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编辑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编委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中国人口学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吕利丹, 梅自颖, 李睿, 李姝, 阎芳, 王旭, 段成荣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103-117.
摘要
(
4492
)
PDF
(1278KB)(
3269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中国不婚、不育和少育的状况、影响因素与政策应对——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杨凡, 郭品锐, 刘甲楠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30-43.
摘要
(
2923
)
PDF
(1236KB)(
3055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婚育意愿和行为的变化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基于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数据,对不婚晚婚、不育晚育和少育3类特定育龄群体在当前生育政策背景下的婚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3类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是愿意结婚、愿意生育的,导致他们意愿和行为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婚育成本的升高,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此外,文化舆论的影响也值得重视;对于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超两成已婚受访者认为其对自身的生育计划有正向影响;降低孩子教育费用、发放育儿津贴和提供带薪育儿假是3类群体普遍的政策诉求。鉴于此,要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政策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制定全生命周期的婚育支持政策,通过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婚育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1990~2020年中国的婚育推迟: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
张现苓, 盛亦男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88-101.
摘要
(
1815
)
PDF
(1695KB)(
2258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不同人群婚育推迟的变化趋势与典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初婚推迟在城乡普遍发生但并不同步,2000~2010年城市初婚推迟快于农村,2010~2020年农村初婚推迟加快,导致城乡差距先拉大后缩小;受教育程度提高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其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在推迟男女两性初婚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男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曲线的峰值向右向下移动,城市育龄妇女生育峰值年龄推迟更快;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断提高,2000~2010年生育推迟速度快于2010~2020年;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均不断推迟,其中,一孩和二孩生育推迟更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中国的低生育率及省际差异:基于生育指数的观察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74-87.
摘要
(
1431
)
PDF
(1379KB)(
2240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2010~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地区差异
张文娟, 陈露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21-34.
摘要
(
884
)
PDF
(1231KB)(
2018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水平持续下降,工作预期寿命稳步缩短,非工作预期寿命延长;这些变化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男性和农业发达、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面对工作预期寿命更长而晚年闲暇时长更短的双重劣势;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工作余寿在余寿中的拓展模式可以分为“安逸型”“劳逸结合型”“高负担型”“低负担型”“限制型”5种类型,所属类型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紧密相关。政府和社会在为农村老年劳动者赋能的同时,应该为其提供设计合理、保障有力的经济安全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靳永爱, 胡文波, 冯阳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40-55.
摘要
(
4681
)
PDF
(1279KB)(
1618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年到2022年,50~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意蕴、支撑要素与实践路径
王晓峰, 刘华伟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46-58.
摘要
(
2208
)
PDF
(1254KB)(
1255
)
可视化
收藏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迫切要求中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导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中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物质财富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教育体系完备叠加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优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的要素集聚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以人为本和孝亲敬老价值观的文化优势。为了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优势,中国应当构建涵盖科教文卫、生育支持、劳动力就业、老龄化、人口安全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中国婚育文化的变迁及其人口学影响
石人炳, 王俊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78-90.
摘要
(
1115
)
PDF
(1237KB)(
1251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有关中国婚育文化变迁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婚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次社会经济背景讨论不足。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考察,研究发现,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的婚育行为受到家族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以“传宗接代”“早生多生”“多子多福”为核心思想的家族主义婚育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当下中国社会蔓延,物质主义逐渐取代家族主义,成为婚育文化的新的主导力量。物质主义婚育文化本质上是低生育文化,它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作用于个体的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导致民众“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适度提高生育水平,需要弱化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形塑一个既有个人自主性又有社群向心力的健康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后人口转变期中国家庭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CFPS数据的研究发现
牛建林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3-17.
摘要
(
794
)
PDF
(1286KB)(
1156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不少研究发现,父母生育年龄过晚不利于子代健康发育。在后人口转变期,日益普遍的晚育行为如何影响子代健康还有待考证。利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检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出生时健康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多维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过晚生育会显著增加子代出生体重偏低的风险,对子代成长过程中的体格发育和综合自评健康均具有不利影响;相应影响机制既包括先天因素导致的初始健康劣势及其长期不利健康效应,也包括后天家庭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多维作用。在人口负增长形势下,重视父母晚育行为对子代健康发展的影响,对于强化年轻人婚育决策的健康理性意识和提高全社会健康资本积累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91-106.
