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29
    论文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高向东,王新贤,朱蓓倩
    2016, 40(3):  3-17. 
    摘要 ( )   PDF (4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基金状况吗?——基于现行制度的代际赡养和同代自养之精算分析
    杨一心,何文炯
    2016, 40(3):  18-29.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增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有学者提出,通过调整缴费年限政策,包括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和延迟退休等,以改善基金状况。文章基于现行制度设计,运用精算技术,分别构建了代际赡养和同代自养的缴费年限测算模型,通过"缴费年限"这一核心变量,评估了缴费年限政策调整对基金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现行制度下,要维持基金横向平衡,参保人员平均缴费年限不得低于20年,且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或者延迟退休,难以有效改善基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减轻了"增加缴费年限改善基金状况"的效果,因而关于延迟退休等举措的预期效果需重新审视,建议按照长期精算平衡的原则,通过综合施策,形成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制度。 
    “生存-发展-风险”视角下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贫困状况研究
    朱晓,段成荣
    2016, 40(3):  30-44.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城市化发展,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贫困的城市化"现象日渐凸显,农民工特别是离土又离乡农民工已成为城市贫困人口新主体。以往对贫困研究多聚焦"生存",少关注"发展+风险",贫困指标选取方面不是单一化就是多维的碎片化。文章基于稀缺理论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生存-发展-风险"的贫困三维视角,并用2008年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贫困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贫困农民工不仅收入受到剥夺、发展受阻,而且缺乏社会保险易因外部风险致贫;此外,他们的主观剥夺感也强于非贫困人口。研究进一步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主要工作职业和地区对是否沦为贫困有显著影响。 
     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和红,王硕
    2016, 40(3):  45-57.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周助平,刘海斌
    2016, 40(3):  58-70.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对劳动供给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人口老龄化在解释劳动力参与率差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巴西、法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2013年劳动力参与率比较,利用年龄标准化方法,发现在年龄别劳动力参与率一定的情况下,年轻型人口明显比老年型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更高。利用差异分解的方法,发现中国和日本2013年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12.1个百分点,其中79.0%可以归因于年龄结构的差异。更进一步,通过国内面板模型和国际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参与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还表明,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 
    家庭老年照料会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吗?——基于两阶段残差介入法的实证分析
    陈璐,范红丽
    2016, 40(3):  71-81. 
    摘要 ( )   PDF (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女性照料者的家庭照料负担日益加重。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数据,利用两阶段残差介入法探讨从事家庭老年照料活动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老年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之间存在内生性,忽略内生性会低估照料责任对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预测值替代法会高估照料父母公婆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程度;两阶段残差介入法是解决非线性模型内生性的有效且一致的估计方法,女性从事家庭老年照料活动使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12.46%;这种对就业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城镇女性、与父母公婆同住以及兄弟姐妹数量少的女性中表现的更为严重。文章的结论为我国制定支持家庭老年照料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面两孩”后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走向
    吕红平,崔红威,杨鑫
    2016, 40(3):  82-89.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由"提倡一孩"向全面"提倡两孩"的调整,必然要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出相应调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调整,应当遵循科学衔接、公平公正、国家尽责、社会关注的原则,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弱化乃至消除奖励扶助政策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民族差别,真正体现其国策地位和公平公正原则。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基本走向应当是由奖励"一孩家庭"转变为鼓励按政策生育。需要重点修订的内容,一是"双轨制",以新法实施为标志,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二是包到底,重点解决好历史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增重点,把解决伤病残独生子女家庭的实际困难放在重要位置。 
     “全面两孩”政策下空巢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态度及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陶涛,杨凡,张现苓
    2016, 40(3):  90-100.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5年底北京市空巢家庭调查数据考察"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空巢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的态度,结果表明:空巢老年人的政策知晓率极高,支持、反对和不干涉子女生育二孩的各占约1/3;一旦子女生育二孩,近七成空巢老年人愿意提供物质或劳务支持;养老等功利性目的并非希望子女生育二孩的首要原因,经济负担、健康顾虑和照料匮乏是阻碍子女生育二孩的主要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考察影响因素,与子女关系好、身体健康、有配偶等因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的支持概率,而养老观念开放、受教育程度高和空巢时间长等因素则会显著降低支持概率。空巢老年人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养老选择等因素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台湾地区的婚姻挤压——兼与中国大陆的比较
    孙炜红,张俊良
    2016, 40(3):  101-112.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基于中国台湾1970~2014年的人口数据,运用理论男婴富余比与婚配性别比法,测算台湾地区婚姻挤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70~2014年台湾地区的婚配性别比MR值逐年增大,同时,理论男婴富余比呈小幅度上升的走势,表明未来台湾地区的男性婚姻挤压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台湾与大陆的比较分析表明,1987~2013年台湾地区的理论男婴富余比小于大陆值,但婚配性别比MR值高于大陆值。文章利用台湾地区和大陆历年的出生性别比,检验宏观人口因素对未来初婚市场婚姻挤压的影响,发现婚姻匹配是个体主观偏好和客观婚姻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性别和年龄结构是影响婚姻挤压的前置因素,个体的家庭与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工作情况等社会资本才是影响婚姻挤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