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
    富晓星,Lei Zhang,Eric P.F.Chow,马铁成
    人口研究    2012, 36 (4): 91-102.  
    摘要26161)      PDF (153KB)(15521)    收藏
    男男性服务者是近些年来地下性产业中的新兴群体,其在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组织类别等方面呈现出比女性性服务者更为复杂的生存样态。同时,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的迅猛传播,也使男男性服务者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文章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男男性服务网络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商业性网络的隐秘特征和运行机制、男男性服务者的多元性存在状态进行文化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性取向群体、不同场所、不同服务种类的艾滋病风险因素并给予社会科学的干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徐安琪,叶文振
    人口研究    2002, 26 (4): 28-35.  
    摘要1814)      PDF (184KB)(6341)    收藏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3.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
    杨菊华, 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 38 (2): 36-51.  
    摘要2395)      PDF (807KB)(13646)    收藏
    家庭变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现象。在过去30 多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要素共同作用于家庭结构、关系、功能和价值取向。家庭规模变小、代数变少,主要家庭模式趋于稳定,但家庭形式更为多样,家庭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部分家庭功能社会化,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基于深厚传统的中国家庭仍有很强的抗逆力,加上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形式对亲代和子代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生、养、教化功能仍多由家庭承担。不过,子女数量的持续偏少,子代社会和地域流动的久盛不衰,婚姻观念的不断变迁,都会进一步改变家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并给政府和家庭带来严峻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亚洲女性缺失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
    韦艳,李树茁,杨雪燕
    人口研究    2009, 33 (1): 91-103.  
    摘要34135)      PDF (294KB)(15074)    收藏
    文章主要利用4个亚洲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巴基斯坦)专项抽样调查、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报告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女性缺失型国家和地区性别比失衡的态势、原因及后果,评述针对性别失衡所采取的直接治理措施、文化制度改变的努力,以及改善女孩生存环境和提高妇女地位的行动与公共治理,从这些国际公共治理措施中提炼出经验和模式,进而对中国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干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5.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程恩富,詹志华
    人口研究    2017, 41 (2): 97-112.  
    摘要28313)      PDF (233KB)(9029)    收藏
    三年困难时期( 1959 ~1961 年) 我国非正常死亡 3000 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 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 1955 ~1957 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 1953 ~1964 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 400 ~500 万人。非正常 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 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 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 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 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 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 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 年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杜鹏,翟振武,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6): 92-95.  
    摘要5124)      PDF (77KB)(15678)    收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本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是否会一直增长下去?中国人口老龄化到底会达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百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人口未来100年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数据。1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2000年普查得到的总人口和分年龄的人口结构为基础,并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分年龄性别的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出五普的0~9岁调增了2984万,其中男性1369万,女性1615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8)
    7. 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
    宋健,刘志强
    人口研究    2020, 44 (2): 44-59.  
    摘要907)      PDF (308KB)(3350)    收藏
    婚姻状况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关系紧密,但迄今关于老年人婚姻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有偶可能性,且这一影响无论对混合截面数据还是对不同时期数据,都显著存在;教育对老年人婚姻状况的综合影响呈现为外显的和隐含的两个部分,通过使用中介效应检验法、Z mediation统计量法和KHB效应分解法发现,收入和养老保险因素中显著存在教育的隐含影响;教育对老年人婚姻状况的影响受到性别、城乡和年龄变量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
    沈思,简小琴,徐世英
    人口研究    2019, 43 (6): 64-74.  
    摘要895)      PDF (648KB)(3746)    收藏
    当前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如何?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现状。通过与“六普”数据呈现的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状况进行比较,文章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少数民族全部人口的总体水平,但各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状况差异较大;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通婚圈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率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高于男性;提升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族际通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
    米红,贾宁
    人口研究    2016, 40 (1): 22-37.  
    摘要10760)      PDF (825KB)(8410)    收藏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从“拾遗补阙”到“不可替代”: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
    陈南旭, 李宇轩, 吴继煜
    人口研究    2024, 48 (4): 51-68.  
    摘要688)      PDF (1322KB)(970)    收藏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提升为退休群体重新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新契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二元Logit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素养提升显著促进了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退休群体学习投入较高时更强;社会融入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是数字素养提升促进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主要作用机制,信息获取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则取决于退休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数字素养提升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退休群体中更强。建议制定差异化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构建老有所为的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06, 30 (1): 93-96.  
    摘要3167)      PDF (92KB)(9836)    收藏
    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图1 1990~2004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2. 1979~2000年中国人口生育趋势:出生数据和教育数据的比较分析
    夏乐平
    人口研究    2005, 29 (4): 2-15.  