摘要
(
1409
)
PDF
(1325KB)(
1143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 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中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双向关系的探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阮韵晨, 陆杰华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104-117.
摘要
(
894
)
PDF
(1256KB)(
974
)
可视化
收藏
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研究发现,失能程度与老年人当期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未被观测到的混淆因素后,失能程度变化会显著影响抑郁程度变化;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且无论使用Nagi指数、ADL指数还是IADL指数等指标来测量失能程度,二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都显著。因此,应当加强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失能康复工作,并构建覆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从“拾遗补阙”到“不可替代”: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
陈南旭, 李宇轩, 吴继煜
人口研究 2024, 48 (
4
): 51-68.
摘要
(
688
)
PDF
(1322KB)(
970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提升为退休群体重新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新契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二元Logit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素养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素养提升显著促进了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退休群体学习投入较高时更强;社会融入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是数字素养提升促进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主要作用机制,信息获取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则取决于退休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数字素养提升对退休群体再就业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退休群体中更强。建议制定差异化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构建老有所为的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他比她更健康?生育-就业生命历程对中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赵梦晗, 高伟杰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18-31.
摘要
(
751
)
PDF
(2725KB)(
887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从个体经历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的角度理解中老年人的健康差异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序列分析方法,分性别构建个体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类型,识别出两性共有的7种轨迹类型以及男性独有的"未婚未育、工作型"和女性独有的"1次生育、不工作型"轨迹。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生育1次或2次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提高,生育3次及以上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下降,同时,更晚出生的女性中提早不工作的轨迹类型占比更高。分析不同类型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对中老年时期健康的影响发现,生育次数的增加仅对女性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提早不工作则对两性健康都不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1960年以来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迁趋势
段成荣, 闵欣伟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102-114.
摘要
(
689
)
PDF
(1277KB)(
866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世界银行全球双边迁移数据库和联合国全球移民存量数据库,对1960~2020年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关注邻国国际移民的来华情况,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发现,60年间,中国邻国国际移民存量与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均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逐渐向欧美与海湾地区转移,不同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分布存在差异。在此期间,尽管邻国来华移民在全部在华国际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邻国国际移民并未将中国大陆视为其主要目的地。结合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安排,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迎接更大规模的邻国国际移民。当前,需要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气候要素影响下老年人死亡风险表现及适应水平差异分析
范西莹, 李晶晶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115-128.
摘要
(
888
)
PDF
(1263KB)(
847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在气候变化中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风险。采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和2002~2019年《中国气象年鉴》数据,借助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以及导致老年群体气候适应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缘由。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气候要素的变动均会导致老年人死亡风险变化,极端气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最显著,极端气温与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更恶劣的消极影响;男性、高龄、农村以及不在婚的老年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更低,而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在面临不良气候威胁时表现出更高的气候适应水平;社会保障在不同气候要素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中发挥着干扰型或增强型交互作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气候适应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张震, 李强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20-34.
摘要
(
3891
)
PDF
(2148KB)(
81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将迎来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人口死亡高峰。数理人口分析显示,人口死亡高峰的演化取决于3个相互交织的人口因素:(1)历史出生数变动对死亡数变化起着主导性作用;(2)存活率提高会扩大老年人口基数进而增加老年死亡数;(3)死亡率下降有削减人口死亡高峰的作用。由于这3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出生队列和年龄的死亡数的影响不尽相同,因而年龄别死亡数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而年龄合计下各年龄死亡数的波动互有抵消,最终使得总死亡数的变化相对平滑。尽管老年死亡数增长是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但是中国人口死亡高峰来势迅猛、规模庞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构成严峻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尽早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
于潇, 王琪汇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59-73.
摘要
(
709
)
PDF
(1282KB)(
750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既包括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基于人格三层次理论构建非认知能力综合分析框架,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特征等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者情绪稳定性、尽责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实现更大的外在职业成就,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与开放性人格特质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成就感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劳动者外在与内在职业成就;劳动者勤奋心得评分较高会收获更高的内在职业成就。此外,非认知能力通过职业匹配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也通过增加职业投入、积累社会资本影响职业成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替代还是补充?居家养老服务对中国老年人代际支持的影响效应
孙鹃娟, 田佳音, 陈雨欣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35-50.
