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胡耀岭, 徐洋洋
人口研究    2024, 48 (1): 22-39.  
摘要371)      PDF (1344KB)(108)    收藏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 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理解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之谜——源于“家庭老年照料”还是“啃老”行为?
刘达禹, 赵恒园, 徐斌
人口研究    2022, 46 (3): 102-116.  
摘要1991)      PDF (13498KB)(281)    收藏
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实证检验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结果发现,“啃老”会阻碍适龄劳动人口参与劳动, “家庭老年照料”则会提升个体的劳动参与率,根据边际概率计算,“啃老”造成的负向影响更为严重。城乡分类研究显示,农村“啃老”问题危害更深,表明“啃老”并不是富裕家庭中的独有现象,已呈现出“逐底竞赛”之势。家庭分类研究显示,“未婚无房贷”人群最易受“啃老”行为影响而降低就业意愿。这些结论一方面说明,当下部分适龄劳动人口中确实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不良之风;另一方面表明,低就业引力群体中的受迫性“啃老”现象正在迅速滋生。因此,关注此类人群的教育与发展是破解当下低就业困境的核心要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当前中国族际通婚变动的影响因素
徐世英, 韩双嵘
人口研究    2022, 46 (2): 36-47.  
摘要819)      PDF (11377KB)(269)    收藏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0年中国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率总体有所增长,主要影响因素为居住分散度增大和人口流动率提高。各少数民族间族际通婚率增长差异悬殊,按族际通婚率变化量、影响因素变化量数值高低聚类成3类:对于第一类17个民族,城镇化率的提高及2000年族际通婚率较低对族际通婚率的提高影响显著;对于第二类23个民族,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和城镇化率的增长对族际通婚率的提高影响显著;第三类15个民族族际通婚率增长幅度小或负增长,从社会背景分析,部分民族的族际通婚率已达到很高程度,缺乏提升空间,其他民族需要从宗教、语言等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新态势
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21, 45 (3): 82-87.  
摘要1014)      PDF (696KB)(744)    收藏
利用历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简要回顾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历程,论述中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差异性,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流动水平、族际通婚及受教育水平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态势给出初步判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于潇, 徐英东
人口研究    2021, 45 (1): 50-67.  
摘要708)      PDF (1105KB)(332)    收藏
引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流动人口进行家庭异质性分解,检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在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住房可负担性对家庭形成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挤出效应更强;公共服务水平对家庭扩张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引力效应更强;社会融入度对家庭萎缩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引力效应更强;在家庭形成期,住房可负担性挤出效应对低学历、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在家庭扩张期,公共服务水平引力效应对高、低学历和高、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在家庭萎缩期,社会融入度引力效应对低学历、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使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的群体异质性,有助于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
唐丹,孙惠,徐瑛
人口研究    2020, 44 (4): 33-45.  
摘要543)      PDF (459KB)(415)    收藏
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根据频率将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区分为不照顾、偶尔照顾和经常照顾,将抑郁水平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对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在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群体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行为存在差异;(2)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心理健康均有积极作用;(3)相较于经常照顾,偶尔照顾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大;(4)社会网络在偶尔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儿童非正常迁移的时空分异及综合机制——拐卖与抱养对比视角
李钢,薛淑艳,马雪瑶,周俊俊,王皎贝,徐婷婷
人口研究    2020, 44 (3): 102-117.  
摘要481)      PDF (1665KB)(305)    收藏
拐卖儿童犯罪与民间抱养活动是中国儿童非正常迁移的主要途径,已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从公益平台获取的数据资料,探究两类非正常迁移的时空分异格局与综合机制。研究发现:拐卖迁移的男童远多于女童,抱养迁移则相反;被拐儿童主要集中在1~6岁,抱养儿童则以0岁为主;非正常迁移以乡村家庭之间的流动为主;迁移在时间上呈现“中段高发,首尾低发”态势,明显受灾害等特殊事件及政策法规调整影响;在空间分布中,四川和河南是儿童非正常迁移的高发省份;在迁移路径上,拐卖表现为从西南地区流入中东部地区,抱养则以省内跨市流动为主。中国儿童非正常迁移受地区差异梯度力的影响,被其他“两方”干预从而在“三地”流动,最终完成被动的、无意识的迁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
沈思,简小琴,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19, 43 (6): 64-74.  
摘要536)      PDF (648KB)(1316)    收藏
当前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如何?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通过与“六普”数据呈现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状况进行比较,文章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少数民族全部人口的总体水平,但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状况差异较大;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通婚圈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率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男性;提升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族际通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
肖子华,徐水源,刘金伟
人口研究    2019, 43 (5): 96-112.  
摘要593)      PDF (1444KB)(792)    收藏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唐丹,徐瑛
人口研究    2019, 43 (5): 54-65.  