    摘要1632)      PDF (840KB)(4187)    收藏
    本文研究中国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趋势。为此目的,本文对1979~2001年各生育调查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四普、五普的回推数据,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中的出生数据和公安部户籍中的出生登记也作为比较对象。鉴于材料中的矛盾,本文就分析教育部部门统计中的各种和出生数据有间接关系的记载、讨论它们内在的口径问题和它们所涉及到的工作程序问题。本文在这一基础上用小学在校学龄儿童年龄分组的数据来估计中国1979~1997年的生育水平和其他资料的可靠性。分析暗示出生数据漏报问题普偏存在,自教育数据算出来的生育数据比许多其他资料高。虽然如此,但自1996年以来比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字低。结果同时表明,中国1992年以来确实达到了低生育水平。根据教育统计资料计算的1997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3. 我国居民初婚前同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7, 41 (2): 3-16.  
    摘要1280)      PDF (214KB)(3956)    收藏
    文章分析 2014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男性与女性初婚前同居的状况 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中具有初婚前同居经历的比例约为 10%,且这一比例在较年轻的 群体中更高。在最近结婚的人群当中,同居比例达到 1/3 以上。根据发展范式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我 国的社会情境,文章提出,人们观念的改变与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我国同居比例上升最主要的推动力。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出生世代、教育程度、城市生活经历、流动经历、党员身份和居住地经济发 展水平这些因素,对我国居民是否具有初婚前同居的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同居的分析能 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我国初婚年龄的推迟等婚姻与家庭领域中发生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
    汤梦君
    人口研究    2013, 37 (6): 77-90.  
    摘要2284)      PDF (543KB)(6056)    收藏
    低生育水平已成为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的生育政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极为相似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控制人口政策后,都选择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它们的政策调整与转变过程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着重对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的动因、过程、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其影响人口政策调整成败的相关因素。并将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时期的社会经济与人口指标进行对比,鉴于中国还存在着维持现有生育水平的因素,建议加快生育政策完善步伐,渐进式改革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各项配套政策,以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5. 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陆万军 张彬斌)
    陆万军,张彬斌
    人口研究    2016, 40 (4): 21-34.  
    摘要1766)      PDF (221KB)(7618)    收藏

    文章利用双差分策略评估了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农村地区为参照组,一胎化政策使在计生政策之后出生的城镇女性平均多接受了0.71年教育;以少数民族为参照组,生育政策使受干预队列中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45年,生育政策对性别教育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随着女性相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显著变化,市场中性别歧视程度没有显著下降。同时,以家务分工态度和婚姻独立态度衡量的性别观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市场歧视程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在未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平等,利用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
    张震
    人口研究    2016, 40 (1): 8-21.  
    摘要630)      PDF (1182KB)(9896)    收藏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7.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杜鹏, 孙鹃娟, 张文娟, 王雪辉
    人口研究    2016, 40 (6): 49-61.  
    摘要1195)      PDF (204KB)(5596)    收藏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陈卫,宋健
    人口研究    2006, 30 (2): 84-88.  
    摘要4429)      PDF (312KB)(10573)    收藏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这些转变还将持续,一些特征将继续保留或增强,一些特征将得到改变或减弱。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其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中国的年龄结构极其不规则,相邻年龄组的队列规模往往差别很大图12004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上海市流动人口未婚先孕妇女的性行为,避孕方法使用以及怀孕结果选择
    王菊芬
    人口研究    1999, 23 (1): 50-55.  
    摘要1085)      PDF (292KB)(1447)    收藏
    在中国改革开放滚滚涌动的大潮中,从农村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始终关注的社会焦点之一。流动人口在上海的逐年增长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注入了活力。然而,又由于它的数量庞大和运动无序给上海的交通、治安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带来了压力。1986年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组织的上海市流动人口首次调查揭示,该年8月10日进入上海市的流动人口总量为70万人左右。时隔十几年,进入上海市的流动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成倍增加(据1997年10月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上海市接纳的流动人口已达276万人),而且在人员构成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上海滞留期较长的流动人口如今都是携妻带子举家迁入,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
    20.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
    吴帆,杨伟伟
    人口研究    2011, 35 (6): 90-99.  
    摘要2225)      PDF (174KB)(2973)    收藏
    运用抗逆力理论,从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对应结构为逻辑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发现这两类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既有各自独特的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共性,即成长环境中某种或某些保护性因素缺失,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变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所面临风险因素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最大保护与最小限制"的政策取向,建议从消除制度壁垒、构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升保护因素,构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2015 ~ 2100 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人口研究    2017, 41 (4): 60-71.  
    摘要1560)      PDF (972KB)(4260)    收藏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 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 201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 2015 ~2100 年的人 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 2029 年左右迎来峰值,此 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 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 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 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 攀升,于 2053 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 21 世纪前半叶将快速提升,但到 了 21 世纪后半叶,老龄化进程将逐渐放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22.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看统计学的几个相关问题
    刘德鑫,时涛
    人口研究    2004, 28 (2): 81-85.  