摘要
(
778
)
PDF
(1240KB)(
683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和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发挥都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功能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尚需深入研究。在反事实因果的框架下,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两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显著减少了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获得,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子女对老年人的工具支持,这种替代作用在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居家养老服务并未显著削弱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说明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整体发挥依然得以维系。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作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人口流动格局及其解释——基于流向别的考察
张耀军, 陈芸, 巫锡炜, 齐婧含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118-132.
摘要
(
1038
)
PDF
(6859KB)(
675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人口流动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省际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乡-城、城-乡和城-城4类,并基于空间自回归负二项模型,考察4类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乡-城、城-城人口流动在省际人口流动中的比例上升,乡-乡人口流动的比例下降;4类人口流动网络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乡-乡、乡-城人口流动呈自西向东趋势,城-乡、城-城人口流动更加多元且出现双向流动趋势;中国人口中心正由单一城市(省份)转向城市群;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乡-乡、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城-乡、城-城人口流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且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从长寿大国迈向长寿强国:基于百岁老人的中国长寿水平分析
杜鹏, 吴赐霖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3-19.
摘要
(
1396
)
PDF
(1388KB)(
666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长寿水平时,百岁老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常被忽略。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百岁老人比例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大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向长寿强国迈进。中国东部地区的百岁老人数量最多且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生活在城镇的百岁老人数量超过农村,70.4%的百岁老人都是女性,绝大多数民族百岁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提升但各民族间仍存在差异。中国要实现从长寿大国到长寿强国的跨越,必须依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在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综合施策,推动中国的长寿时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人口惯性变动:概念、成因与实证——兼论与人口动量的差异
周长洪, 茅倬彦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17-29.
摘要
(
1414
)
PDF
(1248KB)(
601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惯性变动与人口动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口惯性变动是指人口增减转变滞后于生育率高低转变的现象,人口动量反映的是假设生育率立刻下降或上升到更替水平后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是一种虚拟结果,实际发生的人口惯性变动现象包含的信息比人口动量更丰富。生育的代际更替滞后效应是导致人口惯性变动的根本原因,并决定了人口惯性变动标准期。人口实际惯性变动期长短受惯性变动期间生育率高低和移民规模大小的影响,人口惯性增减幅度则受进入惯性变动期之前数十年间生育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已完成人口惯性增长全过程,实际惯性增长期长达30~50年;英国、法国、泰国、巴西正处于人口惯性增长过程中,大约在21世纪中叶前后才会结束惯性增长。目前,世界上尚未有任何国家进入人口惯性负增长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传统人口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之局限与未来展望
王雪辉, 彭希哲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65-77.
摘要
(
494
)
PDF
(1216KB)(
600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中国人口变迁凸显出种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许多传统人口学的概念、指标、理论都难以精准地分析和诠释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传统人口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部分指标的时代性明显不足以及尚未有效本土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和家庭研究领域的指标均为此类局限性的典型代表。中国式现代化和快速的人口转变为人口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当代中国人口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在继承传统人口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以延续人口学的长期发展轨迹,同时遵循时代性、本土化、拓展性和国际化的理念,对传统人口学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改良或创新,不断推动中国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世界人口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宋月萍, 张光赢, 彭可余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75-89.
摘要
(
1499
)
PDF
(1309KB)(
578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低龄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其劳动参与现状尚未得到详尽描画。以200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角度描绘中国低龄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和劳动参与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低龄老年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且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持续改善,但目前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仍然较低;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低龄老年人多从事农业劳动,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城镇和发达地区的低龄老年人虽然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但却大多从事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的低端劳动;女性低龄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但却面临更多的制度、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层面的就业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中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时期-队列分析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107-125.
摘要
(
586
)
PDF
(2627KB)(
547
)
可视化
收藏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生育支持政策对育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2021年成都市专项调查的实证分析
王卓, 李梦鹤
人口研究 2024, 48 (
4
): 3-18.
摘要
(
1215
)
PDF
(1281KB)(
498
)
可视化
收藏
在少子化背景下,为深入探究生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生育行为为分界,将生育支持政策细分为孕育支持政策和养育支持政策,并基于2021年成都市“人口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效果评价”专项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孕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养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则未得到实证支持;进一步探究生育成本观和生育偏好观在孕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可将育龄群体分为“敢生不愿生”型、“不敢生不愿生”型、“敢生愿生”型和“愿生不敢生”型4类,适用于不同类型育龄群体的政策指向不同。因此,构建长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科学识别目标群体,精准施策,以提高政策效能,有效提升生育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政策效应分析
王永梅, 张硕, 公晓艳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81-97.