摘要357)      PDF (621KB)(343)    收藏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非留守老人作为参照,对留守老人的应对方式、社会网络及抑郁症状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应对方式和社会网络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和朋友网络在留守与非留守老人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老人的家庭网络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非留守老人差;(2)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消极应对则有可能增加留守老人的抑郁症状;(3)家庭网络对留守老人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朋友网络作用不明显;(4)在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5)在非留守老人中,家庭网络在积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估——基于安徽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
徐洁,李树茁,吴正,刘伟
人口研究    2019, 43 (1): 91-101.  
摘要540)      PDF (1586KB)(632)    收藏
文章采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基于IPCC“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和综合指数评估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分别从农村老年人家庭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出发,探讨不同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指数及其维度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高、中等养老脆弱性家庭所占比例为51.81%。高养老脆弱性农村老年人家庭具有高龄、低教育水平、低生活自理能力、低收入的特征,而中等脆弱性农村老年人家庭的各项特征均与高脆弱性家庭相差甚微,并且丧偶、子女中只有女儿或不与子女、孙子女同住的农村老年人家庭暴露水平与敏感性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 健康与教育的影响
丁继红,徐宁吟
人口研究    2018, 42 (1): 76-89.  
摘要442)      PDF (2217KB)(1331)    收藏
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城乡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运用中国营养与健 康 调 查( CHNS)1997 ~ 2011 年六轮家庭数据,研究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和受教育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影响的城乡差异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文章运用工具变量法构建了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主要结论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农村儿童突;对儿童身高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城市儿童突出;对儿童体重产生显著改善作用,超重减少,尤以农村儿童突出;对儿童过去四周内的患病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也因儿童年龄群体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城镇化视角下的人口发展
李铁,徐勤贤
人口研究    2017, 41 (1): 27-33.  
摘要546)      PDF (189KB)(1126)    收藏

当前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将减慢,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更趋明显,而农村尚未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之各项改革政策尚未顺利落实,农民工在城市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传统的以房地产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降低了城市的包容性,大大减少了城市服务业就业岗位。因此,劳动力严重过剩将是长期趋势。目前生育率降低和老龄化问题并没有到达危机阶段,而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人口规模大以及低水平人口过快增长对中国、对全球将造成压力。未来人口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调整人口结构,以提高人口质量,而非单纯增加人口数量,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改革,促进城市转变发展模式,完善人口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发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4. 人口转型、消费结构差异和产业发展
茅锐,徐建炜
人口研究    2014, 38 (3): 89-104.  
摘要1277)      PDF (515KB)(1887)    收藏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对2002 ~ 2009 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支出较高,成年人的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和通信以及居住支出较高,而老年人的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各项关联非常稳健。通过判断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同时控制一系列社会和经济特征效应后发现,消费者年龄是消费结构的关键决定因素。利用2013 ~2030 年的人口预测数据推测发现,人口老龄化将对内需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人口转型趋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并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0)
15. 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格局:1990~2010
孙峰华,孙东琪,胡毅,李少鹏,徐建斌
人口研究    2013, 37 (5): 103-113.  
摘要1530)      PDF (1071KB)(1159)    收藏
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区域理想人口密度、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相关计量模型,借助ARCGIS技术,揭示了中国及31个省、市、区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总体而言,1990~2010年间我国各省市区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部分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污染严重;(2)在一定时间段内,部分区域人口对其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减小,但生态环境质量却持续恶化;(3)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超高压区为北京、天津、上海3个特大城市;(4)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重心和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轨迹相距甚远,但移动的总趋势是自西向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崔红艳; 徐岚; 李睿
人口研究    2013, 37 (1): 10-21.  
摘要3126)      收藏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9)
17. 利用教育统计资料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
徐岚,崔红艳
人口研究    2008, 32 (5): 79-82.  
摘要1373)      PDF (177KB)(1551)    收藏
统计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并呈持续上升态势。为正确判断近年来人口统计中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实际状况,分析导致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辨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真性偏高"和女婴漏报导致的"虚假偏高"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人口统计反映的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状况,与教育统计反映的小学在校生性别比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客观事实,并呈持续上升态势;在人口统计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部分中,女婴漏报因素约占23.97%,人为的性别选择因素约占76.03%,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后的选择性人工流产是导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8. 中国农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转变的考察——基于对河北承德、邯郸两地区实地调查的比较
王金营,徐蕾,杨江澜,李颖,王春蕊
人口研究    2008, 32 (5): 58-66.  
摘要2050)      PDF (175KB)(1126)    收藏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和邯郸市农村居民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实地调查对比,发现当前我国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度减小,认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并不一定导致较高的生育水平,而较严厉的生育政策也需要良好的工作和服务达到预定效果。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和访谈了解,对生育政策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育行为、生育意愿的转变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王卫,张宗益,徐开龙
人口研究    2007, 31 (6): 55-66.  
摘要1667)      PDF (153KB)(1138)    收藏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度量我国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提高程度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证实劳动力迁移可以大大提高迁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对于缩小地区、城乡之间以及不同人口特征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积极作用,稳定有序的劳动力迁移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
吴蓓,徐勤
人口研究    2007, 31 (3): 61-70.  
