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29
    建党百年的人口发展与人口理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口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杨成钢, 杨紫帆
    2021, 45(6):  3-13. 
    摘要 ( )   PDF (108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口思想可以概括为3个大的发展阶段,这3个阶段分别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人口思想、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口思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仅对于中国的人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而且有力促进乃至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口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现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将成为构建中国人口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
    人口负增长研究
    两种人口负增长的比较:内涵界定、人口学意义和经济影响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2021, 45(6):  14-28. 
    摘要 ( )   PDF (14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以往由外生事件催生的人口负增长不同,受长期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驱动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将成为未来新的重要人口现象。从人口学意义来看,与外生性人口负增长相比,内生性人口负增长出现之前往往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的负增长惯性,而且一旦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伴随着人口结构老化,回到正增长域的难度和挑战更大,实现回归后人口正增长的可持续性较低。从经济影响来看,两种人口负增长均存在总量效应,但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有明确的结构效应和相对稳定的预期效应,并且两者在长波效应上存在差异。未来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也存在积极效应,重点是如何抓住应对窗口期,在消解内生性人口负增长负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人口流迁
    自然灾害冲击、政府赈灾重建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盛亦男, 杨旭宇
    2021, 45(6):  29-44. 
    摘要 ( )   PDF (140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自然灾害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自然灾害冲击通过增加家庭农业收入损失、信贷需求与相对贫困感,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概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赈灾重建等政策的实施、较强的农村宗族网络为家庭抵御灾害提供了保障机制,降低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可能性。相比而言,对于复杂自然灾害引发的劳动力外流,家庭抵御灾害能力相对有限,政策的及时干预十分必要并且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从自然灾害角度为解释中国人口流动问题提供经验依据,也为制定人口管理政策、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生育研究
    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影响因素
    於嘉, 周扬, 谢宇
    2021, 45(6):  45-61. 
    摘要 ( )   PDF (137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生育意愿的测量指标之一,理想子女数量反映了社会对于生育的整体心态,对理解长期的生育水平变化有重要参考意义。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量已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一孩倾向较高,而三孩及以上倾向较低,但生育意愿实现率目前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地区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社会因素。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竞争压力越大、总和生育率越低,人们的理想子女数量越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区生育环境与教育竞争压力的影响更加突出,为近期实施的“双减”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在考察不同国家或社会中的生育观念时,应充分考虑其差异化的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背景。
    后生育转变阶段的生育水平差异及其原因
    陈佳鞠
    2021, 45(6):  62-80. 
    摘要 ( )   PDF (17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步入后生育转变阶段的国家(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虽然都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但高低不一,最低者徘徊在1.0左右,最高者维持在更替水平附近,现阶段有近70%的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在1.5及以上,有8个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在1.3以下。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后生育转变阶段的生育水平差异,需要从更长远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找寻答案。借助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分析发现,性别平等领域和婚育文化观念中的两种“文化堕距”——“性别平等困境”和“婚育文化冲突困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后生育转变阶段的生育水平差异。中国目前也已面临这两种“困境”,为应对生育水平低迷的风险,亟须在各项公共政策设计中纳入性别平等理念,并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人口与社会
    儿童早期健康投入与教育表现:以母乳喂养为例
    宋月萍, 赵仪
    2021, 45(6):  81-95. 
    摘要 ( )   PDF (12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早期是成长发育的机会窗口期,早期健康奠定了个体未来发展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健康成长和发育所需营养的最理想方式。据此,从儿童早期发展与人力资本理论、累积健康优势理论以及教育生产函数理论出发,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多期数据,探索以母乳喂养为代表的儿童早期营养投入对儿童长期教育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以母乳喂养为代表的儿童早期营养投入对长期教育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母乳喂养时长不同,其对儿童后期教育表现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初中生的教育表现,分别是个体幼年期的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基础。
    受教育水平对离婚风险的影响及其时代变化
    郭云蔚
    2021, 45(6):  96-109. 
    摘要 ( )   PDF (12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离婚率的不断走高持续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离婚的研究却仍然存在可继续探讨的空间。结合受教育水平与亲密关系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受教育水平与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发生转变。研究发现,对于1960年以前的出生队列而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会显著提升离婚风险,而男性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不会提升离婚风险。教育水平对离婚风险影响的分性别作用机制在1980年及以后的出生队列中发生了改变,在1980年及以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并不会显著提升其离婚风险,而男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离婚风险。这一结果体现了受教育水平对离婚等亲密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会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发生转变。
    老龄问题研究
    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照护时间需求预测
    张园, 王伟
    2021, 45(6):  110-125. 
    摘要 ( )   PDF (14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且城乡分布不均衡。运用2011年和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引入转移强度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分城乡预测了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和照护时间需求,主要结论为:(1)城乡老年人进入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概率均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初始健康状态恶化呈递增趋势。(2)2050年,城乡65岁及以上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约8304.12万人,约是2020年的2.96倍。65~74岁城乡中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由2020年的2.04扩大到2050年的7.77;2020~2040年,75~84岁农村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一直高于城镇,2020年该年龄组乡城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比分别达到峰值1.74和2.38。(3)65~74岁城镇老年人中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农村的1.34倍,该年龄组农村老年人重度失能状态持续时间平均是城镇的1.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