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17.  
    摘要8566)      PDF (723KB)(13583)    收藏
    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1)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杜鹏,翟振武,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6): 92-95.  
    摘要4570)      PDF (77KB)(13210)    收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本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否会一直增长下去?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百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人口未来100年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数据。1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人口和分年龄的人口结构为基础,并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分年龄性别的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出五普的0~9岁调增了2984万,其中男性1369万,女性1615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8)
    3. 亚洲女性缺失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
    韦艳,李树茁,杨雪燕
    人口研究    2009, 33 (1): 91-103.  
    摘要33123)      PDF (294KB)(11042)    收藏
    文章主要利用4个亚洲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巴基斯坦)专项抽样调查、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报告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性别比失衡的态势、原因及后果,评述针对性别失衡所采取的直接治理措施、文化制度改变的努力,以及改善女孩生存环境和提高妇女地位的行动与公共治理,从这些国际公共治理措施中提炼出经验和模式,进而对中国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干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4. 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
    富晓星,Lei Zhang,Eric P.F.Chow,马铁成
    人口研究    2012, 36 (4): 91-102.  
    摘要25134)      PDF (153KB)(10772)    收藏
    男男性服务者是近些年来地下性产业中的新兴群体,其在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组织类别等方面呈现出比女性性服务者更为复杂的生存样态。同时,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的迅猛传播,也使男男性服务者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文章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男男性服务网络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商业性网络的隐秘特征和运行机制、男男性服务者的多元性存在状态进行文化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性取向群体、不同场所、不同服务种类的艾滋病风险因素并给予社会科学的干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
    陈卫
    人口研究    2006, 30 (4): 93-95.  
    摘要6970)      PDF (244KB)(9885)    收藏
    人口数据几乎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数据往往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发展政策、实施社会项目。获得及时、准确的人口数据需要依赖于对人口变化的监测,而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发展目标需要依赖于对未来人口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预测。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口机构都定期地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多数预测结果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近期的预测结果在总人口数上往往低于前期的预测结果,二是近年的总人口预测结果往往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这些特点说明,经常的、定期的人口预测是必要的,以考虑和反映不断变化的人口态势。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后我们将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定期的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3)
    6.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
    杨菊华,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6-51.  
    摘要2163)      PDF (807KB)(9675)    收藏
    家庭变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现象。在过去30 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共同作用于家庭结构、关系、功能和价值取向。家庭规模变小、代数变少,主要家庭模式趋于稳定,但家庭形式更为多样,家庭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部分家庭功能社会化,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基于深厚传统的中国家庭仍有很强的抗逆力,加上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形式对亲代和子代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养、教化功能仍多由家庭承担。不过,子女数量的持续偏少,子代社会和地域流动的久盛不衰,婚姻观念的不断变迁,都会进一步改变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并给政府和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陈卫,宋健
    人口研究    2006, 30 (2): 84-88.  
    摘要4147)      PDF (312KB)(9004)    收藏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这些转变还将持续,一些特征将继续保留或增强,一些特征将得到改变或减弱。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其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中国的年龄结构极其不规则,相邻年龄组的队列规模往往差别很大图12004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
    张震
    人口研究    2016, 40 (1): 8-21.  
    摘要533)      PDF (1182KB)(8601)    收藏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9.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06, 30 (1): 93-96.  
    摘要3077)      PDF (92KB)(8493)    收藏
    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图1 1990~2004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0.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段成荣,周福林
    人口研究    2005, 29 (1): 29-36.  
    摘要3481)      PDF (242KB)(7118)    收藏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但是 ,有关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却一直模糊不清。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本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段成荣,杨舸
    人口研究    2008, 32 (3): 15-25.  
    摘要3043)      PDF (1368KB)(6746)    收藏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各项基础信息却十分缺乏。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填补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的空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良好、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老体弱等结论将改变人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
    宋健
    人口研究    2005, 29 (2): 16-24.  
