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1-29
    论文
    流动与女性生育间隔的关系
    靳永爱,陈杭,李芷琪
    2019, 43(6):  3-19. 
    摘要 ( 474 )   PDF (2096KB) ( 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李竞博
    2019, 43(6):  20-32. 
    摘要 ( 1110 )   PDF (282KB) ( 8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具有增长潜能的标志性指标,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保持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动态特征。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在当期和滞后一期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效应并未凸显。进一步研究证实,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人口老龄化最大劳动生产效应的拐点位于8.65%~8.79%之间。在采用老年抚养比指标反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条件下,研究结论仍然稳健。
    人口与社会
    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
    郭申阳,孙晓冬,彭瑾,方奕华
    2019, 43(6):  33-48. 
    摘要 ( 474 )   PDF (311KB) ( 5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一个代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通过“分块群组随机”方法抽取的具有统计力度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借助分层线性模型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评定留守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好坏交织,无法得出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劣于非留守儿童的结论;多变量分析显示,在30个结果变量的变化上,只有4个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其中有两个表明留守儿童的变化比非留守儿童好,另两个表明留守儿童的变化比非留守儿童差;没有证据表明留守儿童与犯罪存在因果关系。文章指出,在留守儿童福祉和精神健康方面夸大问题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不能将留守儿童“污名化”。
    择偶方式会影响婚前同居吗?
    刘昊
    2019, 43(6):  49-63. 
    摘要 ( 459 )   PDF (1284KB) ( 4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从择偶方式的角度探讨了出现婚前同居增多的原因,并结合宏观社会变迁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介绍认识”和“自己认识”是我国社会的两种主要择偶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择偶方式演变与婚前同居增多同步出现。文章从家庭现代化、性观念转变、文化规范的约束、经济理性驱动等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择偶方式对婚前同居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3期追踪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基于Logit模型和倾向值匹配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介绍认识”而言,自己认识配偶会较大提高婚前同居的可能性,且择偶方式对婚前同居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更明显。这说明,择偶方式由“介绍认识”向“自己认识”演变推动了婚前同居快速增多。
    少数民族人口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
    沈思,简小琴,徐世英
    2019, 43(6):  64-74. 
    摘要 ( 632 )   PDF (648KB) ( 2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如何?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通过与“六普”数据呈现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状况进行比较,文章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少数民族全部人口的总体水平,但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状况差异较大;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通婚圈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率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男性;提升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族际通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直过民族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指数及政策含义
    戴琼瑶,刘家强,唐代盛
    2019, 43(6):  75-89. 
    摘要 ( 598 )   PDF (438KB) ( 5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独龙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整族脱贫的直过民族,如何让直过民族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文章诠释稳定脱贫的含义,构建稳定脱贫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采用2014~2018年独龙族全样本数据,通过对稳定脱贫指数计算和分解,全面展现我国直过民族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水平和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我国直过民族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指数得分多处于中偏上水平,从动态角度考察,稳定脱贫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脱贫人口内在能力显著增强;从结构维度考察,脱贫人口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权重较大,这为我国直过民族稳定脱贫找寻到了政策重点和推进的优先秩序。对于脱贫人口自然资本,相对低的权重和偏弱的生产条件表明,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用途结构并合理利用。
    新中国人口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
    石磊
    2019, 43(6):  90-104. 
    摘要 ( 636 )   PDF (1424KB) ( 6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同类婚程度迅速提升;从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出现下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80年代中期后,教育同类婚程度急剧上升。就微观的教育婚配模式而言,长距离跨教育层级婚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较少,而在“文革”时期相对较多。由“上山下乡”运动所导致的政治干预婚配模式,即初高中层级与小学及以下层级的婚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3个阶段较为显著,且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而在改革开放中期和深化期则不显著。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工作发展历程与新时代展望
    姚宏文,石琦,常春,楚小涵
    2019, 43(6):  105-110. 
    摘要 ( 514 )   PDF (196KB) ( 4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回顾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新形势、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给新时代中国人口宣教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人口宣教体系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动员能力和外部协调合作能力,宣传阵地和品牌建设优势突出,人才设备优势明显及权威精品宣传作品频出等五大优势,也面临工作目标、定位和内容不明确,人才建设任重道远,激励机制不足三大挑战。新时代中国人口宣传教育的工作目标应集中于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有利氛围、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百姓健康和人口发展;工作内容应集中于增强理论研究、加强政策宣传引领、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策略包含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人才建设、巩固平台、创新发展及精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