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9
    新中国人口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
    於嘉,谢宇
    2019, 43(5):  3-16. 
    摘要 ( )   PDF (37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来,第二次人口转变是用于解释全球范围内家庭领域发生新变化的最主要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分析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我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初婚年龄、同居率、离婚率以及生育方面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方面的家庭行为的变化程度差异较大。结婚与同居这些更为个体化的家庭行为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男性与女性不断推迟进入初婚的时间,同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养育子女方面,婚外生育与已婚不育仍然非常少见。离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整体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文章提出,对我国家庭领域变化的理解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生育研究
    生育行为的社会动力演化及生育政策响应
    丁金宏,程晨,吴航,张伟佳
    2019, 43(5):  17-27. 
    摘要 ( )   PDF (3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从社会动力的视角建立生育率演化的解释模型,认为影响生育行为的3种基本社会动力是生育意愿力、节育阻隔力和竞争偏好力,它们此消彼长的演替推动了人口发展经历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抑制生育3个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生育行为的第4种动力,伴随计划生育的倡导、推行以及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松弛,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竞争偏好力。文章依据华东地区的2017年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一般生育率、婚后生育率及其孩次模式的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变的纬度地带性。文章按月份进度考察出生数对政策松弛的响应节奏,确认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有效性。
    老龄问题研究
    多国人口老龄化路径同原点比较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陶涛,王楠麟,张会平
    2019, 43(5):  28-42. 
    摘要 ( )   PDF (25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构建同原点比较模型,跨时间比较中国、法国、日本等9个国家自暴露于老龄化社会“风险”后的老龄化发展路径,并考察各国在老龄化社会“风险”存续期内老龄化的深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国老龄化发展或急或缓,都在持续加深;近1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已经快于日本;中日韩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顶峰并维持45%左右的高水平至21世纪末;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一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但多数国家高龄老人占比与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呈现出“接近死亡效应”;人均储蓄受老龄化的影响未呈现一致规律;多数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随老龄化水平上升而下降,但部分国家的老龄化显著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升。
    中国高龄老人失能发展轨迹及死亡轨迹
    胡晓茜,高奇隆,赵灿,魏景明,孙雪姗,顾钰璇,甄雪梅,李园园,董恒进
    2019, 43(5):  43-53. 
    摘要 ( )   PDF (1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采用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7次数据,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同时探索了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发展轨迹和死亡轨迹,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儿童期特征3个角度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进行解释。分析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失能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男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缓慢发展型”3种,女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快速发展型”3种。女性属于“低起点缓慢发展型”的比例低于男性。不同类型的失能轨迹和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序一致,女性的死亡率大多低于相对应类型的男性。高龄老人的居住地和职业类型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有影响。

    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唐丹,徐瑛
    2019, 43(5):  54-65. 
    摘要 ( )   PDF (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非留守老人作为参照,对留守老人的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及抑郁症状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应对方式和社会网络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和朋友网络在留守与非留守老人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老人的家庭网络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非留守老人差;(2)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消极应对则有可能增加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3)家庭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朋友网络作用不明显;(4)在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5)在非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乡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空间演进
    王红霞
    2019, 43(5):  66-80. 
    摘要 ( )   PDF (1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从乡村微观空间视角分析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进展及其影响。利用乡村层级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目前,全国有超过78%的乡村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乡村的深度老龄化和超级老龄化急速发展的现象非常突出。利用泰尔指数的测度结果显示:乡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区域内部差异比其区域间差异更加突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的乡村老年人口分布呈现比较分散的状态。研究指出:老龄化、乡村老年人口分布与乡村发展是乡村人口老龄化空间作用机制的3个关键因素,伴随着乡村老年人口分布的演进和深度老龄化与超级老龄化的进展,应密切关注收缩型乡村的老龄化进程,关注深度老龄化和超级老龄化乡村的发展,前瞻性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乡空间经济冲击。
    人口流迁
    两种调查视角下流动人口结构的对比分析
    周皓
    2019, 43(5):  81-95. 
    摘要 ( )   PDF (35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以2015年小普查数据为基准,比较了2015年流入地和流出地两种调查地点下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反映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并从调查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各种可能的调查误差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流出地调查得到的年龄、婚姻和流动范围结构以及流入地调查得到的居住时间结构更接近小普查;流入地调查中的女性人口以及流出地调查中的短期流动人口和男性人口可能被过度抽样;两种调查都偏重于低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相对忽略了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从调查方法论角度看,不同的应答者是调查误差(特别是测量误差)的重要根源。除覆盖误差外,无应答误差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建议重视样本的结构性偏差对分析结果的潜在影响,以正确地使用调查数据。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
    肖子华,徐水源,刘金伟
    2019, 43(5):  96-112. 
    摘要 ( )   PDF (14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