    摘要2293)      PDF (140KB)(6704)    收藏
    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成为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的一代特殊人口与一类特别家庭。对二者界定的不同标准造成了对其规模估计的分歧和深入研究的困难。根据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估算出我国现有独生子女数量约为 90 0 0万 ,其中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之间彼此婚配 ,有可能会形成广受关注的“四二一”家庭。研究显示 ,大城市中独生子女间的婚配概率似乎更高一些 ,但对于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对“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户”的关注 ,主要来源于对“独生子女”养老能力的质疑和对“独生子女户”养老需求获取满足的前景的担忧。国家目前正在通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措施帮助“独生子女户”逐步消除后顾之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3)
    13.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
    米红,贾宁
    人口研究    2016, 40 (1): 22-37.  
    摘要10443)      PDF (825KB)(6598)    收藏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
    杜鹏
    人口研究    2003, 27 (6): 37-43.  
    摘要1809)      PDF (118KB)(6154)    收藏
    1引言 养老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 3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882 7万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对老年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被视为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而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与以子女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家庭在养老的经济负担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是认识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顾宝昌
    人口研究    2011, 35 (2): 43-59.  
    摘要5880)      PDF (1125KB)(611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8)
    16. 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
    人口研究    2004, 28 (1): 8-15.  
    摘要3155)      PDF (165KB)(6087)    收藏
    基于基本国情 ,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 ,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 ,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7)
    17.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
    杨涵墨
    人口研究    2022, 46 (5): 104-116.  
    摘要5536)      PDF (1246KB)(6087)    收藏
    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老年人比重高于城镇。 相比于2010 年,2020 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老年人丧偶比重有所下降,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丧偶比重相对较高;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在经济上独立性更强、压力更小;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自评不健康、独居老年人生活更依靠政府托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陆万军 张彬斌)
    陆万军,张彬斌
    人口研究    2016, 40 (4): 21-34.  
    摘要1499)      PDF (221KB)(5932)    收藏

    文章利用双差分策略评估了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农村地区为参照组,一胎化政策使在计生政策之后出生的城镇女性平均多接受了0.71年教育;以少数民族为参照组,生育政策使受干预队列中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45年,生育政策对性别教育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随着女性相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显著变化,市场中性别歧视程度没有显著下降。同时,以家务分工态度和婚姻独立态度衡量的性别观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市场歧视程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在未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平等,利用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与胡鞍钢博士商榷
    王谦,郭震威
    人口研究    2001, 25 (1): 20-23.  
    摘要1507)      PDF (108KB)(5655)    收藏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 ,现有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现有的实证研究往往因为数据质量不佳、定性分析失当、定量分析欠妥等原因 ,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程恩富,詹志华
    人口研究    2017, 41 (2): 97-112.  
    摘要27712)      PDF (233KB)(5561)    收藏
    三年困难时期( 1959 ~1961 年) 我国非正常死亡 3000 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 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 1955 ~1957 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 1953 ~1964 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 400 ~500 万人。非正常 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 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 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 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 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 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 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 年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
    洪国栋
    人口研究    1997, 21 (4): 44-48.  
    摘要2120)      PDF (2465KB)(5304)    收藏
    根据建国以来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并通过与国际比较,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以便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对策。文章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宏观对策,包括如何利用“低抚养”的时期发展经济问题,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老年人供养体系和照料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1)
    22.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刘鸿雁
    人口研究    1998, 22 (2): 63-67.  
    摘要2228)      PDF (2323KB)(5286)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学、人口学学者们将更多的笔触伸展到家庭的领域。随着离婚率的增加,人们对单亲家庭的关注也逐渐增大,在此,笔者愿对单亲家庭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使大家对国内外的单亲家庭状况有所了解.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单亲家庭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出现,同时由于“性解放”思想的蔓延,大批未婚母亲出现,单亲家庭引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亲家庭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单亲家庭概念逐渐引入。从字面上看,单亲家庭的概念十分明确,是指在一个家庭只有单一的父亲或母亲。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员还包含有一位──子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5)
    23.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任远,邬民乐
    人口研究    2006, 30 (3): 87-94.  
    摘要3338)      PDF (1217KB)(5080)    收藏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39)
    24.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周皓
    人口研究    2012, 36 (3): 27-37.  
    摘要4109)      PDF (375KB)(5061)    收藏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8)
    25.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周助平,刘海斌
    人口研究    2016, 40 (3): 58-70.  
