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9
    论文
    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估——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报告之三
    杜本峰,和红,金承刚,付晓光,翟振武
    2006, 30(1):  2-12.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关于中年高级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提法成为报纸、互联网络的热门话题,其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北京市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于其健康自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试图用因子分析与模糊评价方法对于健康状况给以综合评价,以期了解中年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希望能为进一步制定、改善和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陈卫,吴丽丽
    2006, 30(1):  13-20.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中国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梁鸿,褚亮,赵德余
    2006, 30(1):  21-28. 
    摘要 ( )   PDF (6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分析、比较征地农民各种养老保障模式的优势与劣势,认为现阶段应以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模式,以其它模式作为养老保险金的筹措渠道。到目前为止,各地区的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备,这是因为制度的运行环境还不具备,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此尝试给出了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强调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王金营,付秀彬
    2006, 30(1):  29-36. 
    摘要 ( )   PDF (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引入标准消费人概念和变量,有效地解决了消费函数中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分析问题。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得到检验通过,可以用于对中国总体消费规律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
    杨云彦,慈勤英,穆光宗,施中传,原新,康建英,朱雅丽,周长洪
    2006, 30(1):  37-49.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就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真假性”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出生性别比问题是由漏报或瞒报女婴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假性”的,因为这部分漏报或瞒报的女性婴儿事实上已经存活于世,只是在人口普查统计中没有被反映出来,她们会在离调查时点较远的时间里逐渐显现。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于女婴死亡率偏高或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决定的,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真性的”,即实际出生的男性婴儿的确比女性婴儿多。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
    杜鹏,武超
    2006, 30(1):  50-56.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风笑天
    2006, 30(1):  57-60.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现实,本文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婚姻家庭问题对于青年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并将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重大事件”来探讨其对农村青年的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现象的若干议题。
    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与行为分析——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
    伍海霞,李树茁,悦中山
    2006, 30(1):  61-68.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兼答李小平先生
    李建新
    2006, 30(1):  69-78.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言2004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选刊上读到了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的全文,原文出自国内颇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杂志(2004年第三期)。实际上,我与李小平已在诸多场合(网络、论坛、研讨会等)进行过“交锋”,坦率地说,我十分敬佩他学术上的执着,也丝毫不怀疑他忧国忧民的纯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为我们双方虽多次争论,却未能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感到遗憾,我曾决定放弃这种没有结论的争论。不过,当我再次看到他的这些观点,而这些观点还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时,再次看到他希望能够得到正面回应时,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拿起笔,将我的观点总结整理一
    努力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开展“五关爱”活动
    张正国
    2006, 30(1):  79-83. 
    摘要 ( )   PDF (1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经济相结合,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一“三结合”的经验,对推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3年底我省在整合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开展“五关爱”活动。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城乡经济相结合,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关爱计划生育家庭,强化政策导向,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新生儿,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女孩,倡导男女平等,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关爱育龄群众,增进生殖健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关爱计划生育贫困人群,实施扶助创业,推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为何成效甚微?——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06, 30(1):  84-88.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也开展了必要的专项治理活动,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等行为,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和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呈正比例关系。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1981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6年上升为110.9,1989年达到111.3,1995、2000、2002年更分别高达115.6、116.9、119.9,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重度偏高(超过117)的省份增加到14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敏,吴丽丽
    2006, 30(1):  89-92.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引言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主办的“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0~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新清教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学文化处刘疆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副代表杜铭那克女士,共青团中央农青部副部长陈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司长李荣时,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邓文奎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社科
    第二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雅玲
    2006, 30(1):  92-92.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北京市人口学会于2005年12月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人口发展·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第二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作了主题演讲,副市长孙安民主持大会并发表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出席会议。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田雪原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等到会发言。国家人口计生委有关司(室)领导,首都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青海省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段成荣
    2006, 30(1):  93-96.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图1 1990~2004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