摘要
(
634
)
PDF
(1291KB)(
496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个体-家庭”双重效应模型,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年和2020年面板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模型(DID),对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政策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改革试点的“心理健康效应”得到政策试点数据验证,但主要体现在女性老年人和城镇老年人中;改革试点具有较高的家庭溢出效应,显著激发了子女的孝心孝行,对于促进新时期家庭发展和孝道重构具有重要作用;改革试点扩大了老年人社交网络,进一步改善了其心理健康;尽管改革试点的核心成就在于日常照料服务,但因其产生的大规模健康摸排为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陈卫民, 王佑茹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44-59.
摘要
(
962
)
PDF
(1300KB)(
484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存在两种方向: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削弱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包括家庭传承型和经济效用型生育动机)抑制生育意愿;二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个体导向型生育动机(主要是情感喜悦型生育动机)提高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生育意愿的过程中起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1.251%。此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存在着世代、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异质性,不同上网行为对生育动机的影响也存在差别。考察生育动机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网络时代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照料未成年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及心理福祉影响的追踪研究
王萍, 常超群, 潘霜, 李逸明
人口研究 2023, 47 (
5
): 32-45.
摘要
(
463
)
PDF
(1285KB)(
476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跨越18年的7期专项追踪数据,考察照料未成年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及心理福祉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低/高强度照料""照料且与子女同住/不同住"与"不照料变为照料"显著提升了老年人行为能力的发展,而"一直不照料"与"照料变为不照料"则相反;"高强度照料""照料且与子女同住"与"一直照料"显著提升了其健康自评的发展,而"一直不照料"则相反;"一直照料"显著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而"一直不照料"则相反;"低/高强度照料"与"照料且与子女同住/不同住"显著降低了其抑郁的发展,而"一直不照料"与"照料变为不照料"则相反。结果反映了低龄老年人适度隔代照料有益于其生理健康及心理福祉的发展,揭示了这一影响根源在于其自身年迈的父母角色与其作为隔代照料者的“父母”角色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代际财富流理论的拓展研究
陈友华, 杨慧康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35-51.
摘要
(
747
)
PDF
(1315KB)(
474
)
可视化
收藏
考德威尔从微观家庭角度提出了代际财富流理论,认为家庭经济关系变革尤其是家庭内部代际财富流方向变化导致了生育率转变。该理论无疑具有独创性,但存在应用性与解释力问题。在代际财富流理论所描述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尝试将其核心概念和最关键命题操作化,并借助国民转移账户(NTA)项目提供的指标体系与数据,对其理论进行拓展。研究发现,将公共层面的代际财富流引入,可形成不同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的6种组合类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公共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发生了变化,导致广义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经历由向下到向上的转变;广义层面代际财富流方向变化受到人口结构和年龄别平均转移量的影响。拓展后的解释框架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财富转移和生育率转变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1990~2020年美国国际人口迁移变迁历程
丁志宏, 王天正
人口研究 2024, 48 (
4
): 115-132.
摘要
(
825
)
PDF
(1376KB)(
469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出版的《移民统计年鉴》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公布的全球迁移存量数据库,对1990~2020年美国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结构、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变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国际迁入人口规模庞大,在过去30年经历了下降、回升、波动以及再次下降4个阶段,迁入人口以劳动年龄移民为主体,性别比稳定;北美洲(不包括美国)和亚洲是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迁入人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稳定。美国国际迁出人口在过去30年经历了上升、下降以及回升3个阶段;迁出人口性别差异总体较小,但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欧美地区仍是美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但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移民亚洲。美国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规律和治理方式对中国移民治理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吗?——基于使用差异视角的考察
杜鹏, 罗叶圣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3-20.
摘要
(
1056
)
PDF
(1325KB)(
462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存在鲜明的内部差异,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从类型学视角切入,使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不同互联网使用类型对其社会适应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升程度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类型而异;全面型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受益最多,社交-新闻型老年人受益最少,但与社交型和社交-文娱型老年人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类型层次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J形”关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应结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以推动数字包容老龄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人工智能、劳动力需求与人力资本投资
刘甲楠, 邢春冰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68-84.
摘要
(
829
)
PDF
(1296KB)(
45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结构合理性评价——基于城市群经济效益的分析
童玉芬, 韩佳宾, 杨艳飞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52-64.