    摘要1424)      PDF (93KB)(1820)    收藏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为国家宏观调控、企事业单位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作为一门科学 ,统计学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对于谁是统计学鼻祖的讨论 ,对于统计指标定义的讨论 ,以及对于统计信息质量提高的讨论成为当今统计界讨论的焦点。作为一名人口统计学教学工作者 ,笔者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与统计研究工作者们共同探讨这些相关问题 ,并提出加强统计教学的若干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家庭代际功能关系及其新变动
    王跃生
    人口研究    2016, 40 (5): 33-49.  
    摘要817)      PDF (290KB)(5645)    收藏
    家庭代际功能关系是由义务和责任履行、权利享有、需求交换和情感沟通所组成的体系。社会转型之下,亲代对子代的教育义务增大,子代赡养亲代义务减轻;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对子女尚有照料依赖。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女儿在代际功能关系中的作用提高,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直系成员存世代数增加,4代存世家庭大幅度上升,可能加大子代的照料负担。整体看子代"回馈"亲代的功能下降,直接影响育龄夫妇的生育行为。子代代际功能关系履行降低有社会福利制度的替代、客观条件制约的作用,也有主观意识弱化的因素,还有约束性制度环境欠缺的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推动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的代际功能关系的建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4.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
    彭彧华,沈莉,沃建中,向燕辉,李二霞,邹高祥,刘扬
    人口研究    2009, 33 (6): 85-93.  
    摘要7746)      PDF (158KB)(4224)    收藏
    本文应用问卷对北京市1151名大学生进行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自编或改编的性行为、性知识和性态度问卷具有心理测量学所认可的信效度;(2)13.7%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无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性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大学生掌握的性知识非常贫乏,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知识与性行为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性知识中的性生活知识和避孕知识,性态度中的责任心、工具性、宽容性、愉悦性维度能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的性行为。因此,大学生的性行为、性态度和性知识各有其发展特点,性态度和性知识中的不同维度对性行为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的认识
    韦艳,张力
    人口研究    2011, 35 (5): 58-70.  
    摘要2693)      PDF (688KB)(3532)    收藏
    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是在中国农村普婚制社会下长期存在的现象。文章利用全国性的专项调查、主流媒体报道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婚姻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视 角来研究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宏观数据分析显示,用性别结构失衡来解释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剥夺"显得原发性因果关系不强和实证性不足,而简单地以贫困概括农村大龄男性婚姻困境的主因并没有充分考虑婚姻的本质和功能。基于性别不平等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认为婚姻市场上性别不平等对贫困男性婚姻困境的影响远比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具有独立于个体内因的社会经济结构性的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对“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质疑
    刘岚
    人口研究    2002, 26 (2): 70-72.  
    摘要1690)      PDF (93KB)(6067)    收藏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双向关系的探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阮韵晨, 陆杰华
    人口研究    2024, 48 (2): 104-117.  
    摘要894)      PDF (1256KB)(974)    收藏
    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研究发现,失能程度与老年人当期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未被观测到的混淆因素后,失能程度变化会显著影响抑郁程度变化;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且无论使用Nagi指数、ADL指数还是IADL指数等指标来测量失能程度,二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都显著。因此,应当加强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失能康复工作,并构建覆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生育权利和义务问题
    李宏规,杨胜万
    人口研究    2003, 27 (1): 61-66.  
    摘要1139)      PDF (108KB)(2995)    收藏
    从国际政策角度讨论生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演变和争论 ,分析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生育权利与义务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29. 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
    陶涛,杨凡
    人口研究    2011, 35 (1): 103-112.  
    摘要3300)      PDF (249KB)(3727)    收藏
    文章试图估计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少生了多少人。利用1980~2008年世界140多个国家的数据来模拟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经济社会变量与人口变量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对中国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测算。将测算出来的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和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代入模型进行人口模拟,比较无计划生育条件下和现实条件下人口增长的不同过程和结果。研究表明:无计划生育条件下,我国2008年生育率水平的预测值大概在2.5左右。1972~2008年间,排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单纯由于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少生了4.58亿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1)
    30. 中国妇女人工流产状况分析
    乔晓春
    人口研究    2002, 26 (3): 16-25.  
    摘要1371)      PDF (250KB)(5874)    收藏
    利用卫生部和 1 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妇女人工流产比和人工流产率进行了估计 ,并利用 1 997年数据对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妇女 ;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人工流产率低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怀孕的妇女。由于避孕失败造成意外怀孕是中国妇女实行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 ;但是在农村 ,由于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实行人工流产则成为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31.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
    陈卫
    人口研究    2006, 30 (4): 93-95.  