    摘要1633)      PDF (232KB)(4981)    收藏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对劳动供给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人口老龄化在解释劳动力参与率差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巴西、法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2013年劳动力参与率比较,利用年龄标准化方法,发现在年龄别劳动力参与率一定的情况下,年轻型人口明显比老年型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更高。利用差异分解的方法,发现中国和日本2013年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12.1个百分点,其中79.0%可以归因于年龄结构的差异。更进一步,通过国内面板模型和国际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参与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还表明,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 37 (2): 17-24.  
    摘要4986)      PDF (441KB)(4913)    收藏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对“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质疑
    刘岚
    人口研究    2002, 26 (2): 70-72.  
    摘要1502)      PDF (93KB)(4790)    收藏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妇女人工流产状况分析
    乔晓春
    人口研究    2002, 26 (3): 16-25.  
    摘要1276)      PDF (250KB)(4776)    收藏
    利用卫生部和 1 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妇女人工流产比和人工流产率进行了估计 ,并利用 1 997年数据对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妇女 ;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人工流产率低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怀孕的妇女。由于避孕失败造成意外怀孕是中国妇女实行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 ;但是在农村 ,由于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实行人工流产则成为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29. 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
    李晓霞
    人口研究    2004, 28 (3): 68-75.  
    摘要2260)      PDF (214KB)(4765)    收藏
    一切择偶制度都倾向于“同类联姻”,1 如阶级地位大致相当、宗教与文化背景相似,以保证婚姻的稳定和群体内部的统一性。民族内婚规则即是同类婚姻的一个重要体现,地域、语言、宗教等因素构筑了一个民族的内婚壁垒。如果两个民族集团之间发生一定规模和相当比例的族际婚,一般需要这样几个条件:文化同化程度较高,民族间没有语言障碍,宗教上互不冲突或至少能彼此容忍;成员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彼此间没有整体性的偏见与歧视;所在群体与家庭对于族际通婚不持反对态度甚至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当两个民族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 0 %以上,他们的民族关系大致可以说是较好的。2 因此,正如美国社会学家G·辛普森和J·英格尔所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30. 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冯立天
    人口研究    2000, 24 (4): 23-34.  
    摘要2557)      PDF (872KB)(475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31. 我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及区域差异研究
    明艳
    人口研究    2009, 33 (5): 77-87.  
    摘要2247)      PDF (1508KB)(4685)    收藏
    文章利用中国人口统计、卫生部门统计及WHO、UNDP等组织的系统数据,运用生命表等工具,分析了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区域差异、死因结构对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的贡献等。主要结论:(1)1980年后婴儿死亡率下降的减速不能完全用下降的极限来解释,同时,高收入国家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快于低、中收入国家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规律;(2)城乡人口婴儿死亡率之间差距较大且多年来缩小的趋势不明显。我国乡村地区的婴儿外源性死亡比例比城镇高得多,且降低的慢得多。(3)无论城乡,女婴的外源性死因比例下降的程度均比男婴大,说明改善女婴生存环境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4)乡村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对预期寿命提高所作的贡献不够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2.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14-26.  
    摘要4700)      PDF (173KB)(4607)    收藏
    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再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构造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收集和使用中国199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实证研究还表明:(1)初始的人均GDP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条件收敛的情形;(2)人力资本投资、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
    刘爽,卫银霞,任慧
    人口研究    2012, 36 (1): 15-24.  
    摘要2917)      PDF (387KB)(4570)    收藏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广义线性模型在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
    张连增;段白鸽
    人口研究    2012, 36 (3): 89-103.  
    摘要4177)      PDF (746KB)(4540)    收藏
    基于GLM在我国国民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利用年鉴中全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人口状况数据,将年龄和年份作为因子变量,研究死亡率与年龄和年份两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GLM中的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0~89岁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将年龄和年份两因子选为数值型变量,对数据进行光滑处理,在负二项回归模型下应用B-样条函数进行修匀。在我国人口死亡率修匀的应用研究中,基于GLM的动态死亡率修匀方法可发现近20年来我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由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90岁及以上的死亡率进行修匀,随着人口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5.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盛亦男,杨文庄
    人口研究    2012, 36 (4): 45-52.  
