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29
    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
    罗淳
    2013, 37(5):  3-15. 
    摘要 ( )   PDF (6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城市化的演进规律与时空条件,在将城市化分解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的前提下,重构了广义城市化认识框架下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城市化形态及其演进关联,据以阐析中国城市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两个偏误。同时,基于对城市化内涵的剖析,阐明城市化是多重要素集聚的产物,城市化的演进理应以非农化为先导。研究认为,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在整体上已进入中期加速阶段,但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制度变革的不彻底性,中国城市化的多元发展格局与多重实现路径亦将伴随其间。因此不应一概而论,需要在深刻认识城市化发生原理与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进行适宜的城市化实践,才有可能促进中国城市化的稳定呈现与持续深化。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研究
    张俊良,郭显超
    2013, 37(5):  16-29. 
    摘要 ( )   PDF (5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在综述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均衡、人口均衡、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构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型,认为均衡的基本含义就是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是人口内外部各子系统同时具备了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状态,其内容包括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和总体均衡三个方面。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人口内部、人口外部、人口总体三个方面,分别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协调度和可持续度进行测评,并利用1982~2010年的数据对四川省主要年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四川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不容乐观。
    中国老年人对子女孝顺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杜鹏,曲嘉瑶
    2013, 37(5):  30-41. 
    摘要 ( )   PDF (6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入21世纪后的十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的变化,子女对老年人的孝顺程度是否在上升或是下降?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程度的评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老年人状况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的情况下,哪些因素影响着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文章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对子女孝顺程度的总体评价越来越好;在区分老年人总体评价和同一批老年人在十年间的评价变化后发现,同一批老年人年龄增加10岁后评价子女孝顺的比例比十年前也在升高。子女的孝行和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孝顺评价的最主要因素;与"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同,有女儿且子女数较少的老人对子女的孝顺评价更好。
    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一致性的空间效应研究
    肖周燕
    2013, 37(5):  42-52. 
    摘要 ( )   PDF (7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1990~2010年地市区域一级为样本,纳入空间效应探讨了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的趋势、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经济聚集远超前于人口集中,但其中,中西部属于人口集中超前于经济聚集区域,东部属于经济聚集超前于人口集中区域。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一致性存在较强空间聚集和空间依赖,当控制了经济水平和结构变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性不仅受物质和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和区位条件的影响,而且还与邻近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状况存在较强相关性。相同影响因素在解释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性时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若忽视空间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影响因素,容易造成低估市场机制而高估政府作用的结果。
    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化
    王婷
    2013, 37(5):  53-67. 
    摘要 ( )   PDF (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构建以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以消费、投资为控制变量的经济增长解释模型,并采用1996~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形成对消费的推动。从时间上看,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明显提升,尤其是开启对消费的传导,空间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也明显提升。从空间上看,东部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除中部人口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略拉动经济增长外,其余人口城镇化作用均不显著,另外,空间城镇化虽然也能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但仍不足以抵消通过消费传导产生的抑制作用。
    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
    赵梦晗,杨凡
    2013, 37(5):  68-80. 
    摘要 ( )   PDF (1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根据卫生部监测点数据及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数据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提出质疑,认为普查数据所显示的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水平偏低且下降速度过快。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结合多国数据,分别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与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国际经验。为给出相对准确的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估计值,研究中利用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及布拉斯罗吉特转换对我国实际的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分别在18‰~19‰和22‰~23‰的范围内。
    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演化、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杜本峰,王旋
    2013, 37(5):  81-90. 
    摘要 ( )   PDF (7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健康质量指标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时间和空间演变,并利用健康集中指数证实了我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间,全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处于平稳提高状态,但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越发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较城市更为严重;同时还发现,不同省份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西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差,其中,农村、女性、高龄、无配偶老年人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其对应群体。因此,对于这种"多重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通过不同渠道改善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现象。
    海归回流:知识溢出及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
    杨河清,陈怡安
    2013, 37(5):  91-102. 
    摘要 ( )   PDF (8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构建了海归回流量的门限面板模型,利用中国1995~2011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对海归回流引致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海归回流量与吸收能力变量与海归知识溢出关系。结果表明:发现海归回流作为国际知识转移的新渠道对中国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影响作用,能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海归回流量一旦跨越某一门槛值,海归回流的知识溢出效应呈现跃升、加速态势。地区本土人力资本吸收能力越强,其接受海归知识溢出的效果越好,同时地区本土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海归知识溢出效应具有单一门限特征;省际海归回流的知识溢出效应呈现"非均衡性";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海归回流后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西部呈递减趋势。
    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格局:1990~2010
    孙峰华,孙东琪,胡毅,李少鹏,徐建斌
    2013, 37(5):  103-113. 
    摘要 ( )   PDF (10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区域理想人口密度、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相关计量模型,借助ARCGIS技术,揭示了中国及31个省、市、区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总体而言,1990~2010年间我国各省市区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部分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污染严重;(2)在一定时间段内,部分区域人口对其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减小,但生态环境质量却持续恶化;(3)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超高压区为北京、天津、上海3个特大城市;(4)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重心和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轨迹相距甚远,但移动的总趋势是自西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