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9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别平等视角下的27国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与生育率反弹
    张洋, 李灵春
    2023, 47(4):  3-19. 
    摘要 ( )   PDF (139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谁更需要生育政策支持: 角色冲突视角下的 生育率下降与职业结构优化
    杨慧
    2023, 47(4):  20-34. 
    摘要 ( )   PDF (13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不同职业类型女性活产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职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职业类型女性平均活产子女数与职业女性总体平均活产子女数“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女性职业结构的优化有关;不同职业类型女性的平均活产子女数及其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少且增幅最小,其未能实现的生育数量最多,生育对其工作与家庭相互冲突的影响最严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既是最需要生育政策支持的群体,也是最有潜力提高生育水平的群体,相关生育政策应加强对此类职业女性的支持力度。
    人口统计
    1980年代以来中国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医疗设施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期协同作用
    李婷, 闫誉腾
    2023, 47(4):  35-50. 
    摘要 ( )   PDF (14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是理解中国死亡和健康转变的重要手段。借助经对数二项法修订后的第三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死亡数据以及各来源分省统计数据,考察中国分时段、分地区不同年龄段死亡水平的变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近40年中国的死亡水平持续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地区间婴儿死亡水平差异趋于缩小、老年死亡水平差异趋于扩大;随着流行病学死亡模式的转变,中国死亡水平下降的动力机制已由以医疗设施投入为主要推动力转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地区间死亡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区动力机制变迁的阶段性差异所导致。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地区间死亡水平收敛的主要力量,未来应在巩固已有医疗设施投入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年龄、时期和队列视角下中国女性的终身人工流产水平——基于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分析
    吕利丹, 陈一迪
    2023, 47(4):  51-66. 
    摘要 ( )   PDF (140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人工流产的研究大多从时期视角展开,缺乏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中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终身怀孕信息展开分析,采用APC分层混合效应模型分离出影响女性终身人工流产水平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期效应上,中国女性的人工流产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生育政策调整和生殖健康服务发展对其有重要影响;在队列效应上,人工流产的数量选择机制和性别选择机制在不同出生队列的女性中产生分化;在年龄效应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女性的人工流产年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建议继续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减少非意愿怀孕,促进性别平等,重点关注经历过人工流产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
    老龄问题研究
    居住条件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
    侯建明, 张培东
    2023, 47(4):  67-81. 
    摘要 ( )   PDF (120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持续攀升,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与之伴随的老年人抑郁状况也越来越突出。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数据,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门槛回归的计量方法,探讨居住条件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有效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居住条件的改善能够显著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结论具有稳健性;老年人抑郁程度越高,居住条件改善的效应越明显;居住条件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其对64岁以上老年人的影响相比60~64岁老年人更大。为此,加快城乡老年住房改造、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是缓解老年人抑郁状况的有效措施。
    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基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视角的分析
    穆滢潭, 龙飞, 原新
    2023, 47(4):  82-97. 
    摘要 ( )   PDF (14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构建了健康老龄化指数(HAI1和HAI2),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老年人,这主要是由于城镇老年人在童年期家庭背景、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优势;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弱化,呈现“收敛效应”,并且这一模式在连续出生世代中的效应也变得更弱,这主要是由于与早期世代相比,新世代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应完善健康老龄化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并注重老年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劣势累积效应,确保健康老龄化水平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超前性。
    人口与社会
    城乡融合视角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差异与长期趋势:1960~2018
    杜永潇, 董浩
    2023, 47(4):  98-113. 
    摘要 ( )   PDF (15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比较1960年以来基于夫妻户口类型划分的4类城乡婚姻的教育地位匹配模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运用rankrank相关系数和“交换指数”反事实分析等前沿方法,整合分析2003~2018年间各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项全国代表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所包含的81756对夫妻,发现中国婚姻匹配模式长期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双方均为城镇户口的夫妻的教育地位同质性程度远高于一方或双方为农村户口的夫妻,而高等教育人群的婚姻匹配行为是塑造该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跨城乡户口通婚的夫妻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非对称的户口-地位交换模式,长期面临双方相对优势无法互补的困境。这些发现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长期失衡对婚姻匹配模式的深远影响,对探讨促进城乡融合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城市创业的影响
    盛亦男, 尚佳佳, 郑浩冉
    2023, 47(4):  114-128. 
    摘要 ( )   PDF (139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宗族文化不仅在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还在流入地持续影响着流动人口的行为决策。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出地宗族文化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创业概率,其通过形成家乡社会网络和构建社会信任模式影响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促进流动人口选择生存型创业,但是会损害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效果,城市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宗族文化的作用。应利用家乡网络社会组织平台,构建超越宗族内部信任的一般信任文化,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优势互补的作用机制,帮助流动人口进城创业并实现创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