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吕利丹, 梅自颖, 李睿, 李姝, 阎芳, 王旭,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1): 103-117.  
摘要2581)      PDF (1278KB)(1272)    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年龄、时期和队列视角下中国女性的终身人工流产水平——基于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分析
吕利丹, 陈一迪
人口研究    2023, 47 (4): 51-66.  
摘要366)      PDF (14026KB)(180)    收藏
关于人工流产的研究大多从时期视角展开,缺乏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中1930~1969年出生队列女性的终身怀孕信息展开分析,采用APC分层混合效应模型分离出影响女性终身人工流产水平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在时期效应上,中国女性的人工流产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生育政策调整和生殖健康服务发展对其有重要影响;在队列效应上,人工流产的数量选择机制和性别选择机制在不同出生队列的女性中产生分化;在年龄效应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女性的人工流产年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规律性。建议继续完善生殖健康服务,减少非意愿怀孕,促进性别平等,重点关注经历过人工流产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性别视角下的迁移历程研究——基于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分析
吕利丹, 赵翔宇
人口研究    2022, 46 (1): 54-69.  
摘要850)      PDF (13787KB)(215)    收藏
利用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生命历程数据,探究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迁移历程及其性别差异,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解释重要生命事件(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对男性和女性迁移历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代人口的迁移历程呈现明显的队列差异和性别差异;与1940~1949年和1950~1959年出生队列相比,1930~1939年和1960~1969年出生队列在迁移高峰年龄(20~24岁)时的政策限制较少而终身累计迁移频率更高,性别差异也更显著;教育和非农就业转移会促进终身迁移机会,较早结婚和较多生育的作用则相反;非农就业转移对女性的多次迁移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缩小男女之间的迁移差距;结婚和生育会降低迁移概率,而离婚会增加迁移概率,这些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国际人口迁移:三论人口迁移转变
段成荣,谢东虹,王涵,吕利丹
人口研究    2020, 44 (5): 33-43.  
摘要439)      PDF (1525KB)(456)    收藏
国际人口迁移格局发生骤变,亟须专门研究。通过回顾国际人口迁移转变的历程,发现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移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同时,中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尽管历经数次起伏,但迁移规模在不断扩大,预计随着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等战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规模会持续增加。中国将从一个没有国际移民、不了解国际移民、不熟悉国际移民事务的状态,向一个有大规模国际移民、需要了解国际移民、熟悉国际移民事务的状态转变。为适应向大规模国际移民时代的转变,中国应该重视国际移民信息采集的系统性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重大经贸、外交等战略安排开展国际移民视角评估,有针对性地建立移民预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再论中国人口迁移转变
段成荣,吕利丹,王涵,谢东虹
人口研究    2020, 44 (1): 19-25.  
摘要675)      PDF (196KB)(860)    收藏
人口低空间流动性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人口特征。过去40年,我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从很少迁移的“乡土中国”向大规模、高频率迁移的“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迅速实现了向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员迁移流动的转变。从乡土时代向迁徙时代的转变能够在短短40年内得以实现,有其内在机制,如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松动等,这些因素将使人口高空间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得以保持。为了有效解决快速迁移转变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21世纪以来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要继续坚持。同时,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几千年与乡土中国相适应的“静文化”逐步向与迁徙中国相适应的“动文化”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人口的迁移转变
段成荣,谢东虹,吕利丹
人口研究    2019, 43 (2): 12-20.  
摘要589)      PDF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变动基本事实和发展挑战
吕利丹,阎 芳,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 42 (3): 65-78.  
摘要576)      PDF (763KB)(798)    收藏
文章以 20002010 年人口普查和 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描述我国儿童人口基本特征及其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分析我国儿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包括儿童规模止降趋稳城镇儿童规模稳步增长农村儿童规模持续下降少数民族儿童占比增加无子女家庭比例增加多子女家庭比例持续降低等当前儿童生存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动和留守儿童规模仍然巨大且城镇留守儿童规模日趋壮大儿童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凸显父母照料缺失日益严重义务教育仍面临挑战等文章最后从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福利促进儿童照料市场化改善教育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基本事实与解释
吕利丹,王非
人口研究    2017, 41 (6): 45-57.  
摘要373)      PDF (1273KB)(953)    收藏
文章利用重庆市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描述和初步解释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特别比较父母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同住的农村儿童和流动到城市的农村儿童在在校率、教育 完成率和教育递进率上的差异。 通过使用更大的样本和更精细的儿童类型定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 解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在校率和教育递进率上,农村留守儿童最高,与父母同 住的农村儿童其次,流动到城市的儿童最低;在教育完成率、特别是初中教育完成率上,3 类儿童的相 对大小完全相反。 3 类儿童教育状况的差异随着儿童性别、父母教育程度和户籍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同而变化。 收入效应、亲子分离效应和制度隔离效应可能是 3 类儿童教育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
吕利丹
人口研究    2014, 38 (1): 37-50.  
摘要1782)      PDF (345KB)(1483)    收藏
数据分析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高中学龄阶段后,教育机会急剧下降。受父母外出流动影响,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终止学业后很快就外出打工,身份过早地从“农村留守儿童”转换为“新生代农民工”,很有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对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终止学业的影响做深入研究,文章利用“2011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造以平均月收入对数为因变量的6 个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外出年龄等自变量与当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回归结果证明: 留守经历、外出时间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都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得到的留守经历与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对该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会急剧下
降现象做出新的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 37 (2): 17-24.  
摘要4881)      PDF (441KB)(4733)    收藏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