摘要1102)      PDF (755KB)(1232)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增强。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护理功能日趋削弱,传统的老年长期护理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本研究以上海为例,从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资金运作、照料质量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城市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扩展日托所功能、提高政府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投资、建立税务激励机制等途径推动社区长期护理社会化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新农村建设:“迁出去”和“引回来”
顾宝昌,周长洪,翟振武,王金营,徐蕾,康辉,王春蕊,王翠绒,豆小红,侯东民
人口研究    2006, 30 (5): 32-48.  
摘要1257)      PDF (248KB)(10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流动人口动力机制新探
徐玮,宁越敏
人口研究    2005, 29 (6): 49-57.  
摘要1440)      PDF (562KB)(1776)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呈现出波浪推进之势,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在此过程中的流动人口现象更为显著,1988年为106万,至1993年达历史上峰值为251万人,此后到1997年间有所下降。根据2000年11月1日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外来流入人口总量达到387·11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占79%。2003年8月1日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上海的流动人口数已达498·79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占76·8%(见表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艾滋病对老年人的影响
徐勤,吕繁, 原野, 朱昊,伍小兰, 翟德华,张秋霞
人口研究    2005, 29 (3): 70-77.  
摘要1506)      PDF (190KB)(1262)    收藏
研究表明,艾滋病的流行对老年人有直接影响(自身感染)和间接影响(子女感染的影响)两种基本途径。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50岁及以上者已经超过1/10,而且增长很快。艾滋病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加深老年贫困,社会排斥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老年父母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子女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是对社会的间接贡献。社会应给予受艾滋病影响的老年人以关怀和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24. 中国人力资源国情分析及未来展望——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实证研究
徐坚成
人口研究    2003, 27 (6): 71-75.  
摘要1093)      PDF (98KB)(2105)    收藏
将中国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唯一出路是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这样才能顺利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中国走上追赶先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基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平台,系统地对中国人力资源国情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未来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
人口研究    2003, 27 (6): 31-36.  
摘要1091)      PDF (119KB)(1474)    收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州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实现了人口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历史性转变。苏州人口转变具有快速性、全面性、稳定性的显著特征,研究苏州人口转变的动因,解析先进文化力在苏州人口转变中的重要作用,理清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思路,为苏州市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前瞻性战略选择,进而为苏州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搭伴养老”:黄昏恋的协奏曲
郝麦收, 姚远,宋健,徐勤
人口研究    2003, 27 (3): 21-32.  
摘要1075)      PDF (235KB)(1078)    收藏
背 景曾几何时 ,搭伴养老成为老年再婚群体中悄然兴起的一种准婚姻模式 ,而且在媒体中也曾掀起过不小的波澜。所谓搭伴养老 ,就是老年男女双方不进行结婚登记而生活在一起 ,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老年再婚的生活方式。说它是准婚姻模式 ,是因为它不经过正式的结婚登记的途径 ,直接由当事人自愿结合而生活在一起。据报载 ,如今社会上搭伴养老并不属于个别现象 ,在有的大城市地区达到半数以上的比例。在有的老年公寓中 ,赞同搭伴养老的老年人比例甚至达到 85 %。而且这种现象在某些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毫无疑问 ,搭伴养老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从传统观念来审视 ,老年人结婚或再婚本身就应该算作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黄扬飞,徐月虎,丁金宏
人口研究    2002, 26 (4): 72-80.  
摘要1205)      PDF (210KB)(989)    收藏
1990年代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比 1 990年和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 ,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现状及其在 1 990年代的增长幅度的区域差异模式 :2 0 0 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 ,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的基本格局 ;1 990年代的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的空间格局为北方自东向西逐渐递减 ,南方自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各地区 1 990年代人口城市化及其增幅除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所处的阶段有关外 ,2 0 0 0年普查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
28.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徐安琪,叶文振
人口研究    2002, 26 (4): 28-35.  
摘要1541)      PDF (184KB)(3339)    收藏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29. 2000年人口普查实施效果和提出的挑战
张为民,司徐钢
人口研究    2002, 26 (4): 17-22.  
摘要1091)      PDF (164KB)(865)    收藏
 20 0 0年人口普查是一次难度空前的普查。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对普查方案做了改进 ,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从实施效果来看 ,证明这些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 ,这次普查的漏登率却比 1 990年普查大幅度提高 ,达到了 1 .81 %。导致人口普查漏登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方案设计上的 ,也有组织实施、普查环境变化的影响。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对改进我国的人口统计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0. 解读社会抚养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焦点讨论之一
本刊编辑部,江亦曼,陈明立,李芸莉,曹建伟,徐景华
人口研究    2002, 26 (2): 35-43.  
摘要1167)      PDF (131KB)(814)    收藏
背 景2 0 0 1年 1 2月 2 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 5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该法第 6章第 41条规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这个规定统一了全国各地经济限制措施的名称 ,也使经济限制措施规范化、法制化 ,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回顾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践历程 ,经济限制作为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措施为实现基本国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因其“处罚”色彩而倍受关注。其名称从“超生子女费”到“计划外生育费”再到“社会抚养费”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对这个措施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当政府明确指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