 48(4):  3-18. 
    摘要 ( )   PDF (1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少子化背景下,为深入探究生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生育行为为分界,将生育支持政策细分为孕育支持政策和养育支持政策,并基于2021年成都市“人口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效果评价”专项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孕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养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则未得到实证支持;进一步探究生育成本观和生育偏好观在孕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可将育龄群体分为“敢生不愿生”型、“不敢生不愿生”型、“敢生愿生”型和“愿生不敢生”型4类,适用于不同类型育龄群体的政策指向不同。因此,构建长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科学识别目标群体,精准施策,以提高政策效能,有效提升生育水平。
    中国台湾地区0~2岁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性及其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张蕾, 庄晓旭, 傅上豪
    2024, 48(4):  19-32. 
    摘要 ( )   PDF (12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台湾地区生育意愿长期低迷,对可负担的托育服务的需求普遍而迫切,但有关服务可负担性的测量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的讨论尚不充分。基于中国台湾地区“妇女婚育与就业调查”(WMFES)数据,构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性指标,分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及个体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台湾地区育龄女性中仅 15.36%有(继续)生育意愿,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比例约为两成;可负担政策目标设为15%时,达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对女性继续生育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与配偶个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每提升1个单位,女性拥有继续生育意愿的概率分别提高51.02%和15.23%。上述实证结果和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为祖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托育服务定价制度和落实定价监督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建构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
    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基于3个视角的分析
    王跃生
    2024, 48(4):  33-50. 
    摘要 ( )   PDF (12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短表汇总数据、长表汇总数据和长表1%抽样数据,从3个视角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短表汇总数据显示,有 2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夫妇独居比例超过55%,并且城乡有很强的趋同性;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单人独居比例超过36%。长表汇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不足1%;老年人居住方式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阶段尤其显著,男性多在有配偶的家庭户中生活,女性与子女同住超过半数。长表1%抽样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夫妇家庭户和单人户的比例合计超过50%,城乡趋同性突出。就整体而言,中国老年人已进入独居为主导的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居家老年人创造舒适且风险较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从“拾遗补阙”到“不可替代”: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
    陈南旭, 李宇轩, 吴继煜
    2024, 48(4):  51-68. 
    摘要 ( )   PDF (13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提升为退休群体重新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新契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二元Logit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素养提升显著促进了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退休群体学习投入较高时更强;社会融入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是数字素养提升促进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主要作用机制,信息获取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则取决于退休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数字素养提升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退休群体中更强。建议制定差异化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构建老有所为的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
    老龄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变动的影响——基于多维因素分解法的分析
    许多, 王香真, 傅虹桥
    2024, 48(4):  69-83. 
    摘要 ( )   PDF (12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日益增大的挑战,因此探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变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市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Das Gupta提出的多维因素分解法分析发现,在2016~2019年的北京市住院费用增长中,患者年龄结构变化的贡献率为22.44%;相近时期内,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住院费用和就医总费用增长的贡献率与北京市的结果相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在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在50~64岁、65~79岁和80岁及以上患者住院费用的增长中,分别有24.24%、37.47%和31.51%由人群内部年龄结构老化造成。建议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医疗保障筹资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提高医疗保障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社交活动对新一代老年人消费的影响
    盛亦男, 尚佳佳
    2024, 48(4):  84-98. 
    摘要 ( )   PDF (12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队列更替和老年人数量快速增长,新一代老年人成为老年消费的主力军,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检验参与社交活动对新一代老年人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一代老年人社交丰富度和社交活跃度的提升都能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新一代老年人社交活动参与可以削弱早期家庭经济劣势对消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交活动参与对位于高文化服务偏向型地区的新一代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效果更明显。鉴于此,应增加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建立多样化老年社交平台,鼓励新一代老年人增加社交种类、提高社交频率,同时规范老龄产业发展,推动老年消费模式多元化,挖掘新一代老年人的消费潜力。
    人口流迁
    链式城镇化:中国乡城流动家庭的居住模式
    吴开泽, 王文秀, 董慧玲, 崔璨
    2024, 48(4):  99-114. 
    摘要 ( )   PDF (13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6)数据,研究乡城流动家庭核心家庭成员的空间分布及其住房的区位和权属情况。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家庭形成了流入地团聚购房型、流入地团聚租房型、城-乡分布型和城-镇分布型等多元化居住模式;人力资本更高、家庭资源更充裕以及需要承担婚房责任的乡城流动家庭更有可能在流入地城市或户籍地城镇购房,流入超大城市以及户籍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乡城流动家庭更倾向于在户籍地城镇购房;乡城流动家庭在现实约束下通过家庭成员、住房等要素在不同空间的配置实现家庭整体利益优化,在城乡之间形成了进退有据的链式城镇化现象。由此可见,中国的城镇化是多阶段、阶梯式的,需要通过家庭接力的方式逐步实现家庭团聚型的城镇化和市民化。
    1990~2020年美国国际人口迁移变迁历程
    丁志宏, 王天正
    2024, 48(4):  115-132. 
    摘要 ( )   PDF (13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出版的《移民统计年鉴》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公布的全球迁移存量数据库,对1990~2020年美国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结构、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变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国际迁入人口规模庞大,在过去30年经历了下降、回升、波动以及再次下降4个阶段,迁入人口以劳动年龄移民为主体,性别比稳定;北美洲(不包括美国)和亚洲是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迁入人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稳定。美国国际迁出人口在过去30年经历了上升、下降以及回升3个阶段;迁出人口性别差异总体较小,但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欧美地区仍是美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但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移民亚洲。美国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规律和治理方式对中国移民治理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