    摘要7963)      PDF (244KB)(11159)    收藏
    人口数据几乎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数据往往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发展政策、实施社会项目。获得及时、准确的人口数据需要依赖于对人口变化的监测,而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发展目标需要依赖于对未来人口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预测。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口机构都定期地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多数预测结果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近期的预测结果在总人口数上往往低于前期的预测结果,二是近年的总人口预测结果往往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这些特点说明,经常的、定期的人口预测是必要的,以考虑和反映不断变化的人口态势。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后我们将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定期的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3)
    32. 介绍新编“1/(600万)”中国人口分布图和等值线密度图
    伍理
    人口研究    1987, 11 (4): 59-58.  
    摘要1168)      PDF (1767KB)(3005)    收藏
    <正> 早在1935年,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资料编制发表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图和等值线密度图,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国内除根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出版了一幅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以来,至今还没有全国性人口地图问世。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胡焕庸、伍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
    毛中根,孙武福,洪涛
    人口研究    2013, 37 (3): 82-92.  
    摘要2837)      PDF (619KB)(4454)    收藏
    老龄化对老龄人口自身消费将产生影响;老龄化通过影响储蓄率、劳动供给、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将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显著,收入越低的地方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比较显示: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不显著;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老年负担率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比较微弱。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中部、西部、东部;老年负担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东部、中部、西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2)
    34. “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的动态关系:中国省级数据再考察
    陈卫
    人口研究    2005, 29 (1): 2-10.  
    摘要1772)      PDF (179KB)(3322)    收藏
    顾宝昌在 1 987年利用省级数据考察了中国的生育率 ,通过路径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对中国生育率都有重要的直接影响的结论。李建民在 2 0 0 4年分析了我国低生育率的经济环境 ,提出 1 990年代我国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些结论或假设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数据 ,再次考察“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 ,结果表明在过去 30年里 ,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下降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增强。 1 970年代计划生育的作用是主导 ,1 980年代计划生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的作用基本达到了平衡 ,而 1 9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主导。“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呈献出一种动态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
    王跃生
    人口研究    2008, 32 (4): 13-21.  
    摘要2065)      PDF (1390KB)(7771)    收藏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并非只有抚养—赡养一种关系形式。抚养行为发生在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赡养行为存在于壮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在成年子女和壮年父母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交换关系。但抚养-赡养关系不能用交换关系去解释,因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完整的代际关系既有抚养—赡养关系,又有交换关系,两者具有并存特征。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代际关系的层次和类型也有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2)
    36. 空间理论下老年护理专业化队伍稳定性建设
    任杰慧
    人口研究    2021, 45 (2): 89-101.  
    摘要645)      PDF (1418KB)(796)    收藏
    中国老年护理人员人数少、流失率高,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因而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建设首要是有效地留住护理人员,保证其稳定性。在此背景下,提出“家”的解释框架,把养老院“家园”象征空间的建构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之下进行分析,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3家养老机构的人类学参与观察和访谈,比较它们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性空间3重空间上的不同建构过程,阐释“家园”空间的生产对老年护理人员专业队伍稳定性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发现,养老院通过文化吸引性力量建构的归属空间和通过社会结构性优势发展的多赢空间,能有效留住老年护理人员并增进其职业认同。同时,对养老院消费空间建构提出本土化适应和改造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
    人口研究    2007, 31 (5): 9-19.  
    摘要1874)      PDF (549KB)(4785)    收藏
    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方式主导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出现一些微调,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范围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顾宝昌
    人口研究    2011, 35 (2): 43-59.  
    摘要6011)      PDF (1125KB)(710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8)
    39. 关于当前我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思考
    钟逢干
    人口研究    2002, 26 (2): 7-13.  
    摘要986)      PDF (165KB)(1654)    收藏
    自我国人口研究基本理论取得“两种生产”论的突破后 ,在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等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随着人口实践和人口转变的行进 ,新的理论需求已导致对“两种生产”论的“拓宽”和“引申” ,以及对中国人口转变态势作理论说明。对有关理论问题取得统一的认识需要在哲学层次上对诸如人和人口等基本问题达成共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40. 流动过程影响婚姻稳定性研究
    马忠东, 石智雷
    人口研究    2017, 41 (1): 70-83.  
    摘要860)      PDF (295KB)(4962)    收藏
    文章先从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流动时间和流动空间 3 个维度来构建流动人口婚姻 稳定性的分析框架,再基于全国 106 个城市 157535 个流动人口家庭调查数据来检视流动人口离婚风 险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城镇户籍流动人口离婚率高于农村户籍,并随年龄增加和教育程度的提高 而升高。此外,同省流入和流出人口在离婚率上非常近似,反映了区域性婚姻文化效应。流动过程中 婚姻质量的降低,替代资源可接触性的增多,再婚搜寻成本的降低,都增加了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 回归结果显示:丈夫独自外出务工,流动时间长、距离短,与当地文化差异少,离婚风险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