    摘要3990)      PDF (122KB)(4537)    收藏
     西方国家早期的家庭政策是通过普适性的福利性手段减少家庭贫困,全面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完成人口转变之后,家庭的发展进入后现代化时期,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为达到国家的人口战略目标,西方国家的家庭政策从覆盖全民的福利性保障,逐渐转为在保证福利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生育。当前西方国家在家庭政策的实施中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家庭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产假、生育补贴和工作保护,以及儿童看护和教育政策。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政策的已有经验,我国家庭政策体系可以采取"保基本、广覆盖、福利与调控人口并重"的政策路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36. 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
    汤梦君
    人口研究    2013, 37 (6): 77-90.  
    摘要2160)      PDF (543KB)(4490)    收藏
    低生育水平已成为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的生育政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极为相似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控制人口政策后,都选择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它们的政策调整与转变过程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着重对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的动因、过程、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其影响人口政策调整成败的相关因素。并将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时期的社会经济与人口指标进行对比,鉴于中国还存在着维持现有生育水平的因素,建议加快生育政策完善步伐,渐进式改革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各项配套政策,以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37. 新中国人口60年
    原新,邬沧萍,李建民,王桂新,桂世勋
    人口研究    2009, 33 (5): 42-67.  
    摘要4221)      PDF (862KB)(4480)    收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1/ 3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基本完成了人口转变,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一,总人口经历了自发快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代初) 、严格控制增长(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 、稳定低生育水平(19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5年)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2006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相应的人口规模从1954年的6亿增至1964年的7亿,1974年超过9亿,1994年达到12亿,2004年为13亿,平均净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从10年缩短至5年,再延长至7年,最终又轮回到10年。人口快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首次下降到20%以下,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和生育率指标几乎与发达国家一致(PRB,2008) 。
    第二,人口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处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最大的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了年轻型经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跨越,按照老龄化水平达到10%(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标准推算,中国人口在1999年就已经实现了老年型,把中国推入老龄社会行列,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 60亿,老龄化水平为12. 04%,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劳动力资源规模庞大,达到9. 16亿(15~59岁) ,占总人口69. 01%,是劳动力资源供给最为丰富的人口红利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在男孩偏好、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在120(女=100)的高位上徘徊数年。
    第三,人口流动自由化、规模化、定向化,虽然二元户籍制度的篱笆并没有被拆除,但是人口的自由流动已经普遍,每年大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往返,既调剂了城乡劳动力的余缺,又改变着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
    总体上,人口数量庞大仍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远看,人口素质、结构、分布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38. 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
    王广州
    人口研究    2009, 33 (1): 10-16.  
    摘要3575)      PDF (113KB)(4470)    收藏
    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总量规模持续迅速增加。本文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独生子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认为,目前我国0~18岁独生子女总量在1.1亿人左右,且2020年前保持在1.1~1.2亿人之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1.3亿人左右,预计2020年60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达到1.5人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39. 从杭州看我国大城市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转变及对策
    尹文耀,叶宁
    人口研究    2008, 32 (2): 36-44.  
    摘要2367)      PDF (468KB)(4433)    收藏
    我们通过对杭州市人口变动态势研究发现,杭州市人口发展的机制、发展的方式、发展的内容、发展所涉及的范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更长远的视野看,杭州市人口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生育率处于超低水平,人口内在自然增长转变已经完成,人口发展方式由自然增长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和结构转变为主,从过程到结果表现为一种全方位转型,可简称为“人口发展转型”。相应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与人口相关领域的工作和政策,也需要进行“全方位转型”。2007年杭州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按国家公布的2007年平均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可超过8000美元(人民网,20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40.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
    人口研究    2003, 27 (5): 1-10.  
    摘要2870)      PDF (231KB)(4400)    收藏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13~1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13~2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实行“1 5孩”生育政策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本文可以得出结论,在鼓励“少生”的总原则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全国各地的生育政策呈现出相当多样化的情况,把中国的生育政策笼统地归结为是一个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律的“一孩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