摘要
(
612
)
PDF
(1244KB)(
366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城市群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理论推导出人口分布结构合理性指数(
E-Zipf
)公式,利用2010~2020年中国19个主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测算得出
E-Zipf
指数,并根据该标准对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现状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的
E-Zipf
指数为1.33,高于
Zipf
等于1的一般标准;以
E-Zipf
等于1.33为标准,与传统
Zipf
等于1的标准相比,有6个城市群的人口分布是集聚不足而非集聚过度;合理性分类结果显示,6个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处于合理范围,5个存在集聚过度,8个存在集聚不足。建议分类施策,积极引导集聚过度城市群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适当发展外围城市,而集聚不足城市群则需要进一步引导人口向核心城市集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基于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的分析
高丽, 李树茁
人口研究 2023, 47 (
6
): 51-64.
摘要
(
484
)
PDF
(1348KB)(
351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利用2001~2018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年龄轨迹呈曲线模式,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先上升后下降,抑郁水平呈上升趋势;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队列轨迹呈倒U形模式,抑郁水平的队列轨迹呈U形模式,较早和较晚出生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低、抑郁水平较高,中间队列即在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抑郁水平最低;婚姻状况和工作阶段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生命阶段效应;女性、收入较低、负性生活事件压力源较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自评健康较好、经济支持较高、情感交流较频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2000~2020年中国人口结构重构及人力资本存量核算
王金营, 张国庭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3-21.
摘要
(
795
)
PDF
(1286KB)(
335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完整的分年龄、分受教育程度人口数据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关系的基础。然而在非普查年份,这类数据要么无法直接获取,要么质量得不到保障。为此,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马尔科夫链-人口离散发展方程正反双向反馈拟合方法,重构出2000~2020年期间非普查年份的分年龄、分受教育程度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后的核算模型计算出2000~202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研究结果显示,重构的非普查年份总人口数据与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数据差距很小,重构的分年龄人口数据修正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存在的偏差;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从2000年的158.56亿人年攀升到2020年的264.79亿人年,年均增长率为 2.60%;受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呈现放缓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朱莉, 黄柏林, 刘呈军, 彭刚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118-132.
摘要
(
1154
)
PDF
(1245KB)(
331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分析
李竞博, 李怡
人口研究 2024, 48 (
2
): 60-74.
摘要
(
649
)
PDF
(1260KB)(
32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巢老人规模逐渐扩张。同时,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基于2010~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在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讨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变化存在时期和队列效应,不必然与年龄相关,而身体健康变化存在年龄和时期效应,不存在队列效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社交和学习路径产生影响;互联网使用对75岁及以上、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与非空巢老人相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建议提高互联网在空巢老人中的普及率,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中国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胡耀岭, 徐洋洋
人口研究 2024, 48 (
1
): 22-39.
摘要
(
645
)
PDF
(1344KB)(
323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 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中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到底推迟了多少?
陈卫, 欧阳柏慧
人口研究 2024, 48 (
6
): 18-32.
摘要
(
1360
)
PDF
(1329KB)(
309
)
可视化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初婚年龄呈现加速推迟趋势。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由2000年的23.28岁上升到2010年的24.00岁和2020年的27.95岁,后10年增量是前10年增量的5倍多。考虑到用人数加权法计算的平均初婚年龄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结合用率加权法计算的平均初婚年龄、初婚时平均单身年数和0岁未婚预期寿命,综合探讨中国女性初婚推迟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各指标均反映出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正加速推迟且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迹象。在排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后,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增长走势更加平缓,2000~2020年的推迟幅度在2.92~3.78岁之间,低于人数加权法计算的推迟幅度。分城镇乡来看,各指标均显示出城市、镇和乡村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差距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排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后,城市、镇和乡村女性的初婚推迟程度均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在城市较小,在镇和乡村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负性事件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童年事件和现期事件的分析
赵梦晗, 黄远丰
人口研究 2024, 48 (
3
): 114-128.
摘要
(
646
)
PDF
(1252KB)(
289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理解负性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2018年和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考察负性童年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及其在现期事件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负性童年事件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或预算约束间接对其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积极现期事件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正面影响,负性现期事件对老年人多个维度的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负性童年事件在负性现期事件的影响上存在调节效应,相比于未经历过负性童年事件的老年人,负性现期事件对经历过负性童年事件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慢性病数量的负面影响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