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29
    建构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
    对中国“未富先老”判断的新考察
    林宝
    2023, 47(3):  3-16. 
    摘要 ( )   PDF (127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系统回顾“未富先老”判断产生以来的各种争论以及总结“未富先老”的不同内涵和判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判断标准——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发展水平一致性指数。以此标准可以把世界各国(地区)分为3种类型:未富先老、老富基本协同、富先于老。基于《世界人口展望2022》和《人类发展报告2021/2022》中的相关数据对1990年以来中国“老”与“富”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在1990年代就一直处于“未富先老”状态,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改善。以人均国民收入代表“富”来分析中国“老”与“富”的关系能够发现,中国刚刚走出“未富先老”状态,进入“老富基本协同”状态;以人类发展指数代表“富”来分析中国“老”与“富”的关系则发现,中国正处于从“未富先老”状态向“老富基本协同”状态过渡的临界点。
    中国“生产性老龄化”的健康绩效研究
    陈璐, 王璐
    2023, 47(3):  17-32. 
    摘要 ( )   PDF (13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选取老年人帮子女做家务、照料孙子女、工作等9项活动构建代表“生产性老龄化”的综合指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科学识别中国“生产性老龄化”的健康绩效。研究发现,参与“生产性老龄化”活动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这一效果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当“生产性老龄化”活动的参与频率为低程度和中等程度时,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提升效果更好,但从心理健康层面来看,当帮子女做家务和工作的频率为中等程度时,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生产性老龄化”活动参与数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呈倒U形分布,同时参与2~3项“生产性老龄化”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提升效果最好。
    “生产-消费”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口分类、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王永梅, 张冬霞, 曹杨
    2023, 47(3):  33-48. 
    摘要 ( )   PDF (12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站在“生产-消费”复合属性视角下对中国老年人口的特征进行“盘点”,采用潜类别模型和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对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消费”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口分为健康撤离型、需求突出型、生产贡献型和贡-需交换型,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区域差异。2018年,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口在为家庭或社会贡献生产性价值,约有1/5的老年人口需要家庭或社会服务,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红利窗口期;66岁是老年人口生产贡献性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9岁之后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开始普遍;老年人口“生产-消费”行为与地理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退休年龄改革和构建“养为并重”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比较——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视角的分析
    李龙, 贾墨晗, 金光照
    2023, 47(3):  49-62. 
    摘要 ( )   PDF (11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出发,聚焦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人口条件,对同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目前在发展水平上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与中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上比较时,其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程度高于中国、相应时段长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大幅低于中国,印度劳动力规模在21世纪前半叶都不会超过中国,中国可凭借较高的劳动参与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劳动力大国的地位;中国在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上的比较优势极为明显。中国进入人口与经济总量“双第二”的阶段后,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尤其要把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等,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的优势。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对促进就业和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的分析
    昌敦虎, 李明奎, 原佳倩, 周继, 马中
    2023, 47(3):  63-77. 
    摘要 ( )   PDF (13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论断在理念层面、事实层面和政策层面都为资源型城市统筹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的主要导向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人口发展成效相对优于绿色发展成效;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转型相比,绿色转型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促进就业政策与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低了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并强化了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协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优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人口发展,形成“就业优先”与“生态优先”相互促进的内生机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2023, 47(3):  78-93. 
    摘要 ( )   PDF (13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 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中国老年抚养比再估计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再审视
    代志新, 杜鹏, 董隽含
    2023, 47(3):  94-107. 
    摘要 ( )   PDF (106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分析。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将加速推进,走向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养老负担也将随之不断加重。同时,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质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将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与年龄指标相结合、以人力资源总量替代人口数量估算的老年抚养比低于传统计算方式下的老年抚养比,且其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可能不会如以往预期的那样加速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需要用更加全面和适当的指标来衡量,以明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统计
    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的无残损预期寿命——基于沙利文法的贝叶斯拓展
    王晓军, 黄子航, 秦澄莹
    2023, 47(3):  108-120. 
    摘要 ( )   PDF (108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截面数据,利用沙利文法的贝叶斯拓展研究中国50岁及以上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的预期寿命、无残损预期寿命、残损生存期及其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人群的预期寿命和无残损预期寿命越长;受教育水平越高人群的无残损预期寿命在预期寿命中的占比越高;在相同的受教育水平下,女性比男性活得更长,但女性的无残损预期寿命比男性更短、残损生存期更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低龄和男性人口身体功能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从时间趋势看,2013~2018年,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的预期寿命增速超过无残损预期寿命增速,存在残损扩张现象。提高人群的受教育水平能有效减缓身体功能障碍的扩张速度。
    人口与经济
    人口空间集聚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个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2023, 47(3):  121-128. 
    摘要 ( )   PDF (107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