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9
    人口统计
    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前景与对策
    张震, 马茜
    2022, 46(1):  3-18. 
    摘要 ( )   PDF (128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1982年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死亡漏报的估计——基于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
    李成, 米红
    2022, 46(1):  19-36. 
    摘要 ( )   PDF (176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人口流迁
    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
    周皓, 刘文博
    2022, 46(1):  37-53. 
    摘要 ( )   PDF (16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 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性别视角下的迁移历程研究——基于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分析
    吕利丹, 赵翔宇
    2022, 46(1):  54-69. 
    摘要 ( )   PDF (13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生命历程数据,探究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迁移历程及其性别差异,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解释重要生命事件(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对男性和女性迁移历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代人口的迁移历程呈现明显的队列差异和性别差异;与1940~1949年和1950~1959年出生队列相比,1930~1939年和1960~1969年出生队列在迁移高峰年龄(20~24岁)时的政策限制较少而终身累计迁移频率更高,性别差异也更显著;教育和非农就业转移会促进终身迁移机会,较早结婚和较多生育的作用则相反;非农就业转移对女性的多次迁移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缩小男女之间的迁移差距;结婚和生育会降低迁移概率,而离婚会增加迁移概率,这些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生育研究
    灾难事件对生育率的影响: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原新, 张圣健
    2022, 46(1):  70-81. 
    摘要 ( )   PDF (120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次重大灾难事件都会导致生育率波动变化。灾难事件周期与生育率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生育率在灾难事件发生短期内会受挫下降,灾难事件恢复中期内回升反弹,灾后长周期内则回归灾难事件前的变动大趋势。从外在因素的影响看,灾难事件范围越广,波及人口越多且致死率越高,生育率波动越剧烈,疫情和与环境有关的灾难事件可能会对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从内在因素的影响看,灾害发生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与家庭经济能力、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政府的应对能力等会影响生育率波动幅度,但不会改变波动方向。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初步观察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生育率下降是高死亡数量带来的心理冲击、经济衰退、停工停产以及对未来生活预期不明朗和信心减弱综合作用的结果。
    老龄问题研究
    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互补替代”效应:理论与实证
    穆怀中
    2022, 46(1):  82-96. 
    摘要 ( )   PDF (14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构建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适度水平及其“互补替代”数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发现:(1)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替代”关系,而在退休年龄延长的条件下,二者存在“互补”关系;(2)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替代的均衡点是家庭有2个子女,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边际替代率递减;(3)伴随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子女养老收入再分配系数下降,个人养老收入分配系数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前者下降幅度;(4)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之间的“互补替代”效应呈现为“倒V形”曲线,且其替代的均衡点与总和生育率2.1的更替水平存在契合效应。
    社会融合视角下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
    陈英姿, 赵玉港, 胡亚琪
    2022, 46(1):  97-112. 
    摘要 ( )   PDF (13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老年流动人口视为同质性群体易忽视其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从社会融合视角,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将老年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分为积极融合型和消极融合型。不同类型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积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居留”。对比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发现消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与全样本对比,潜在类别划分后的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个人特征影响显著。针对较高的社会融入需求和不同的居留意愿,应统筹做好老年流动人口户籍需求和住房保障,积极推进老年流动人口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保障质量,开展老年流动人口示范街区建设,提高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能力。
    人口与经济
    劳动力就业城市选择对城市工资溢价的影响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2022, 46(1):  113-128. 
    摘要 ( )   PDF (13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